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我生過兩個孩子,現在有點貧血,這很正常吧?”在社區義診現場,張女士拿著自己的血常規報告單前來咨詢。有這一想法的患者并不少見。作為血液病科醫生,我見到過28 歲的二孩媽媽重度貧血誘發心衰,也遇到過65 歲的退休女教師因未及時治療缺鐵性貧血,最終查出食管癌……這些案例提醒我們:要重視貧血問題,別讓它偷走健康。
不少育齡期女性會認為,自己貧血很正常。這可能是因為她們身邊生育后出現貧血癥狀的女性較多,就以偏概全地形成了這樣的認知。在老年群體中,“年紀大了,貧血很正?!钡挠^念頗為流行,這主要是由于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一些老年人將貧血歸結為自然衰老的一部分,而忽視了貧血背后隱藏的健康問題。這些錯誤觀念導致人們對貧血問題不夠重視,未能及時發現和治療貧血,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紅細胞在人體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負責攜帶氧氣,并將其輸送到身體的各個組織和器官。當人出現貧血時,意味著紅細胞數量減少或功能異常,無法為身體提供充足的氧氣,進而引發一系列不適癥狀。了解貧血的定義和診斷標準,是正確認識和應對貧血的基礎。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中紅細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
不同人群有著不同的貧血診斷標準:成年男性若血紅蛋白(Hgb)濃度低于120克/ 升,即可被診斷為貧血;成年非妊娠期女性Hgb低于110 克/升為貧血,孕婦Hgb 低于100克/ 升為貧血狀態。
貧血對育齡期女性健康影響顯著。貧血的常見癥狀之一是疲勞感,紅細胞無法為各組織和器官輸送充足的氧氣,身體能量供應不足,人稍作活動便會感到極度疲倦,這會導致日?;顒幽芰κ芟?。長期貧血還可能引發心臟問題。為滿足身體對氧氣的需求,心臟需加倍努力地工作,心臟負擔加重,久而久之可能使心率加快、心臟擴大,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心力衰竭。此外,貧血會影響大腦的氧氣供應,進而影響認知功能,導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對其工作和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對孕婦和胎兒而言,貧血同樣會帶來諸多風險。貧血的育齡期女性在懷孕后,身體儲備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相對不足,無法充分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會大大增加早產的可能性。同時,胎兒可能因營養供應不足出現發育遲緩,出生時體重偏低,成為低體重兒,影響到未來的健康成長。
貧血會加速老年人身體機能的衰退。身體各臟器長期處于缺氧狀態,功能就會逐漸衰退。老年人?;加卸喾N慢性病,貧血會使這些慢性病加重,形成惡性循環。貧血的老年人極易感到疲勞,即使進行簡單的日?;顒樱缟⒉?、上下樓梯等,也會感到力不從心,這嚴重限制了他們的活動范圍和社會交往。
如何及時發現貧血?以下方法可用于自測。
分析平時的生活狀態:是否有挑食、素食的習慣;是否經常熬夜;是否嗜飲濃茶、濃咖啡;是否有消化不良、胃部不適;是否有痔瘡;育齡期女性要考慮月經量是否過大(約可浸透16片衛生巾)。
活動耐力測試:“ 平地走500 米(約7 分鐘)就氣喘”“抱孩子上二樓需要中途休息”“做家務時頻繁出現肌肉酸軟”,這三種情況如出現任何一種,就需要警惕血紅蛋白攜氧能力下降。
體征觀察和檢測:晨起對著鏡子輕拉下眼瞼觀察瞼結膜,健康狀態下瞼結膜應呈現均勻的粉紅色,若蒼白如煮熟的雞蛋清(排除熬夜因素),就需要警惕貧血;觀察指甲是否出現豎紋增多,或中央凹陷呈匙狀;觀察舌苔是否變薄,呈現“牛肉舌”特征。
隱匿的缺氧信號:人在安靜狀態下,心率超過100 次/ 分鐘;夜間出現不寧腿綜合征,如腿部有蟻爬感;突然對特定食物產生強烈渴求,如嗜冰、想啃土等。
如出現以上癥狀,就要盡快到醫院就診,完善血常規檢查。醫生還會建議進行鐵蛋白、維生素B12 測定,以及風濕免疫學檢測等檢查。

在年輕女性中,最常見的是月經量過大導致的缺鐵性貧血,患者可以通過婦科彩超檢查,排查婦科病變。老年女性中更常見的是消化道病變導致的缺鐵性貧血及巨幼細胞型貧血,患者需要完善胃腸鏡檢查。不明原因的貧血,則需要進行骨髓檢查等更復雜的檢查。
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無論哪個年齡段的男性,除了有明確的活動性出血情況,一旦出現貧血,往往背后都有比較隱匿的原因,需要積極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尋找貧血的病因。
不同類型、不同原因的貧血,治療方法各有不同。飲食調整是基礎且普遍適用的方法。缺鐵性貧血患者要多攝入含鐵豐富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豆類等;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則要多吃富含葉酸和維生素B12 的食物,如綠葉蔬菜、蛋類、奶制品等。
補充鐵劑和維生素是貧血的常見治療手段。缺鐵性貧血患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補充鐵劑,同時搭配使用維生素C,促進鐵的吸收。維生素缺乏導致貧血的患者,可補充維生素B12或葉酸。
對于不明原因的貧血或較為嚴重的貧血患者來說,專業治療必不可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可能涉及藥物治療、輸血治療等。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可能需使用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刺激骨髓造血;嚴重貧血危及生命時,輸血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癥狀。
貧血絕非無關緊要的小狀況,而是嚴重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血紅蛋白含量不只是化驗單上的數據,更是生命能量的晴雨表。
在此建議育齡期女性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貧血篩查,老年人每半年進行一次血常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