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失語,惟石能言。”黃河碑刻一直是最堅韌、最真實的歷史見證者,這些鐫刻在青石上的碑刻資源,承載著黃河根源的記憶,為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漫步在濼口黃河沿岸,古今治黃方略石刻群、濼口九烈士紀念碑、濟南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記事碑…-處處碑刻背后承載著豐富的治黃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若要探尋治河廉跡、感悟勤廉風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濼口治黃德政碑。
凡為官者清正廉潔,造福一方,曰“德政”;百姓為其刻石立碑,并在碑上刻上紀念性的文字和圖畫,作為永久的紀念,稱為“德政碑”。在濼口險工背河淤背區內立著5通古代石碑,自北向南,面向黃河排成一列,濟南人習慣稱之為“濼口治黃德政碑”。石碑高度都在2來以上、寬度近1米,經考證,這5通石碑分別立于1922年到1927年,碑文內容都與黃河治理有關,是黃河上罕見的治黃文物。前4通石碑碑文都是4個天字,依次為“績著平成”“三省感恩”“己饑己溺”“廉明勤果”,最后1通石碑碑文是壽張、濮陽、鄆城、范縣、陽谷、東平、汶上、東阿8縣紳民記錄林修竹積極領導廣大兵民堵復季升屯、黃花寺黃河段決口事跡的德政碑頌。歲月流轉,時序更替,5通石碑矗立于此,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們像日夜守衛黃河的哨兵,記錄下近代沿黃人民對黃河“河官”的認可與肯定,無聲地講述著曾經上演的忠誠與擔當的故事。
其中,“三省感恩”石碑為魯、直、豫三省百姓合立,是專門旌表民國政府首任山東河務局局長旁之常的。1917年3月,勞之常就任山東黃河首任河務局局長。當時,山東河防干瘡百孔、滿自瘡痍,沿黃入民更是飽受水患威脅,談黃河而色變。勞之常上任之初便親自查勘山東河工,指出山東堤玲“身卑薄,埽壩朽壞,潰決堪虞”,在總結前人治黃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他提出12條治黃改革措施,包括加強河道測繪、兩岸多植樹護堤、改工程短期維護為長期維護、廢除秸埽壩多建石壩、雇傭河工時改短差為長差等。他白天考察黃河水流、灘涂和險情,夜間研讀國內外治黃著作,在《治黃管見》一書中,他提出了“裁彎取直,束水攻沙”的治河主張,這些提議在當時具有前瞻性,即使在現在看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研究治河良策的同時,他還意識到河政腐敗對治河成效的惡劣影響,天膽改革自晚清以來普遍存在的河工貪腐行為,有針對性地清除河政積弊。勞之常抓住秸料收購和河官借備料傷公肥私重點環節,實行一系列監督整改措施,剎住了因襲多年的河政弊端。1920年年初,勞之常親自督修濱州黃河北岸白龍灣險工。經過他的嚴格把關,白龍灣堤壩此后再未決口,結束了“開了白龍灣,先淹武定府,后淹陽信縣”的災難歷史。1921年7月,山東境內黃河在利津宮家壩等處決口泛濫,勞之常協助時任山東省省長田中玉負責宮家壩決口堵復事宜。此次決口受災面積5400平方千米,魯北地區受災嚴重。當時,政府僅撥發5萬銀圓救災,堵口工作面臨資金短缺、機械缺乏等困難。旁之常積極為災區募捐,安撫魯北地區流離失所災民,還結合黃河堤防“創修德臨東武汽車道路,以利交通,請部給予專車運糧,以濟災民”。在各方努力下,最終成功完成了堵口工程。
在時局動蕩的年代,勞之常剛柔相濟,力撐危局;為保安瀾,兩袖清風。他在任期間勤勤懇懇、無私奉獻、積極作為,為近代治黃事業起到了打基礎、開新局的重要作用。
后面4通石碑所頌的都是林修竹的事跡。1925年3月,林修竹任民國政府山東河務局局長,和勞之常一樣,他十分重視治黃基礎工作,實地勘察山東黃河上、中、下游,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林修竹上任之初,頒布訓令要求“沿河各縣沿堤種樹”,頒布民捻及官堤種樹辦法共8條,在他的帶領下,“沿河各縣及河工各營均厲行河岸種樹,認真保護,年計種柳樹20余萬棵”。黃河天堤的柳樹汛期搶險時可就地取材,還可綠化大堤、防沙固土,可謂一舉多得。林修竹還未雨綢繆,在濼口設臨時石料局,彼時惠民一處險工因石料奇缺搶險萬分緊急,就是從濼口及時送去一船石料,才使其化險為夷。
當時,黃河下游水患不斷。1925年8月,黃河南岸的李升屯(今屬菏澤市鄄城縣)民捻決口;9月,壽張黃花寺(今屬濟寧市梁山縣)南金堤決口,濮縣、范縣、鄆城、壽張、東平、陽谷、汶上、東阿等8縣受災。時值戰亂,林修竹多方奔走,籌措資金無果,最后經山東省政府批準,“反求諸己為自保之計”,將壽張、濮陽、鄆城、范縣、陽谷、東平、汶上、東阿8縣當年稅賦60萬銀圓用做堵口經費。

1926年2月,林修竹親任堵口工程總辦,以舍我其誰的膽識下令李升屯、黃花寺堵復工程同時開工,率8縣紳民施工。他不支領任何薪水,連續數日在大堤現場指揮,力排萬難,堅守一線;在季升屯決口合龍旋即沖潰的情況下,林修竹又協調調度8縣民工、物料和技佐工匠晝夜不停施工進占,最終趕在春汛前實現“兩月之間季黃皆合”。1927年,林修竹編纂了《歷代治黃史》《季黃堵口實記》等書以總結治黃的經驗教訓,為后續的黃河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鑒。
開工前測算的兩處堵口經費最少需要500萬銀圓,加上當時戰亂和匪患頻發,政府掣肘,人才短缺,能夠在這么短時間一舉堵復兩處決口,堪稱奇跡。8縣百姓感念其不惜舍身救民于水火的大義,敬佩其身體力行、務實高效的河官作風,在季升屯、黃花寺、濼口等地為林修竹立碑10余通。
2009年,梁山黃河河務局開展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建設施工時,在黃花寺附近黃河灘區內也曾意外發現一通被用作井口石的林修竹德政碑,碑文一樣,尺寸比濼口的小一號。
在國家貧弱、戰禍四起的民國時期,勞之常、林修竹“不畏時艱、一心為民、百折不撓、彈精竭慮”的作風,尤為可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治黃以后,黃河治理再也不用面臨如此窘迫、如此無奈的境遇。新時代,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下,黃河保護治理踏上了新征程。
以物說廉,以史為鑒,以人明志。這5通石碑不僅是濟南濼口黃河治理的珍貴文物,還是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深刻記憶的瑰寶,它們仿佛一部部沉默的史書,鐫刻著往昔歲月里人們與黃河抗爭、共生的壯麗篇章。透過這一塊塊石碑,我們可以管窺治黃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從細微處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涵養新時代的廉潔文化。我們看到昔日黃河泛濫給沿黃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也看到清廉河官忠誠守護、勤廉治黃的精神代代相傳,指引著守護安瀾惠民生的方向。
在歷史的喧囂沉默之間,天河的清濁深淺如歲月的痕跡,悄然記錄下了一切。尋黃河廉跡,向清朗而行,對清廉“河官”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弘揚他們的精神,廉以養德、潔以修身,勇往直前、接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