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農歷“三月三”,2025年“四季村歌”活動在廣西南寧拉開帷幕。來自19個省區市的“村歌”團隊齊聚南寧民歌湖畔,展現“村歌”蓬勃的生命力。這場活動將陸續在貴州、寧夏、浙江、青海、云南、安徽等地開展,每月圍繞不同主題舉行各具特色的“村歌”活動,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音樂畫卷在中國大地徐徐展開。
“村歌”“南腔北調”,但相同的是,歌者將它唱活唱響的心愿。“我們將嘗試將更多本民族的傳統樂器和其他地區的樂器相結合。”青海西寧市文化館群星合唱團領隊黃海寧說。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文化館鴻雁傳奇組合隊長陳宏斌說:“現場聽到貴州高腔、廣西山歌,很多特點值得我們吸納借鑒。”看似偏安一隅“村歌”,正因交流互鑒而激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唱響千年“村歌”的背后,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融入華夏兒女的血脈基因。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的太平鎮慶樂小學,山歌嘹亮。舞臺上,伴隨木棉花隨風飄落,身著民族服飾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歡唱《禮儀歌》《數星星》等新曲。“村歌”響起的地方,是家的方向,是希望的田野,是古老的過往,也是未來和遠方。
◆素材解讀
“村歌”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悠久歷史與地域特色。不同地域“村歌”團隊通過樂器結合、互相借鑒等方式,推動多元文化碰撞。而在學校傳承“村歌”文化,還可以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文化自信。這種交流融合,既讓古老村歌與時代接軌,避免文化孤立,還激發了其內在生命力。在這一過程中,“村歌”不斷凝聚民族情感,傳承優秀文化基因,助力構建民族文化繁榮新圖景。
◆適用話題
文化碰撞 傳承創新 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