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山東省主要農作物之一,是重要的油料、經濟和出口創匯作物。2023年全省種植面積6.13×105hm2 ,總產量為 2.77×106t ,平均單產4.5t/hm2 ,居全國前列。全省16地市均有花生種植,以春花生為主,占全省種植面積的 80% 以上。多年來,山東各級政府和農機部門積極作為,大力推進花生機械化生產,花生播種、收獲機械化發展迅速。
一、山東花生種植生產現狀
(一)生產分布區域特點鮮明
山東省各地自然稟賦和花生生產情況不同,花生種植主要集中分布于三個產區:一是膠東丘陵區,為全省花生主要種植產區,以春花生為主;二是魯中南山區,種植花生的土壤類型比較復雜,既有山嶺梯田、河床砂地,也有風砂地;三是魯西、魯北黃灌區,栽培制度多為一年二熟制,以麥套花生平作和夏直播花生為主。
(二)栽培制度與種植模式多樣
山東花生種植分為一年一熟制、一年兩熟制和兩年三熟制。一年一熟制主要分布在膠東丘陵區和魯中南山區的旱薄地;一年兩熟制分布在魯南、魯西南、魯西北水澆條件的高產田,主要輪作方式有小麥、蔬菜(大蒜或馬鈴薯等夏收作物)一夏直播花生或麥套花生、小麥一玉米花生間作等幾種模式;兩年三熟制分布在膠東丘陵和魯南丘陵旱薄地或中低產田,輪作方式一般為花生一小麥一玉米或甘薯等。山東花生種植模式主要有以機械化生產為主的壟作模式和以人工作業為主的平作、套種模式。
(三)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較高
花生耕整地環節所用機械基本與糧食作物耕整地環節相同,屬于通用機械,花生耕整地已基本實現機械化。山東花生機械化播種從20世紀80 年代開始發展,起步較早,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截至2023年底,全省花生收獲機近5.42萬臺,花生機播率、機收率分別達到 90.98%.81.28% ,花生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91.35%
(四)產業發展形勢日趨嚴峻
山東花生的種植面積、總產和單產等各項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2004年之前一直是花生生產第一大省。但近年來,受生產成本增加、種植效益降低、勞動力相對短缺、糧油爭地矛盾加劇以及相關補貼政策等因素影響,山東花生生產水平整體有所下滑。花生種植面積由2005年的 8.85×105hm2 下降到2022年的 6.1×105hm2 ,年均減少約 1.5×104hm2 。2023年山東花生種植面積止跌企穩,花生產量也止住了連續下滑的趨勢,但生產形勢依然嚴峻。
二、花生生產發展問題與主要制約因素
全省花生種植模式多樣,生產規模較小,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主要品種和技術裝備更新換代慢、檔次和水平不高,生產經營效益較差,是制約我省花生生產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花生優良品種和栽培技術迭代升級較慢
花生用種量大,約占產量的 10% ,農民習慣自留種。導致進人流通領域的花生種主要是更換品種或余缺調節,數量有限、質量不高,未形成產業化經營,制約了良種的推廣速度。受土壤地塊條件等多因素影響,花生增產速度緩慢,進一步提高產量缺乏關鍵技術。常年采用地膜覆蓋栽培花生,地膜污染嚴重,物質投人少,生產栽培技術落后,難以獲得高產和穩產,制約了花生生產整體水平的提高。
(二)花生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存在明顯短板
機械化聯合收獲模式具有作業效率高,作業成本低等優點,大規模推廣應用要有晾曬場地或者配套干燥設施設備,目前花生烘干缺乏專用設備,機械化烘干成本較高,花生干燥主要以人工晾曬為主,干燥環節機械化率非常低。如遇陰雨天,極易霉變,造成品質下降,影響花生安全生產。采用機械化兩段收獲模式,花生挖掘后在田間晾曬3~5天,可以解決很多晾曬場地和干燥問題,但撿拾摘果聯合收獲機具由于地塊地形和作業成本等問題,還處于起步階段。
(三)花生機械化生產發展方式需要轉型升級
一是花生主產區主要在丘陵山區,地塊小、肥力薄,機械化生產效率低,產量不高;二是地膜應用量大,環境污染嚴重;三是挖掘收獲機收獲 + 人工收集 + 摘果機摘果模式用工多,生產率較低,破碎率較高,損失率較大。我省花生播種、收獲均是在一壟2行的基礎上的機具,2壟4行及以上的機具均未實現大面積的應用,技術成熟度相對較低,單粒精播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適宜大地塊對多壟多行播種、聯合收獲機具需求迫切。
(四)農機農藝發展有待進一步融合
花生生產模式復雜多樣,不同地區種植模式、種植規格標準不統一,且以小地塊分散生產為主,嚴重制約了高效生產作業機械的適用性。套種、平作不利于花生機械化收獲,壟作時壟距、壟上行距偏大,對花生機械化聯合收獲造成不利影響。宜機化品種選育和標準化生產研究少,花生生產規范化、標準化和機械化配套度低,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緩慢。
三、有關措施建議
(一)加強政策和項目支持,創新研發集成關鍵生產技術與裝備
一是爭取油料作物生產專項資金,探索進行機械化規模生產補貼,加大良種和種植補貼力度,大力促進油料作物發展,保障食用油安全供給;二是開展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爭取資金對花生秧果兼收、水肥高效化利用、夏花生免膜播種、花生烘干等裝備進行研發和試驗驗證;三是推動花生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范和作業技術規程制定推介,提高農業機械裝備作業效率和利用率。
(二)科學合理配套機具,不斷優化各環節機具配套方案
不斷優化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各環節機具選配時考慮采用的種植模式和后續的收獲作業模式,根據地塊和土壤條件,結合種植面積大小選擇高效生產機具。在地勢相對平坦、地塊較大的丘陵地區和平原地區大力推廣中大型復式播種、收獲方式和高效植保方式。收獲機具要與種植機具和模式相配套,收獲幅寬應與種植壟距相適應。適宜地區采用兩段收獲方式,提高作業效率和生產效益。
(三)加強技術培訓和服務,示范推廣先進適用綠色農機化技術
一是推動在適宜地區改春花生為夏花生,大力推廣夏花生免膜機播綠色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減少地膜污染;二是大力試驗花生單粒精播技術,推廣應用高效植保、水肥一體化技術與裝備,提高花生單產,增加花生種植效益;三是大力試驗示范秧蔓綜合利用、兩段收獲、花生果干燥等高效機械化生產技術。
(四)注重農機農藝結合,大力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和規范化種植
小地塊分散經營是造成我省花生種植模式、農藝標準不統一的重要原因,嚴重限制了農業機械的適用性。下一步,應適度推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培育社會化服務主體,加速實現花生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同時,應研究出臺推進農業各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加速推進農機農藝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