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困惑:
近期我發現上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樂樂與家中祖輩說話時聲音很大,語氣也很不禮貌,有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就當眾“呵斥”祖輩。發現這種情況后,我及時制止了她,并且告訴她如何和長輩相處,但效果并不明顯,她轉頭就忘了。如何幫助樂樂改掉這種壞習慣,學會尊重長輩呢?
家園常溝通:
根據樂樂家長的反饋,老師首先在幼兒園觀察樂樂與同伴、家長的相處情況,以便客觀地分析樂樂該行為產生的原因,并為家長提供合理的支持策略。
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樂樂有主見且懂得謙讓,即使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不會強硬地讓同伴接受,而是會通過協商的方式。但是對家里的老人,她的表現卻不一樣。有一次離園的時候,因為奶奶稍晚來了幾分鐘,樂樂立刻表現出了不滿情緒,大聲“呵斥”奶奶:“討厭!你怎么才來,我都是最后一個走的了!”由于還有老師和其他家長在場,樂樂奶奶面露尷尬,卻沒說什么。
離園工作結束后,老師及時與樂樂媽媽聯系,反饋樂樂離園時的情況,并了解其在家的情況。在溝通的過程中,樂樂媽媽聯想到樂樂爸爸有時候跟奶奶一說話也會著急,聲音不自覺就變大了。樂樂媽媽猜測可能是樂樂爸爸給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老師來幫忙:
言傳身教,在具體情境中進行榜樣示范
父母對待長輩的態度和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所以,家長首先要做到尊敬長輩,以溫和、禮貌的方式與長輩交流非常重要,這能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主動幫助長輩,如給長輩盛飯、上下樓梯時主動攙扶等;要耐心傾聽長輩說話;當與長輩意見不同時,家長應用平和的語氣與長輩溝通。如果當時沒忍住,事后一定要與孩子復盤,例如:“今天和爺爺溝通時我聲音大了,很沒有禮貌,這樣會讓爺爺難過,我錯了,下次我再這樣,你提醒我好嗎?”
家長用實際行動傳遞尊敬祖輩的觀念,會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當孩子有尊敬祖輩的行為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強化孩子的正面行為。
情感教育,用故事激發感恩之心
幼兒時期是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家長要引導孩子理解祖輩對他的關愛和付出,讓孩子感受到祖輩的辛苦,從而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比如,在家庭中舉辦“家庭故事會—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講故事”,讓祖輩成為主角,鼓勵孩子以尊敬之心認真傾聽老人說話,同時了解祖輩的生活經歷和智慧,培養孩子對祖輩的敬愛之情。
家長還可以借助繪本閱讀,比如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展現了爺爺在生活中的智慧,如把破舊的毯子改造成背心、領帶等,《先左腳,再右腳》講述了爺爺教孫子學會走路的故事,這些故事的底色都是基于愛與關心,讓孩子在故事中感受這些珍貴的情感,并發自內心地對祖輩產生感激之心。
規則引導,用明確的規則強化尊重行為
對于孩子來說,明確的規則可以幫助他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會規范。在家庭規則中,增加與祖輩相處的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遵守,并互相提醒。例如,對祖輩說話要有禮貌,不能隨意打斷祖輩講話,向祖輩主動問好等。
當孩子違反規則時,家長要進行及時的提醒和引導,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恰當的行為,并督促其改正。同時,家長要堅持執行規則,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讓孩子知道尊敬長輩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