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娃今天回到家說再也不想寫作文了,看到那些平時寫作沒有他厲害的同學獲獎了,他反倒沒獲獎,失落極了!您明天能幫我開導一下他嗎?”一天晚上,我收到小Y媽媽發來的信息。
這一天,“遇見·松山湖”征文比賽落下帷幕,蒲公英教室有一位同學獲得二等獎,一位獲得三等獎,兩位獲得優秀獎,我獲得了成人組三等獎。坦誠來說,此次征文比賽競爭非常激烈,成人組有500多篇稿件,青少組有200多篇,能夠脫穎而出并非易事。
在得知獲獎消息的那一刻,作為指導老師,我是十分欣喜的。能夠把孩子們推向一個更大的舞臺并看到他們綻放,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所以,當天的語文課上我就向同學們分享了這個好消息,告訴他們獲獎者可以獲得500至1500元不等的獎金。這讓其他同學羨慕不已。我對獲獎的同學表示了祝賀,同時勉勵積極參與但未獲獎的同學。“李老師將為這些同學頒發我們班專屬的‘蒲公英文學獎’和獎品!”我對孩子們說,“不只是征文比賽,平時的單元習作和每周小練筆,如果寫得非常棒,也會獲得李老師的獎勵。”
話音一落,多數同學都歡欣鼓舞,對于寫作似乎有了更大的熱情和勁頭。但沒想到小Y同學心中竟如此失落。我對小Y媽媽說,小Y的寫作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一次比賽并不能說明獲獎的同學寫作水平比他高。另外,面對失敗和挫折也要有超越的勇氣,要接受別的同學也會有優秀和閃光之處。看到這些信息之后,小Y媽媽也深表贊同,說要和孩子再溝通一下。我想,和道理相比,可能孩子更能接受故事,于是第二天我在班上給所有同學講了自己的故事——
同學們,昨天晚上一位同學的媽媽發信息給我,說自己的孩子因為沒有獲獎而感到很失落,說今后再也不想寫作了。李老師非常能理解這位同學的心情,因為我也曾體會過這樣的失落。
在讀初二的時候,語文老師找到我和朱偉偉、付悅兩位同學,說有一個作文比賽,推薦我們三人參加。我們興奮極了,一個個信心十足。朱同學寫的文章是《我心中的太陽》,描述了他眼中的父親是如何挑起家庭的重擔,在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勉勵他們兄弟姐妹四人努力學習的;付同學寫的是《夢幻中我是男孩》,她想象自己若是男孩子的話,生活可能是一種別樣的面貌;我寫的是《向你介紹我》,向評委老師介紹自己的樣子和興趣愛好,希望他們能“投我一票”。我們寫完后就提交了。作為班上的寫作高手,我心里一直懷有期待,覺得這次一定能獲獎,但沒想到結果出來后,其他兩位同學都獲獎了,而我卻名落孫山。在老師和同學們的掌聲中,兩位同學上臺領獎,我卻尷尬至極,甚至覺得自己好差勁,真想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同學們可能想問,李老師有沒有放棄寫作,因為一次失敗就徹底否定自己呢?是的,沒有。因為,寫作對我而言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啊!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構思的過程可能并不容易,找到合適的詞匯和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容易,但千回百轉之中,當你完成一次表達的時候,你就收獲了成就感。寫作的快樂不在于外界的嘉獎,而在于內心的富足。
同學們非常認真地聽著我的故事,他們臉上的神情也從最初的凝重變得舒展。我接著說:
同學們,其實李老師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才站到你們面前。我像你們這么大的時候就很喜愛寫作了,五年級曾獲得過鄉鎮作文比賽一等獎。后來暑假參加了鄉鎮的作文培訓,為濟南市的作文比賽做準備。每天爸爸騎摩托車把我送到十幾公里外的鄉鎮小學,然后回家干農活,傍晚再去接我。對于這次比賽,我當時還挺憧憬的,因為長到十幾歲了我還沒去過省會濟南。沒想到比賽那天,下起了傾盆大雨。因為沒有水泥路,生活在農村的我,沒有辦法冒著大雨穿過泥濘的土路去鄉鎮坐車。那一天,我早早地起床,穿戴整齊,心理巴望著雨快點停吧,快點停吧……但很遺憾,雨一直下,而我終究錯過了那次比賽。如果我參加了比賽,就一定會獲獎嗎?不一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我的遺憾之處在于,沒有機會走進賽場。但從那之后,我放棄了寫作嗎?
“沒有!不然李老師就不會成為我們的語文老師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
是啊,我依然愛寫。暑假里也會自發地找個空白的作文本,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還和同學一起寫,閱讀彼此的文章。就這樣,后來李老師憑借寫作方面的優勢考上了大學,讀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目前,做語文老師也是我喜歡并擅長的工作。同學們,只要你們心懷所愛,把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就一定能夠收獲自己的一方天地。在這方天地里,可以自由馳騁,肆意奔跑!
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小Y也由最初的悶悶不樂變得平和、松弛。孩子們被一種溫柔但有力量的情感鼓舞著,似乎沒有想到原來我也有這樣的成長經歷。我希望自己站在他們面前時,不僅僅是一個語文老師,傳授知識,解答疑惑,更是一個有童年、有故事的人,帶著所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實地和他們生長在一起。
當時間慢慢將這個教育中的插曲沖淡之后,我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新的思考。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孩子們對寫作的興趣,我們會組織比賽、設置獎勵,競爭會促使人奮進,能夠被發現、被看見也會提振孩子們的信心,但那些榜上無名的孩子真的與寫作緣分淺嗎?似乎不應當這樣界定。
此前收到過一個快遞,跟隨商品一起靜臥在包裝盒里的還有一張充滿文藝氣息的卡片,原來是電商老板的留言。這張留言卡以真誠質樸的文字講述了自己創業的歷程,雖然艱辛但他/她從未放棄過提供優質的服務。如果商品不能讓買家滿意,懇請不要差評,定會努力高效地解決問題。具體的內容已經有些記不清了,但簡單的文字勾勒出一個人努力勤懇的形象,讓人心頭一暖。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產生交易的問題,相信買家也會盡力以平和的方式來解決。在這個事例中,文字是一種真實的表達,或許十個買家中有九個將卡片與包裝袋一并丟棄了,并不會細看,但這不能阻礙看到的人與陌生的店家產生一些心靈的共鳴。我想,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為何寫作?我想,并非是為了成為作家。或許,孩子們長大后也不會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時代,鋪天蓋地的圖片和視頻已經使我們的生活格外擁擠,文字的空間被壓縮得極其狹小。但越是如此,越應當培養孩子們對文字的敏感度,使他們成為會思考的讀者,成為會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傳播者,在有限的文字空間里為自由獨立的思想開拓一片無限的天地。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