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技巧
自然科學的論述類文本主要聚焦于對自然科學領域的深入探究與闡述,這類文本跨越多個學科領域,打破了專業知識的壁壘,促進科學知識在社會上的廣泛普及。對同學們而言,深入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學論述類文本,不僅能夠建構系統的科學認知框架,更能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的文本解讀方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通覽全文,把握重點
閱讀自然科學類文本前,可以先建立起系統性的分析框架,理清全文的行文脈絡。首先應快速瀏覽文章的題目、開頭、結尾,大致了解文本的主題,明確文章的核心話題、研究價值以及主要觀點。在此基礎上,再從語段間的邏輯關系層面看文段之間是否存在總分、并列等關系,注意各段落首尾句的關鍵信息的串聯,以形成對文章“問題提出—方法路徑—結果討論”的整體認知輪廓。
二、聯系語境,辨明關聯 在系統閱讀全文、了解文章主要核心話題的基礎上,通過理解詞句在文中的意思,進一步把握文章大意。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的詞句往往承載著特殊的表意功能,在特定文本情境中獲得了獨特的闡釋空間。因此,閱讀時需要反復品讀這類詞句,在具體的語境中辨明其與文章的關聯。
1.標記重要詞語
在分析自然科學類文本時,可借助三類關鍵詞語定位關鍵信息,快速理清脈絡,包括結構提示詞(如“首先”“其次”“因此”“但是”“然而”),這類詞往往揭示了論述邏輯;核心概念詞(高頻重復的專業術語),這類詞多指向研究對象;評價限定詞(“顯著”“可能”“唯一”“已經”),這類詞多暗示作者態度。
若遇到自然科學類的陌生術語或一些難懂的詞語時,不必糾結字面含義,要主動推導上下文線索——前文常通過“即”“定義為”“這”給出解釋,后文多用“比如”“以……為例”進行具象化說明。還可以對比相似內容,鎖定“區別于”“相較于”等詞語,結合語境辨析差異。
2.明確關鍵句子
(1)表達某個觀點或結論的句子
論述類文本主要運用了敘述和議論兩種表達方式,敘述多引用材料,是論據部分;議論則是表明觀點和看法。閱讀此類文章,應遵循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句子的原則,結合上下文內容,整體剖析,明確主要觀點。
(2)結構復雜、內容較豐富、涵蓋面較寬的句子
對于句式冗長、結構繁復的語句,可運用“主干提取分析法”進行分析。即抓住句子主干,抽離定語、狀語等修飾性成分,進而構建簡明的邏輯脈絡。這種層級遞進的解構策略能清晰地呈現句子的語義內核,實現從表層結構分析到深層信息提取的完整認知過程。
(3)能幫助理解行文結構、展示文章思路的句子
分析文章思路時,應著重關注語句間的邏輯關系與結構特征。通過分析文本中具有關鍵作用的語句,如統攝全篇的總起句、收束全文的總結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等,可快速把握行文脈絡。解讀時應特別注意其雙重維度,既要準確理解內涵,又要結合其在文本中的具體位置,以便全面把握作者的行文邏輯與構思框架。
拓展延伸
選文一:
科學家相信,全球半數以上的動植物生活在熱帶雨林中。這些在生物多樣性方面與麥克默多干谷恰恰相反的天然溫室,產生出許多破世界紀錄的生物多樣性報告。譬如,在巴西的亞特蘭大森林(Atlanta Forest)中,1萬平方米土地上竟生長了425種樹木;另外,在秘魯的馬努國家公園(Manu National Park)的某個角落,棲息著1300種蝴蝶。這兩個數值都比歐洲和北美類似地區高出10倍。螞蟻的世界紀錄是在秘魯境內亞馬孫河流域上游的一條森林小路上創下的,在這兒,10萬平方米面積里竟有365種螞蟻。同樣在這個地區,我曾經在一棵樹上辨識出43種螞蟻,這個數目剛好等于英倫群島上已知螞蟻種類的總數。
這類令人印象深刻的統計數字,不排除世界上其他生境中某些生物也有這樣的豐富度。印度尼西亞地區,單單一個珊瑚枝上就棲息著數百種甲殼綱動物、多毛綱蟲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外加一兩只小魚。有人在新西蘭的溫帶雨林內發現一株巨大的羅漢松(Podocarpus)上,竟然附生了28種藤蔓及草本植物,打破了單一樹木上維管束附生植物的世界紀錄。同樣,北美地區某些闊葉林中,1平方米內就聚生了不下200種螨和蜘蛛般的小型甲殼類動物。同個地點內,1克泥土(大概是拇指和食指捏起的量)里面就含有數千種細菌。其中有些正快速分裂增殖,但是大部分都處于休眠狀態,各自等待著最適合它們的環境組合的出現,包括特定的養分、濕度和溫度。
你并不需要長途跋涉,甚至不必從椅子上站起來,就可以經歷生物多樣性的絢爛豐富。因為你本身就像一個熱帶雨林。在你的眼睫毛根,很可能就有極小型長得像蜘蛛般的螨蟲所筑的巢。你的指甲里,也有一堆真菌的孢子和菌絲正在等待最佳時機,以便發展成一座小人國里的森林。你體內大部分的細胞不僅僅屬于你,它們也屬于細菌和其他微生物。
這就是覆蓋著地球以及你我的生物圈。它是大自然賞賜給我們的奇跡。同時也是我們的悲劇,因為其中一大部分,在我們認識它、學會怎樣好好欣賞、利用它之前,已經永遠地消失了。
(選自愛德華·威爾遜《生命的未來》,有刪改)
◆賞析
選文展現出作者對數字的精準應用,如“1萬平方米”“425種樹木”“10倍”“365種螞蟻”等數據,以具體數值形成強烈沖擊,讓抽象的“豐富”轉化為可感知的量級對比,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文內的舉例展現出類比的精當,尺度適配。以“英倫群島上已知螞蟻種類的總數”類比一棵樹上螞蟻的種類,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量”詮釋1克泥土,借讀者熟悉的事物錨定抽象概念,既保證了準確性,又降低了理解門檻。選文以數據為骨、類比為翼,在精確與通俗間達成平衡,讓生物多樣性的宏大命題落地為可觸的文字肌理。
選文二:
電子并非永遠存在。當它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時,才會突然出現在某個位置。這就像地中海的海浪:當你說“海浪在這里”時,它已經奔向了別處。在微觀世界,確定性讓位于概率云,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越是精確測量電子的位置,就越無法知曉它的速度。
這種量子特性在光合作用中扮演關鍵角色。綠葉中的葉綠素分子吸收光子后,激發態電子會同時探索所有可能路徑,如同同時派出偵察兵探查所有山谷,最終選擇最優路線傳遞能量。2017年《科學》雜志的實驗證明,這種量子漫步使能量傳遞效率高達99%,遠超經典物理模型預測的62%。大自然早在三十億年前就掌握了量子技術,而人類直到21世紀才窺見端倪。
(選自卡洛·羅韋利《七堂極簡物理課》,有刪改)
◆賞析
作者用海浪的轉瞬即逝比擬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原理,消解了微觀物理的認知壁壘。通過光合作用的量子機制闡釋,將抽象理論(概率云、不確定性原理)落地為具體生物過程。“偵察兵探查所有山谷”的類比,生動展現了量子并行計算特性。援引《科學》雜志實驗數據,構建自然演化與人類認知的時間差張力,凸顯生命系統的精妙。用“三十億年前”與“21世紀”的時間對比,引導讀者思考人類科技與自然智慧的關系,完成從物理原理到哲學思辨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