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2025北京服裝學院本科畢業展在通州區張家灣設計小鎮開幕。此次畢業展是北京服裝學院通州校區的“首秀”,這場以“時尚點亮城市,藝術賦能生活”為主題的盛事,多維展示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藝術與科技縱深融合、時尚與生活雙向奔赴的文化魅力與城市活力,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品牌形象多元建設、文化繁榮創新發展的具體行動與最新注釋。

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黃克瀛說,北服來了,帶來了“為人民而設計”的初心,希望以“時尚+城市”的多維嘗試,編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北服帶來了“與城市共生”的實踐,希望時尚能滲透到市民生活中,與城市發展深度交融;北服帶來了“破界創新”的生態,希望攜手各界推進人才培養鏈、產業供應鏈、城市更新鏈緊密結合,繪就更具活力的“時尚圖譜”。
展覽以“踏歌”為主題,涵蓋了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時尚傳播學院、美術學院在內的6個二級學院、1027名本科畢業生、5000余件作品,展覽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集中展現了北服青年學子對時代脈搏的深刻感知與多維表達。
這些畢業作品緊扣“為人民而設計”的核心理念,立足中國文化資源,結合社會現實,探索傳統與科技、功能與美學、個體與集體的創新融合,既體現專業素養與創意活力,也關注人民穿著體驗和生活方式,彰顯了學校在新時代時尚產業全鏈條發展中的引領力和戰略定力。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2025本科生畢業作品展以“為人民而設計——美麗中國”為主題,呼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設計作品中融入“藍天白云、清水綠岸、鳥語花香”等意象符號,體現生態美學和人文關懷,彰顯新時代中國設計的社會責任與文化自信。

畢業作品秀由246名畢業生傾力打造,展出男裝、女裝、針織、運動、戲劇與影視及數字時裝設計創新實驗班等專業的800余套作品,充分展現學生對材料創新、結構工藝、數字化技術與時尚跨界的探索與突破。
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
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2025本科生畢業作品展以“至美流光”為主題,體現了對極致美學的探索,凸顯新時代設計師立足社會需求的使命。“至美”源自《論語》“盡美矣,又盡善也”,詮釋設計師對人文關懷的深刻共情;“流光”取自“德厚者流光”的傳承深意,隱喻設計之美在流動中煥新,在創新中永續。


本屆展演匯聚173位畢業生作品,包括產品設計專業(珠寶首飾、箱包鞋品、生活方式、虛擬時尚設計方向)和工業設計專業作品共820余件。從非遺活化到數智共生、從物質造物到數字交互,充分展現了學子對材料、結構、加工工藝、智能技術與時尚生活方式的探索與突破,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潮流精妙融合,讓每件作品都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

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
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2025本科生畢業作品展主題“共生·和美”蘊含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體現了東方哲學中的“天人合一”,呼應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議題。

展覽展示了藝術與科技專業紡織品設計方向54名本科生、纖維與時尚設計實驗班21名同學作品,涵蓋服裝、服飾、家紡、家居、裝置、智能產品以及新材料應用等領域,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展現同學對紡織美學與創新設計的探索與實踐。
藝術設計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2025本科生畢業作品展涵蓋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動畫四個專業的251位本科生、600余件畢業設計作品。這些作品是當代青年設計師對知識的創新綜合運用和設計理想的自我表達,更是對社會當下新技術和新關切的積極回應。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呈現青年對文化根脈的守護、對時代議題的回應和對未來圖景的構想;環境設計專業為城市發展、鄉村振興、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提供富有前瞻性的探索和解決方案;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從數字時尚、交互藝術、游戲設計、信息可視化等方面深度詮釋數字技術與藝術創新的精妙融合;動畫專業呈現“時尚×動畫”“動畫與游戲融合”“實驗動畫”等多元形式。
時尚傳播學院
時尚傳播學院2025本科畢業設計以“時尚知道Fashion"KNOWS”為主題,以“當時尚開始行動,萬物都被重新定義”為口號,由162位2025屆畢業生共同打造,通過跨學科、多維度的時尚展演形式,構建時尚文化新圖景,呈現畢業設計匯演、大戲、作品展等豐富多元的時尚創意內容。

傳播學專業(時尚傳播方向)36位畢業生以“高概念、高感性、高技術”探索時尚邊界,7位馬來西亞留學生將民族符號解構、娘惹文化時尚轉譯等多元實踐融入創作;廣告專業55位畢業生以41組作品通過萌寵經濟游戲化設計、情感可視化療愈裝置等創新實踐,構建從非遺活化到品牌出海的完整鏈條;攝影專業以鏡頭為時空媒介,揭示影像“真實性”在數字時代的重新定義;表演專業以“身體×空間”重構時尚敘事,通過沉浸式舞臺劇等方式完成對文化根源與未來預言的雙重叩問。
美術學院
美術學院100余位青年學子以“造型藝術”作為語言,以國畫、油畫、雕塑、公共藝術的形式完成自我閱讀和經驗深化,記錄著人類文明的華彩曲目與生命樂章,在個體的感知與時代的共鳴之間搭建起橋梁。
責任編輯:樸添勤"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