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批戲曲贏得了年輕人的芳心。青春版《牡丹亭》連演20年,培養了一批年輕觀眾,對“青春”主題進行持續挖掘;江蘇昆劇院通過“老帶新”模式創排《瞿秋白》,將黨史敘事融入水磨腔,該劇巡演時00后觀眾達41%;黃梅戲《寂寞漢卿》融入現代元素,讓觀眾大呼“黃梅戲也可以這么時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戲曲,年輕人既渴望在《新龍門客棧》的武俠江湖中尋找俠義精神,又樂于在《浮生六記》的園林實景中感悟文人雅趣。這種文化認同既體現了傳統文化基因的復活,也是在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真正的傳承不是復制時光,而是讓古老的種子在全新的土壤中開出令人驚嘆的花。當旅游景區中身著中式服裝的女孩們笑靨如花,當豫劇名家張曉英的搖滾豫劇唱段在網站上衍生出2.3萬條二創視頻,當上海戲劇學院“416女團”的戲曲唱腔改編也廣受人們好評,也許那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門檻已經被跨越。
◆素材解讀
在文化多元的當下,戲曲正以全新姿態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完成傳統與現代的對接。以往,戲曲給人老舊、晦澀的刻板印象,難以吸引年輕群體。如今,創作者們主動求變,從內容到形式大膽創新。戲曲已突破原有圈層,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
◆適用話題
文化自信 傳承創新 求新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