
2024年暑期,我隨項目團隊乘坐嶄新的SGR鐵路,穿越坦桑尼亞的廣袤大地,前往莫羅戈羅省,深入探索了兩個意義深遠的農業發展項目——“小技術,大豐收”與“小豆子,大營養”。
農業作為坦桑尼亞國民經濟的支柱,面臨著諸多挑戰。農民缺乏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傳統耕作方式效率低下,導致糧食生產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當地人飲食結構單一,缺乏足夠的蛋白質來源,營養問題亟待解決。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選擇了玉米和大豆作為切入點,策劃了一系列旨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改善民眾飲食結構的項目。這次,我們希望在非洲推廣的小型農業技術有玉米密植技術、玉米脫落和大豆脫殼技術,此外,為促進當地產業的形成,還特別策劃了石磨豆漿制作工藝的推廣。
“小豆子”的跨國展演
村公所旁,玉米堆和大豆堆在陽光下泛著金黃色的光。我們在這里搭起了簡易的展示臺,手搖機械脫粒機被穩穩地固定在展示臺上。玉米脫粒使用手搖玉米脫粒機,將玉米棒投入機器入口,通過內部滾筒旋轉與篩網振動,使玉米粒從芯軸上剝離,最后收集在一起。
大豆脫殼則采用傳統手工方式,將曬干的豆秸鋪在竹席上,用帶木齒的竹耙反復拍打,使豆莢裂開后,黃豆從殼中滾落。隨后用竹篩篩去碎殼,手工挑揀出殘留的豆莢皮,最終獲得干凈的豆粒。這一過程高效而迅速,相比當地傳統的手工脫粒方式,這項“小技術”可大大節省時間和人力。
接下來展示的是大豆深加工流程。一臺古老的石磨被搬上了展臺,它看似簡陋,卻蘊藏著中國傳統農業的智慧。坦桑尼亞的電力供應很不穩定,而石磨豆漿工藝不受電力影響,能夠制作出美味有營養的食物,非常適合當地情況。我們將浸泡好的大豆放入石磨中,緩緩轉動磨盤,不一會兒,細膩的豆漿便緩緩流出。這一過程清晰地展示了豆漿的制作工藝,也讓現場觀眾感受到了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魅力。
活動當日,我們特邀了當地農民、農業專家及政府官員蒞臨現場。他們圍在展示臺旁,目不轉睛地觀看我們的演示。我們把現磨豆漿遞給他們品嘗,大家嘗到石磨豆漿的醇厚口感時,紛紛露出驚嘆的表情,對此贊不絕口。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有幸受邀參加了坦桑尼亞國際農業博覽會。在這個國際舞臺上,我們向全球各地的專家和企業展示中國的農業技術方案。我們的展位前一直人頭攢動,來自不同國家的觀眾對我們的技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為學校提供豆漿
當地人有句諺語:“孩子是國家的未來。”莫羅戈羅省政府認為有必要與中國農業大學開展緊密合作,加強大豆的種植和豆漿的推廣,特別是為接受學前教育的兒童提供營養豐富的豆漿。我們推廣的“小豆子,大營養”項目也因此深入推進到下一個階段。
這項工作是在莫羅戈羅省的一個豐收節上啟動的。大家都知道日常飲食中攝入牛奶對人體健康有益,然而在當地,由于經濟條件和資源限制,許多家庭無法經常為孩子提供牛奶。大豆制成的豆漿,作為一種營養豐富、易于獲取的牛奶替代品,正逐漸被當地人接納。莫羅戈羅省的農業專家與中國農業大學的合作,很可能使豆漿成為改善當地兒童營養狀況的“功臣”。
“學生們每天攝入優質飲食,不僅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營養,也有助于他們的學習。”省行政秘書助理Rozalia在活動上表示。小學生Ibrahim"Athumani滿懷感激地說:“感謝你們為我們帶來了這個大豆項目,這將有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幫助我們獲得良好的營養。”
此番調研不僅深化了我對坦桑尼亞農業領域的認知,更讓我有幸親身參與到項目的策劃與執行之中,將中國農業領域的“小而美”技術方案推向更廣闊的舞臺。無論是引進手搖玉米大豆脫粒機,還是傳授傳統豆漿制作技術,我們的每一次努力都在為當地農民開辟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在食品營養領域,我們的工作更是提升了當地民眾的飲食質量,也為長期營養匱乏的地區提供了一種新的營養補充方案。
作為博士生,我深知自己的研究不僅限于學術探討,更需為民生、為社會作出切實貢獻。我們相信,這些“小而美”的技術方案將在非洲大陸上生根發芽,為更多農民帶來豐收的喜悅和生活的改善。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