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又叫乙酰水楊酸,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物和抗血小板特性的環氧化酶抑制劑,它具有良好的解熱鎮痛效果,還可以抗血小板聚集,甚至預防腫瘤。作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常用藥物,它能有效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在產科領域,阿司匹林也有神奇的作用:妊娠期低劑量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預防或推遲子癇前期的發生。
子癇前期是一類嚴重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指孕婦在懷孕前血壓正常,懷孕20周后出現血壓明顯升高(收縮壓≥ 140 毫米汞柱或舒張壓≥ 90 毫米汞柱),同時伴有蛋白尿或母體器官功能不全等表現,如肝臟功能、腎臟功能異常,是一種妊娠期特發的高血壓疾病。它可以導致母體的器官功能障礙、胎兒生長受限、胎兒宮內窘迫、圍產兒死亡等嚴重后果。
目前,子癇前期在全球的發病率是2%~4%,每年可導致超過50萬名胎兒和新生兒死亡,以及7萬多名孕產婦死亡,因此,大家要高度重視子癇前期,通過科學預防和及時治療來降低其對母嬰健康的威脅。
子癇前期是孕期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孕婦應注重每次產檢,進行子癇前期風險篩查和評估,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目前子癇前期的病因未明,一旦發病,及時終止妊娠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案。所以,子癇前期重在預防。臨床上已經證實,妊娠期低劑量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預防或推遲子癇前期的發生。
妊娠期每日口服低劑量阿司匹林(60~150毫克/天)是比較安全的,不會增加相關的孕婦及胎兒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主要表現為不增加產前陰道出血、鼻出血、皮膚瘀斑、產后出血、胎盤早剝的發生風險;不增加新生兒腹裂及胎兒動脈導管閉鎖的發生風險,也不會增加新生兒顱內出血或其他新生兒出血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有子癇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婦需要口服阿司匹林,具體情況要由醫生判斷并給出科學建議。
子癇前期的高危因素 既往子癇前期病史,特別是伴有不良妊娠結局;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壓;1 型或2 型糖尿病;腎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或抗磷脂抗體綜合征。
子癇前期的中危因素 初產婦,肥胖(體質量指數BMI ≥ 30),子癇前期家族史(母親或姐妹),年齡≥ 35歲,既往妊娠分娩低出生體重兒或小于胎齡兒,既往不良妊娠結局(如死產、胎死宮內、胎盤早剝),妊娠間隔時間> 10 年。
存在一項及以上子癇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婦,應預防性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治療。具有2 項及以上子癇前期中危因素的孕婦,建議考慮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進行治療。
妊娠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療的禁忌證非常少。有阿司匹林過敏史(如蕁麻疹)或其他水楊酸鹽過敏史的患者,有發生過敏反應的風險,不應接受低劑量阿司匹林治療。
已知對非甾體抗炎藥過敏的患者,禁止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
有鼻息肉的孕婦,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能導致支氣管收縮而危及生命,應避免使用。曾有阿司匹林誘導的急性支氣管痙攣病史的哮喘患者,也禁用阿司匹林。
相對禁忌證包括消化道出血史、消化性潰瘍活動期、其他原因的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出血史、嚴重肝功能障礙等。
在妊娠12 ~ 28 周(最好是16 周之前)開始口服阿司匹林,直至孕36周。
孕婦常用劑量為75 毫克/ 次或100 毫克/ 次,每日1 次。
那么,阿司匹林是飯前吃還是飯后吃呢?不同劑型的阿司匹林服用方法不同。
阿司匹林腸溶片需要餐前吃,它是一種在酸性胃液中不溶解,而在堿性腸液中可溶解吸收的片劑,所以,孕婦要將阿司匹林整片吞服,不要掰開或咬碎, 在餐前服用。其他劑型需要在餐后服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
無特殊情況的話,孕婦口服低劑量阿司匹林可以持續至分娩,一般到孕36 周時或預產期前5 ~ 10 日,可停用阿司匹林。
孕期如需進行有創操作,包括羊膜腔穿刺、減胎、宮內治療等,務必停用阿司匹林一周后再進行。
如孕期規律口服阿司匹林,突然需要急診手術怎么辦?有文獻報道,分娩前未停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并不會增加孕產婦或胎兒出血過多的風險。同樣,單獨口服低劑量阿司匹林并不是椎管內麻醉的禁忌證,不會增加手術風險。
1. 阿司匹林是非甾體抗炎藥,與我們平時感冒吃的退燒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還有腰痛、腿痛時常吃的雙氯芬酸、塞來昔布是一類藥,如果兩種藥一起吃,會增加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風險,一定要咨詢醫生后再使用。
2. 用藥期間,盡量避免飲酒或飲用含酒精的飲料。
3. 觀察有無阿司匹林常見的副作用,如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等胃腸道反應,這些副作用在停藥后可消失。約0.2%的患者出現過敏反應,表現為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或休克。觀察有無紅斑、皮下出血點、鼻出血等情況。
4. 一旦出現副作用,患者要立即就醫,經醫生評估后,再決定是否繼續用藥。
5. 建議每天在固定時間服藥,避免漏服。偶爾漏服一次阿司匹林,對于抗血栓作用影響不大,在下一次服藥時,服用常規劑量即可,不用增加劑量;如果連續漏服,就可能導致血栓風險增加;過量服用阿司匹林,還會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