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園林植物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環境、美化城市景觀、調節城市氣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城市環境的日益復雜化和氣候變化的加劇,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不斷上升,為害程度日益加重,已成為制約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因素。傳統防治方法過度依賴化學農藥,不僅造成環境污染,還會危及城市居民健康,與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相悖。因此,探索無公害防治管理方法,構建科學有效的病蟲害防治體系,對提升城市園林植物健康水平、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的必要性
近年,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園林植物種類也日益豐富。由于城市環境污染加劇、氣候異常等因素影響,病蟲害發生愈發頻繁且為害嚴重。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雖然能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效果,但大量施用農藥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還會危及市民健康安全。同時,有害生物對農藥的抗性不斷增強,防治效果逐漸下降,且防治成本不斷攀升。此外,化學農藥的殘留會通過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積累,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長期為害。因此,發展無公害防治管理方法既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園林植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采用生態友好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蟲為害,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為建設宜居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城市園林植物常見病蟲害分析
(一)主要病害類型及為害特點
1.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常見的病害類型,主要包括白粉病、銹病和炭疽病等,其典型特征是在植物表面形成菌絲體或子實體,導致葉片、莖干出現斑點、壞死等癥狀,嚴重影響植物生長勢和觀賞價值。在潮濕環境下,病原菌繁殖速度快,傳播范圍廣,防治難度較大。
2.細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多由植物病原細菌引起,如青枯病、潰瘍病等,帶菌的植物常出現水漬狀病斑、組織軟腐、導管褐變等癥狀,一旦發病會導致整株植物死亡。
3.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表現為植物矮化、葉片花葉化、畸形等癥狀,由于病毒寄生于植物細胞內部,且多通過蟲媒傳播,防治難度最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病害之間存在協同感染現象,往往相互促進,導致為害程度加重。
(二)主要蟲害種類及為害特點
在城市園林植物蟲害防治領域,根據口器類型和為害特點,主要害蟲可分為三類:
1.咀嚼式口器害蟲。咀嚼式口器害蟲如天幕毛蟲、金龜子等,其特點是直接啃食植物葉片、花芽,造成缺刻、孔洞,嚴重時導致植物完全褪光。這類害蟲食量大,繁殖快,常呈暴發式為害,且多在夜間活動。
2.刺吸式口器害蟲。刺吸式口器害蟲包括蚜蟲、介殼蟲等,它們通過刺吸植物汁液為害,不僅導致植物營養損失,還會分泌蜜露誘發煤污病,同時,很多屬于病毒病的傳播媒介。這類害蟲繁殖力強,世代重疊,群居性明顯,防治難度較大。
3.鉆鑿式害蟲。鉆鑿式害蟲如天牛、木蠹蛾等,其幼蟲在植物莖干內部蛀食形成坑道,破壞維管組織,影響植物水分運輸,導致枝干折斷和整株死亡。由于其隱蔽性強,一旦發現,往往已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三)病蟲害發生規律
從季節性發生特點看,春季是病蟲害的重要發生期,溫度回升和降水增加為病原微生物繁殖創造有利條件,也是多數害蟲的孵化期。夏季高溫高濕環境加速病原物生長繁殖,害蟲世代更替加快,是病蟲害的高發期。秋季溫度適宜,部分病蟲害會出現第二次高峰。環境因素對病蟲害發生具有重要影響,其中,溫度和濕度是最關鍵的因素。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可加快病原物繁殖和害蟲發育,而極端天氣會抑制或促進某些病蟲害的發生。城市熱島效應、空氣污染等因素改變了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使防治工作更具挑戰性。從傳播途徑分析,病害主要通過病原體隨風飄散、雨水濺射、灌溉水流動等方式傳播,害蟲則通過飛行、爬行及人為攜帶等方式擴散。
三、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方法
(一)園藝防治
園藝防治是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基礎性措施,通過科學的栽培管理手段,可以從源頭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發生,建立健康穩定的植物群落。
1.選育抗性品種。選育抗性品種是園藝防治的首要環節,應根據本地區病蟲害發生特點,優先選用具有較強抗性的鄉土樹種和優良品種,建立完善的種質資源庫,為園林綠化提供優質種源保障。園林植物配置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和立地條件,采用混交林、復層配置等方式,避免單一品種大面積連片種植。通過提高植物群落的異質性,增強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

2.加強土壤改良。對于種植環境,應加強土壤改良,通過施用有機肥料、調節土壤pH、改善土壤結構等措施,為植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根系環境。
3.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合理規劃種植密度,確保通風透光條件,做好場地排水設計,避免土壤長期積水。在日常栽培管理中,應建立規范的養護制度,包括定期修剪整形、及時清除病蟲枝葉、適時施肥澆水等。其中,修剪工作要把握合適的季節和天氣,使用消毒后的工具,采用正確的修剪技術,在兼顧美化要求下避免造成機械傷害(見圖1、圖2);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合理搭配氮磷鉀肥料,注意肥料的施用時期和用量,防止偏施氮肥導致植物徒長而降低抗性;灌溉方式應選用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結。
通過這些綜合性園藝防治措施的實施,可有效提升園林植物的自身免疫力,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為無公害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是通過利用溫度、光、聲等物理因素直接殺滅或抑制有害生物的一種防治方法,具有無污染、安全環保、見效快等顯著優勢。
1.土壤高溫蒸汽處理技術。通過專業蒸汽發生設備,將溫度控制在 85~100°C ,對病蟲害嚴重的土壤進行定向消毒,可在短時間內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線蟲及害蟲的卵和幼蟲,顯著降低病蟲基數。
2.誘蟲燈防治技術。針對夜蛾類等夜行性害蟲的趨光特性,通過設置不同波長的誘蟲光源,如黑光燈、太陽能殺蟲燈等,在害蟲發生高峰期進行持續誘集捕殺,有效降低害蟲種群密度。
3.色板誘捕技術。基于害蟲的趨色性特征,根據不同害蟲對特定顏色的趨性選擇合適的誘色板,如采用黃色粘板防治蚜蟲、藍色粘板防治薊馬,通過設置合理的密度和更換周期,既可用于害蟲監測,又可達到控制種群數量的目的。
4.防蟲網隔離技術。防蟲網隔離技術主要應用于溫室、育苗場等半封閉環境,通過選用適宜網目大小的防蟲網,可有效阻隔害蟲侵入,降低病毒病傳播風險。
5.聲波驅蟲技術。利用特定頻率的聲波干擾害蟲的正常生理活動,使其難以在植物上繁殖。
在實際應用中,技術人員應根據防治對象的活動習性、植物種類及場地條件,選擇合適的物理防治方法,并將其與其他防治措施有機結合,構建綜合防治體系,從而增強整體防治效果。
(三)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天敵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來控制病蟲害的生態友好型防治方法,具有選擇性強、持續性好、安全無害等特點。在實踐中,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天敵昆蟲的保護與利用。天敵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兩大類。捕食性天敵如七星瓢蟲主要捕食蚜蟲,一頭瓢蟲成蟲每天可消滅數十只蚜蟲;草蛉幼蟲捕食能力強,可取食蚜蟲、粉虱等多種害蟲。寄生性天敵如赤眼蜂專門寄生于鱗翅目害蟲卵中,可有效控制松毛蟲等重要林業害蟲。
2.微生物農藥的應用。蘇云金桿菌對鱗翅自害蟲具有特異性殺蟲作用,白僵菌可侵染多種害蟲并引起其死亡,這些微生物制劑不僅防治效果顯著,而且對環境和人畜友好。
3.生物活性物質的使用。生物活性物質中的植物源農藥如除蟲菊素、苦參堿等具有良好的驅蟲殺蟲作用;性信息素可干擾害蟲交配行為,通過誘捕或迷向作用降低蟲口密度。在應用過程中,應根據目標害蟲的發生特點,選擇適宜的天敵種類,把握最佳釋放時機。如在害蟲初期發生時釋放天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還可以通過種植萬壽菊、香草等具有驅蟲效果的植物,這些植物不僅能夠提供天敵生物的庇護所和替代食物來源,還能增強園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四、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管理體系構建策略
(一)構建動態監測預警體系
城市園林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是科學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石,對提升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具有重要作用。監測預警體系的構建需要園林管理部門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形成全方位的監控網絡。在監測站點布局方面,園林管理部門應基于園林綠地的空間分布特點、重點保護區域和病蟲害歷史發生規律,科學規劃監測點位。監測點位的設置要遵循“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全面覆蓋”的原則,在公園、街道綠地、居住區等不同類型綠地中合理布設,形成多層次、網格化的監測體系。同時,園林管理部門需為各監測站點配備標準化的監測設備,統一配置智能測報燈、孢子采集器、昆蟲誘捕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等設備,通過多元化的監測手段實現對重點區域和重要病蟲害的實時監控。在預警機制運行模式方面,園林管理部門應整合多源數據,建立科學的預測預報模型。監測工作人員需要通過收集整理氣象數據、土壤環境參數、病蟲害歷史發生記錄等信息,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病蟲害預警數據庫,實現對病蟲害發生趨勢的科學預判。此外,園林管理部門應建立覆蓋全市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監測數據的實時上傳和快速分析,確保預警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達到各個管理層級。
(二)健全規范化防治制度
規范化防治制度是確保無公害防治工作有序開展的制度保障。園林管理部門應從制度建設入手,構建完善的防治管理體系。在標準化操作規程方面,需根據不同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和防治要求,編制詳細的作業指導書,明確規定防治時期、防治方法、藥劑用量、施藥技術等關鍵技術參數,制定規范的操作流程和安全防護措施。同時,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是提升防治效果的核心要素,園林管理部門應設立科學的質量控制指標,包括防治效果評價標準、安全操作規范、環境影響評估等內容。防治效果評價應采用統一的調查方法和評價指標,對防治前后的蟲口密度、病害程度等進行量化考核;安全防護要求要細化到人員防護裝備配置、作業安全操作規程等具體環節;環境影響評估則需要對防治措施可能造成的生態影響進行全面評估。在此基礎上,園林管理部門還要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定期開展現場檢查和質量抽查,及時發現和糾正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此外,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明確各級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的崗位職責,確保各項規章制度得到嚴格執行,實現防治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
(三)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直接關乎防治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園林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健全人才發展體系。在專業技術團隊組建方面,園林管理部門需根據防治工作的實際需求,合理配備植物保護、園林、生態等不同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形成知識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的技術團隊。人才選拔工作要注重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的考察,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通過筆試、實操考核等多種方式,選拔優秀人才充實技術隊伍。在此基礎上,園林管理部門應制訂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采用理論授課、現場實踐、技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定期開展病蟲害識別、防治技術、安全操作等專業培訓,不斷提升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園林管理部門要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通過項目合作、技術研討等方式,拓寬技術人員的專業視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要高度重視人才梯隊建設,通過建立“師帶徒”制度、開展技術比武等方式,培養年輕技術骨干,確保技術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園林管理部門還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設立技術創新獎、優秀員工評選等獎勵制度,并將評選結果與薪酬待遇、職務晉升等掛鉤,調動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五、結語
總之,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維度構建完善的防治管理體系。通過園藝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種措施的科學運用,結合動態監測預警、規范化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可以有效控制病蟲為害,保障城市園林植物健康生長。在實踐中,園林管理部門應堅持生態優先、預防為主的理念,不斷創新防治技術,優化管理機制,推動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向著更加科學、環保、高效的方向發展,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簡介:景玉明(1968—),男,甘肅定西人,大專,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