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賓虹(1865-1955)作為中國近現代書畫“四大家”之一,是傳統與創新的集大成者,其繪畫植根于中國傳統文人畫,以宋元為根基,融合明清諸家筆墨精神,提出“五筆七墨”理論。他以金石為骨、水墨為魂,在傳統與變革的激流中,將民族精神熔鑄為萬千氣象的山水史詩,以“渾厚華滋”的美學境界重新詮釋中國畫的寫意精神,重構了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傅雷稱其為“幾百年來無人可比”的集大成者,曾言“常人專宗一家,故形貌常同。黃氏兼采眾長,已入化境,故家數無窮”。黃賓虹不僅是畫家,更是美術史學家、鑒定家和理論家,其學術深度賦予作品深厚的文化義理內涵,故學界視黃賓虹為傳統文人畫向現代轉型的關鍵人物,作品被納入中國美術史經典序列。
黃賓虹作品市場的歷史表現
黃賓虹的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始終存在貫穿傳統文人精神探索的張力。相較于齊白石、徐悲鴻等較早受市場追捧的近現代書畫藝術大家,黃賓虹的藝術市場價值表現在21世紀后逐步攀升,2017年《黃山湯口》以3.45億元在中國嘉德拍賣成交,帶動整體板塊價值重估,市場上出現了價格洼地的補漲效應。
具體梳理黃賓虹作品的市場表現,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民國時期的書畫市場表現
民國時期,黃賓虹的作品最早由國學保存會核心成員鄧實代訂首份潤例,受傅雷推崇,然潤例定價保守。1909年《國粹學報》刊載《濱虹草堂畫山水例》:堂幅每尺三銀元,屏幅減半;琴條卷冊每尺二銀元,折扇單面一銀元(青綠泥金加倍),篆刻每字0.3銀元。至1926年機構對黃賓虹作品的潤例進行了調整:山水、花卉、書法四尺60銀元、五尺80銀元、六尺100銀元,卷冊單頁20銀元,扇面同價但雙款設色減半。此價格雖較1909年上漲約五倍,但對比同期畫家則顯得相當保守,如吳昌碩在1922年四尺山水已達126銀元,且每兩年調整一次。1945年,在當時的時局影響下,黃賓虹作品被動調整潤利,這也是自1926年跨度近20年后才進行的潤利調整。
2.20世紀80-90年代逐漸進入拍賣市場
黃賓虹的作品出現于拍賣市場約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蘇富比、佳士得兩大拍賣行進入中國書畫領域,其作品首次進入海外市場。1984年《山水冊》在香港蘇富比以12.5萬港元拍出,標志著其作品進入“十萬元時代”。進入90年代,全球藝術市場繁榮帶動近現代書畫價格普漲,但此時黃賓虹作品的漲幅仍相對較小。1994年,國內拍賣市場的崛起成為黃賓虹價格躍升的關鍵轉折,1995年的《山水》在中國嘉德秋拍經激烈競拍以264萬元落槌,創下其作品當時最高拍賣紀錄。而同時期的齊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藝術家已進入百萬級市場,如1999年李可染《萬山紅遍》拍出407萬元。
3.21世紀以來的藝術市場表現
21世紀以來,黃賓虹的作品進入市場高漲期,表現愈發亮眼。拍賣市場中保持著士人風骨與渾厚之境的晚年成熟期作品屢創高價,印證了“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2008年,其《山川臥游圖》等作品穩定進入千萬級別;2011年上海恒利拍賣《山水寫生八開冊》以3277.5萬元成交,同年,作于1955年的《黃山湯口》以300萬元起拍,最終以4772.5萬元成交,超估價十余倍。2011年后,中國藝術品市場整體繁榮,高凈值藏家與機構投資者的介入加速了其作品價格的攀升。2017年,《黃山湯口》再度亮相,以3.45億元成交(每平尺約2300萬元),較六年前增值近七倍,將黃賓虹作品的市場價格推向新高度,同時增強了市場的整體信心。如此高的漲幅表現,一方面印證了長期以來市場對黃賓虹作品的低估,另一方面則展現出黃賓虹作品市場的巨大潛力,驗證了其作為“藝術硬通貨”的投資收藏屬性。
根據Artprice數據庫數據統計測算,黃賓虹的作品成交率自2013年至2023十年間穩定在80%左右,高于中國書畫板塊平均成交率。2020年市場回調,受經濟增速放緩和疫情影響,其成交量有所下降,但均價保持穩定,從市場集中度來看,黃賓虹TOP10作品貢獻了總成交額的50%左右,頭部效應顯著,也顯示出了其作為高端市場一員的恒強性。
2020年后,與全球藝術消費市場大趨勢相同,國內藏家的消費購買行為更為謹慎,更加注重作品綜合影響力。近五年,黃賓虹作品的上拍量和成交量雖有波動,但整體市場價格呈上升趨勢,成交價格進入市場前500的作品在數量上雖有所下降,但中位價格基本穩定,表明黃賓虹藝術市場整體穩步向前。
分析黃賓虹作品市場結構:從作品類型看,其山水畫占比最高,約占82%,花鳥畫約占12%,書法約占6%,手卷作品溢價率高于立軸作品。從價格區間的分布看:有代表其晚期“黑賓虹”風格的億元級作品,如《黃山湯口》;有代表其中期“白賓虹”風格及重要題材的千萬級作品;也有以其早期作品及小品為代表的百萬級作品。
黃賓虹曾說過:“我的書法勝于繪畫。”其背后蘊含的是黃賓虹的“用功之法”,其書法作品市場仍待開拓。自2000年始,黃賓虹書法作品在市場逐漸活躍,2010年后成交頻次與均價大幅增長。2014年秋黃賓虹書法成交額達到歷史高點,成交總額為4941萬元人民幣,同比增幅近四倍。如這一年黃賓虹的《大盂鼎銘文》手卷以1725萬元的高價成交,成為目前為止黃賓虹書法單筆成交的最高價。
推動黃賓虹作品收藏市場的因素
1.尺素間藝術風格的獨特性
黃賓虹作品獨特的藝術風格既是其藝術價值的核心體現,也是影響其市場表現的關鍵因素。黃賓虹以“文以載道”的藝術宗旨,將繪畫視為“致治以文”的途徑。他主張通過藝術傳承民族文化之精神,堅守傳統筆墨的獨立價值,體現了士人的“道統”擔當。尤其是晚年的“黑賓虹”風格作品,通過多種墨法的交織運用,追求一種“絕似又絕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畫”的藝術境界。
2.文化認同中的時代共振
學術界對黃賓虹的研究與市場對其作品的認同緊密相關。他以學問入畫,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和藝術風骨。但由于理解門檻較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找到真正欣賞和理解其藝術內涵的知音。隨著文化認同與時代共振,黃賓虹的藝術主張“內美靜中參”,以筆墨承載中國哲學之內理,契合當下對東方美學精神的追尋,呼應了當代社會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回歸。這種獨特性也吸引了一批追求藝術深度和獨特性的藏家,他們將黃賓虹的作品視為藝術收藏的珍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其市場價格的上揚。與此同時,黃賓虹的“筆墨抽象性”與西方現代藝術產生跨文化回響,這種“東西對話”的潛力,也促使其成為全球藝術市場中特有的中國文化精神符號的代表。
黃賓虹作品市場的趨勢展望
隨著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黃賓虹作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杰出代表吸引了更多國內外藏家的目光,尤其是機構藏家的戰略布局明顯。并且,從私人資本看,區域性高凈值藏家偏好“文人畫”的資產配置理念,將其定位為“文化資產”以實現保值增值。也需注意的是,黃賓虹作品鑒定復雜度高,藝術市場上存有標注“黃賓虹(款)”的作品質量時有參差,對于投資收藏來說,更需在鑒別黃賓虹作品真偽的專業知識和鑒藏經驗上下足功夫。
綜上,黃賓虹作品的收藏市場引領力源于其不可復制的藝術高度、稀缺性、文化象征及時代需求的契合。他不僅是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的坐標,更是中國文化精神在當代復興的藝術“載體”。黃賓虹的作品或將進一步引領近現代書畫市場學術與資本的“雙輪驅動”,更進一步揭示了中國藝術價值評估體系從“視覺消費”向“學術深耕”的轉型。投資收藏者需在藝術史邏輯與金融邏輯之間尋求動態博弈的平衡,方能在這一藍海市場中實現價值發現與市場回報的雙重突破。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