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為蔬菜種植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還為實現現代農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重要抓手。河北省等蔬菜生產大省的實踐表明,通過引入物聯網監測、人工智能預測,以及無人機與機器人噴藥等智能化技術,能夠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的精準性與效率,減少農藥施用量,降低環境污染,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成功案例展示了智能技術在不同種植場景中的實際效果,充分證明了科技賦能農業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技術在推廣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如高成本、數據質量和處理能力不足等,亟須通過政策支持、技術優化和培訓推廣等方式加以解決。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和推廣應用,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有望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技術應用現狀
當前,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在蔬菜種植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主要技術包括基于物聯網的監測系統、人工智能的預測模型、無人機與機器人噴藥系統等。這些技術不僅可以提高蔬菜種植的防治效果,還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朝著精細化與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蔬菜種植中的病蟲害防治也逐漸走向智能化,進而實現病蟲害防治從經驗到數據驅動、從人工干預到自動化決策的轉變。
(一)物聯網監測系統
物聯網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主要通過傳感器網絡對作物生長環境進行實時監測,采集諸如氣象、土壤濕度、溫度及作物生長狀態等數據。這些數據能夠為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通過大數據分析與云計算平臺,物聯網監測系統能夠實時預測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影響范圍和最適防治時機。例如,在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通過布設氣象傳感器和土壤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溫濕度變化,結合作物生長數據,預測病蟲害的發生。這一技術已在河北省等地的蔬菜種植中得到應用,顯著提升病蟲害的預警能力,減少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通過提前掌握病蟲害發生的時空特征,農戶能夠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從而有效降低病蟲對作物的為害,減少農藥的施用量,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二)人工智能預測模型
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已在病蟲害預測模型中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對大量歷史數據的學習,人工智能能夠準確識別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分析不同環境條件下病蟲害的演變趨勢,并為蔬菜種植提供精準的防治決策支持。例如,浙江省某蔬菜種植基地應用人工智能算法,通過分析氣象數據與作物生長數據,成功預測不同病蟲害的發生風險,并通過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為農戶提供精準的防治建議。這種基于大數據的預測技術可以幫助農民在病蟲害暴發前進行防治,減少農藥施用量,增強防治效果。
人工智能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中的最大優勢在于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與模式識別能力。機器學習算法能夠處理復雜的環境數據,自動從中提取病蟲害發生的潛在風險因素,為農戶提供實時的防治方案。此外,深度學習算法結合圖像識別技術,使人工智能系統通過分析病蟲害的圖像數據可以識別不同類型的病蟲害,并進一步提高防治的精準度。例如,通過對病蟲害的病斑圖像進行訓練,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在田間實時監控并識別病蟲害的種類與發展階段,進而為農戶提供精準的防治措施。盡管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實際推廣過程中,算法的優化與數據的高質量采集仍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無人機與機器人噴藥系統
無人機和機器人噴藥系統的應用在病蟲害防治中逐漸顯現了其高效性與精準性。無人機通過搭載噴霧設備,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覆蓋大片的蔬菜種植區域,精確控制藥物的噴灑量和噴灑區域。結合作物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測,無人機能夠自動識別病蟲害的分布區域,進行定點、定量的藥物噴灑,從而大幅減少藥物的浪費與環境污染。此外,無人機的應用大幅減輕人工操作的勞動強度,提高噴藥效率。無人機噴藥的精確性在浙江省、呼倫貝爾市等地區得到有效應用,并且在一些示范項目中取得顯著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與無人機類似,機器人噴藥系統通過地面機器人進行作物的精準噴灑,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不同地形與種植環境。這些機器人可以通過預設的作業路徑,依據傳感器實時獲取的數據自動調整噴藥策略,確保藥物的精準施放;能夠保證蔬菜種植的病蟲害防治更加精準高效,同時,減少人力資源的消耗與農藥殘留。
二、案例分析:河北省蔬菜產業智能化病蟲害防治
河北省作為中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面臨病蟲害防治的嚴峻挑戰。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主要依賴人工巡查和經驗判斷,防治時機和策略的選擇受限于人員的專業能力與判斷,往往容易出現防治不及時或方法不當的情況。因此,其農業產業在快速發展中急需更為精準、高效、可持續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智能化病蟲害防治系統的引入
傳統的防治方法具有局限性,為解決這個問題,河北省蔬菜產業引入基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病蟲害防治系統。這一系統的核心是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布設氣象傳感器、土壤濕度傳感器、作物健康監測設備等,實時采集蔬菜種植環境中的多維度數據,如溫度、濕度、土壤水分、光照強度等。同時,這些數據會通過無線網絡傳輸到云端平臺,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進行實時分析,預測病蟲害發生的風險及其發展趨勢。與傳統依賴人工經驗的方式不同,智能化系統能夠根據實時數據和歷史病蟲害發生的規律,提前識別潛在的病蟲害風險,并給予精確的防治建議。
同時,該系統還集成了遠程控制與移動終端交互技術,農戶可通過手機APP隨時查看田間環境數據和病蟲害預警信息,實現病蟲害防治的遠程精準決策,避免了因信息傳遞延遲導致的防治措施滯后問題。通過無人機和地面機器人噴藥設備的聯動,依據實時分析結果自動制定噴灑路徑和藥劑用量,實現精準噴藥,不僅提高了防治效果,也顯著降低了人力和農藥使用成本。這種技術融合與系統協同,為蔬菜種植構建了高效、精準、智能的病蟲害防治生態,推動農業生產模式從經驗型向智慧型轉變,為河北省蔬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數據采集與監測技術
為提升病蟲害防治方法效率,河北省引入了基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病蟲害防治系統,智能化系統的實施與應用對病蟲害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1.傳感器網絡布設。智能化病蟲害防治系統的關鍵在于廣泛布設傳感器網絡,以全面監測種植環境。河北省在蔬菜種植基地中布設了多種氣象和環境傳感器,包括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濕度傳感器、光照強度傳感器和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設備等。這些設備能夠高頻率地采集農田環境中的動態數據,覆蓋種植區域的多個微環境。這種密集的數據采集網絡為農戶提供了更為全面、精細的環境監測信息,為預測病蟲害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傳感器網絡的布設方案還可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特點進行個性化調整,以提高監測的精準性。
2.實時監測與數據傳輸。物聯網技術能夠將采集到的數據實時傳輸至云端平臺進行處理與存儲。無線網絡在數據傳輸中起到了橋梁作用,確保了信息的即時性和準確性。例如,當溫濕度達到某些病蟲害高發的臨界條件時,系統能夠立刻通過監測網絡將數據上傳,為預測提供實時基礎。這種高效的數據傳輸大幅提升了病蟲害監測的及時性和防治的主動性。此外,云端平臺具備數據自動備份和故障預警功能,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3.微環境變化捕捉。蔬菜種植中的病蟲害往往與特定的微環境條件密切相關。例如,大棚內的高溫高濕環境易滋生霜霉病。傳感器可以捕捉到這些微環境的細微變化,并將其與作物生長階段的數據結合起來分析,從而預測可能出現的病蟲害類型。例如,某基地利用高精度溫濕度傳感器捕捉了霜霉病早期暴發的環境條件,成功避免了一次可能的大面積病害。通過長期監測與分析微環境數據,可以為作物生產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管理策略。
4.數據預警功能?;趥鞲衅魇占臄祿悄芑到y具備數據預警功能。例如,當連續的降雨天氣和高濕度達到病蟲害高發閾值時,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并生成針對性的防治建議。河北省一些農業合作社在大棚種植中已經開始應用該技術,通過預警功能有效避免了病蟲害的暴發。
5.數據可視化與用戶交互。智能化系統通過數據可視化平臺,將復雜的環境監測數據轉化為直觀的圖表和分析報告,供農戶參考。農戶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實時監測田間環境,并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建議。數據平臺還支持歷史數據回溯和趨勢分析,幫助農戶更好地掌握病蟲害的長期規律并優化種植策略。這種易于操作的交互方式大幅提升了農戶對數據的理解與應用能力,為智能化技術的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實施效果與成效
通過在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智能化病蟲害防治系統,河北省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得到顯著提升。數據顯示,實施該技術后,合作社的病蟲害損失率下降30% ,農藥施用量減少 20% 。這一成果表明,智能化系統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對作物的為害,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在減少農藥施用的同時,能有效減少環境污染的風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存在問題與解決措施
(一)存在的問題
1.技術成本高。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初期投資較高,尤其是在設備、傳感器、數據處理平臺及人工智能算法的開發和維護等方面。對小規模農戶來說,較高的成本可能成為技術推廣的主要障礙。盡管這些技術在長期內能夠節省農藥和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益,但其初期投入對許多農戶來說是不小的負擔,成本問題限制了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2.數據質量和處理能力不足。精準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依賴大量高質量的實時數據,包括氣象、土壤、作物生長等各類環境變量。然而,當前的數據采集精度和全面性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復雜氣候條件下,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可能無法提供足夠準確的數據。此外,數據處理能力的不足也是一個重要瓶頸。數據分析與處理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對于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來說,數據處理的效率和實時性難以滿足高效防治的需求。
3.技術推廣與農戶接受度較低。盡管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潛力較大,但由于技術操作復雜,農戶對這一技術的接受度較低,普及速度較慢。許多農戶對新技術的理解有限,缺乏足夠的知識和培訓來操作復雜的設備與系統。此外,技術的學習曲線較陡峭,農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技術問題,而這些問題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解決,造成了技術普及中的障礙。
4.缺乏統一的監管標準。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標準化與監管體系尚不完善,導致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出現不規范操作、數據泄露等問題。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不僅影響了技術的推廣效果,也使部分農民對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產生疑慮。此外,部分地區缺乏對智能化農業技術的監管機制,導致一些不合格產品的流入市場,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5.環境與生態影響。雖然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能夠減少農藥使用,降低環境污染,但部分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仍可能帶來一定的環境影響。例如,無人機噴藥系統雖然能夠實現精準施藥,但若操作不當,仍可能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過量施用某些類型的化學農藥,尤其是在病蟲害防治初期階段,可能會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影響生態平衡。
(二)解決措施
1.政府支持與補貼政策。為了降低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門檻,政府應加大對該技術的財政支持與補貼力度,尤其是對小規模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他們采用智能化設備和系統。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降低農戶的初期投資壓力。此外,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產業化,智能設備和系統的生產成本可能會逐步下降,這將為技術的廣泛應用奠定基礎。
2.加強數據采集與分析。為解決數據質量和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必須提高數據采集技術的精度,提升傳感器和監測設備的可靠性。同時,優化數據處理平臺,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提升數據分析能力,確保數據能夠實時、精準地反映病蟲害發生的趨勢。農戶應逐步提高對數據采集與分析的重視程度,增強數據質量意識。企業和科研機構可以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共同開發高效的智能化數據采集與處理系統,以增強整體的應用效果。
3.培訓與技術推廣。為促進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廣泛應用,應加大對農戶的培訓力度,提升他們對新技術的認知和使用能力。通過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和講座,普及智能農業的相關知識,幫助農戶掌握智能設備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廣主體,組織農民進行集體學習和實踐,縮短學習時間,提高技術應用水平。技術企業可以提供技術支持,解答農戶在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降低技術應用的難度。
4.完善行業標準與監管。為了促進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健康發展,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快相關標準和規范的制定,出臺一套完善的技術使用標準。標準應涵蓋設備生產、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應用等多個方面,確保技術的質量與安全性。同時,政府應加大對智能化農業技術的監管力度,確保技術產品符合國家農業生產的要求,保障農民的利益。農業部門可以成立專項監管機構,對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情況進行定期檢查與評估,發現并解決潛在的問題。
5.環保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在推進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時,應加強對環境和生態影響的評估。政府和農業相關部門可以制定環保政策,要求農戶和農業企業在使用智能化技術時,必須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規,減少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可以鼓勵使用生物農藥或有機防治方法,進一步提升病蟲害防治的環保性和可持續性。此外,智能化技術應與農業綠色發展戰略相結合,促進綠色、生態農業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在蔬菜種植中的應用展現了其顯著的技術優勢和廣泛的潛力。河北省蔬菜產業的實踐表明,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在蔬菜種植中的應用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提高防治效率,減少農藥施用量,提升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并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然而,技術推廣面臨高成本、數據質量問題、農民接受度低及監管標準不完善等挑戰。
為加速智能化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普及應用,必須采取綜合性的應對措施。一方面,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供技術補貼,降低小規模農戶的應用門檻;另一方面,需要優化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提升設備的精準性與效率。同時,通過加強農民培訓和技術推廣,提升農戶對智能技術的理解和操作能力,進一步推動技術的落地與普及。此外,需要完善行業監管與標準體系,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簡介:周小妹(1991—),女,山東日照人,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