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琬的《腐蝕》篇幅并不長,但隱藏著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何教授這么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竟然因貪污而被查處,他不僅貪污還從事間諜活動;秦老師這么一位孤獨且有些迂腐的文人,為何會舉報何教授,他們兩人之間的矛盾因何而起,嚴重到什么程度?嘉耀這么一個在童年顯得特別可愛純真的孩子怎么會墮落為暴力罪犯,他與父母之間的親情關系是怎么受到傷害的?還有洪云與秦老師長年保持著的一種含蓄、隱晦的聯系方式,這種方式的后面顯然存在一個巨大的疑問——這一切如果將其充分講述出來,都可以演繹成一部充滿戲劇沖突、情節跌宕起伏的長篇小說,但李琬顯然對于講故事并不感興趣,因此這一切在小說中只是如草蛇灰線般若隱若現。李琬更感興趣的是這一切故事發生后所產生的結果,這種結果她將其概括為“腐蝕”。
李琬以自敘者的方式講述了一所大學院校里的人與事。事情的緣起是父親告訴她何教授出事了,一位看上去非常正經的學者就這樣瞬間在她內心里塌陷了,她不禁回憶起在這個校園生活的往事,點點滴滴,雖然像碎片一樣在腦海中浮現,但她越來越清晰地發現,在這個以國家事業為宗旨的學術殿堂里,腐蝕性的現象是那么地不動聲色,從來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它在悄悄改變事情的性質,卻又被人們當成習以為常的事情所接受。她嘆息這種不動聲色的腐蝕到今日已是積重難返了。
或許可以將李琬的寫法稱為一種內心獨白的敘述,她不依賴故事來表達思想,而是以主觀的思緒作為小說的內在邏輯,有點兒類似于意識流,但現代派的意識流是強調思緒的非兩性,而李琬的意識流卻是完全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小說打破了線性敘事的常規,通過回憶與現實交織、多角色視角切換的方式,將校園內外的時空跨度串聯起來,形成一種碎片化的拼圖效果。這種結構不僅增強了懸疑感,還通過不同時間點的對照,深刻揭示了“腐蝕”的漸進性與不可逆性,使主題更具層次感。
小說還揭示了腐蝕性所帶來的后果不僅僅是體現在一些人性墮落了的人身上,如何教授、嘉耀,而且每一個無辜的人都難以幸免。最具震撼力的一筆是,小說中關于記憶的羅生門。小說中的自敘者回憶起孩童時看到父親是怎么認真地在幻燈片上制作軍事史的課件,這樣一種“很原始”的工作方式卻折射出一個年代的純真。但是,當自敘者詢問父親這些幻燈片是否還保留著時,父親矢口否認他曾經用幻燈片做課件,堅稱自己上課時一直是在黑板上寫字的。
李琬在冷峻的敘述中表現出了對于整個社會體制擔憂的熱道心腸,她為我們講述了一個 “道德寓言”,通過復雜的敘事和深刻的隱喻,揭示出“腐蝕”不僅是個人墮落,更是系統性的潰敗——當正直、真實、純潔等等都在腐蝕中發生異變時,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共謀者。
責任編輯 侯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