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華文化殷創始,觀此勝于讀古書?!边@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對古都安陽的由衷贊譽。
河南省安陽市是商朝古都所在地,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殷商文化遺產。從“商人”“商品”稱謂的起源,到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文字;從古車馬、宮殿群的發掘,到出土青銅器、玉器等歷史文物,殷商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對華夏子孫有著神奇的凝聚和激勵作用。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肯定了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劃時代意義,揭示了殷墟對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的現實意義,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河南安陽這片承載著3000年文明的土地上,甲骨文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更是一所高校創新思政教育的鮮活載體。安陽師范學院依托甲骨文研究的獨特優勢,將冷門絕學轉化為育人資源,通過數字技術活化、實踐育人深化、文化浸潤升華,探索出一條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在這里,甲骨文不再是沉睡于博物館里的古老符號,而是青年學子感知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的精神紐帶。
河南殷墟博物館館藏甲骨(攝影/王旭濤)
數字賦能:讓甲骨文“活”起來
“一片甲骨驚天下,數字科技煥新生”。安陽師范學院以“科創+文化”的跨界思維,構建了全球領先的甲骨文數字資源庫,為思政教育注入科技動能。
構建全球最大甲骨文數據庫,夯實學術根基。2019年,學校自主研發的“殷契文淵”大數據平臺上線成為國際甲骨學研究的重要支撐。截至目前,“殷契文淵”共收錄甲骨文著錄154種、甲骨文圖像23萬余幅、甲骨文文獻3.5萬余篇。這一平臺不僅服務于學術研究,更成為學生觸摸歷史的“數字課堂”。通過高清影像和三維建模,學生可以直觀觀察甲骨裂紋與筆觸,感受古人“刀筆刻骨”的智慧與堅韌。2023年迭代推出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以游戲化互動設計吸引年輕群體,例如“造字”功能允許用戶為“高鐵”“飛機”等現代詞匯創造甲骨文符號,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無縫鏈接。
人工智能破解學術難題,激發創新思維。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傳承研究創新團隊利用AI技術實現甲骨碎片智能綴合,成功綴合78對甲骨碎片,突破傳統人工綴合效率瓶頸。這一成果被引入課堂,學生通過參與AI算法優化項目,既掌握前沿技術,又深刻理解“冷門絕學”的現代價值。計算機專業學生們感嘆:“每一次代碼調試,都像是在與3000年前的先民對話?!?/p>
數字成果反哺教學,構建沉浸式學習場景。實驗室開發的甲骨文廣播體操、VR殷墟漫游系統等,將抽象文化符號轉化為可體驗的肢體語言與虛擬場景。在“甲骨文活化利用中心”,學生通過動作捕捉技術還原商代祭祀舞蹈,學校原創作品《甲骨問尋》獲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一等獎,實現“文化解碼—藝術編碼—價值傳遞”的育人閉環。
實踐育人:讓甲骨文“用”起來
從實驗室到競技場,從課堂講授到社會服務,安陽師范學院將甲骨文研究轉化為實踐育人資源,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錘煉品格。
2023年暑期,學校成立了“甲骨文傳承研究創新”殷墟分隊進入支教實踐地區安陽市湯陰縣羑河村小學,利用“殷契文淵”平臺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制定了“暑期甲骨文樂學”方案。即通過字形,追溯文字信息,如各家考釋、釋字、讀音、異形關系等學習甲骨文字形演變。在支教地,六年級學生索迎善驕傲地說:“未來,我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甲骨文研究員!”
為積極響應河南省委教育工委及河南省教育廳“豫有引力青年行”主題思政教育實踐活動號召,引導大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多所高校前往殷墟遺址、殷墟博物館、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參觀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珍貴文物,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探尋殷商時期的璀璨文明。2024年,鄭州大學師生來訪,通過拓印甲骨、體驗數字化平臺,直觀感受“智能甲骨”的魅力。學生們感慨:“原來文化自信就藏在這些橫豎撇捺之間?!薄斑呑哌吢犞蠋煹闹v解,我們仿佛置身于‘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的時代。
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關于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關培育建設項目遴選中,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活化利用實踐育人模式的探索》入圍全國精品項目。項目充分發揮安陽師范學院甲骨學特色學科優勢和多年來的研究積淀,著力于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將甲骨文活化利用融入課堂教學、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持續開展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的甲骨文活化利用實踐。由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參與申報的“讓甲骨文以數字化形式回歸殷墟”項目入選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實踐案例集。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永革介紹:“該工程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載文字的原始面貌,實現永續保存與傳承的目標。
文化浸潤:讓甲骨文“潮”起來
在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不僅是研究對象,更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學校通過多元載體構建“甲骨文+”育人生態,讓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學校開設“書法與漢字文化”特色課程,將甲骨文構形理論融入藝術設計、歷史學等專業教學。學生們在課程作業中設計出“甲骨文表情包”,用“雪”“雨”“雹”的動態字形進行氣象知識科普,作品網絡點擊量超百萬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將甲骨文中的“德”“禮”等字源解析融入思政課,引導學生理解中華倫理觀的深層邏輯。
甲骨弘文,傳統文化浸潤學子心田。自2010年以來,學校每年都會組織“榜樣安師"引領成長”新生開學第一堂大思政課。在這堂課上甲骨元素貫穿始終,《甲骨之光》合唱深沉悠遠,詠唱著三千三百年歷史的厚重,展現著中國最古老成熟文字的獨特魅力;“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靈尋——甲骨文與殷商樂舞原創舞蹈》中,象征孕育生命源泉的玄鳥在舞臺靈動飛舞,翩躚生姿,展現著殷商文化與現代結合的獨特魅力。


絕學也可時尚,冷門也可“潮”學,安陽師范學院聚焦科創,著力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開展甲骨文的學習和傳承。數據庫、表情包、AR、文字秀、動漫、創意設計……前沿的科技,時尚的形式,青春的創意,安陽師范學院將古老的甲骨文融入富于青春朝氣的表現形式之中,開發了貼近年輕人生活的科創項目,讓甲骨文的學習和傳承在校園里“潮”了起來,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方式和交流的手段。
從數字實驗室的代碼躍動,到鄉村課堂的童聲瑯瑯;從校園舞臺的藝術演繹,到國際舞臺的文化對話,安陽師范學院以甲骨文為媒,構建了“學術研究—實踐育人—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體系。在這里,古老文字不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青年學子認知中華文明、樹立文化自信的鮮活教材。當“00后”大學生在數字化平臺上描摹甲骨筆畫時,他們書寫的不僅是漢字源流,更是一個民族走向未來的精神底稿。
“文化傳承創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地處殷墟所在地、甲骨文出土地的安陽師范學院,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始終把貫徹實施‘興文化’工程作為重要政治任務,聚焦甲骨文辦學特色,賡續中華文脈,傳承甲骨絕學,著力培養深受中華文明滋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卑碴枎煼秾W院黨委書記王全良說。
責任編輯: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