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家孩子以前挺聽話的,學習也很主動,最近不知道為什么,怎么勸都不想去學校,也不學習了……”在兒童精神科門診,我們經常會看到滿面愁容的父母帶著他們“突然厭學”的孩子前來就診。很多家長認為,厭學是孩子“不努力”“想躺平”,但實際上,這可能是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信號。孩子可能遇到壓力過載、親子沖突、人際交往困難,甚至有潛在的精神心理問題,需要我們給予更多關注。

“你怎么還不去學習?”“為什么一上學就這不舒服、那不舒服?”“爸媽辛苦賺錢供你讀書,你還這么不懂事?”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不想學習、不愿去學校后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批評和指責。我們的建議是:千萬別急著責怪孩子“懶”或“不懂事”。這些指責很可能會成為孩子不良情緒的催化劑,導致更嚴重的后果。我們更需要關注厭學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自身因素
兒童青少年的身心還處于成長階段,情緒調節能力還在逐步發展過程中,各種學業壓力及人際負擔會導致一些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此外,厭學往往是多種心理健康問題的信號之一,有些孩子可能有抑郁、焦慮等癥狀,有些孩子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社交困難等問題。調查顯示,厭學的孩子中有50% 存在焦慮、抑郁情緒。
家庭因素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養育環境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部分家長傾向于“唯分數論”,在孩子成績不理想時,經常采用粗暴說教、批評,甚至打罵等教育方式,這樣可能適得其反,起不到激勵作用,反而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時,家長的焦慮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父母有穩定的情緒及掌握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學校因素
學校的教育理念、老師的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等,都會影響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包容的學校環境、張弛有度的學習節奏、適當自由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臨床上,我們看到一些孩子害怕去學校是有原因的:在學校,他們因成績不好被同學嘲笑,或被老師當眾指責甚至羞辱,有的孩子還不幸遭遇校園霸凌……孩子缺乏應對這些困難的能力,有的孩子被父母忽視,甚至在他們鼓足勇氣向父母尋求幫助后,卻被指責為“懦弱”。
社會因素
如今,孩子常常面對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各種壓力,這些可能成為孩子“不可承受的生活之重”。他們的大腦如同緊繃的琴弦,隨時有斷裂的可能。這種情況下,負責專注和決策的大腦前額葉就會毅然“罷工”,使得孩子想學也難以集中注意力,最終形成“越學越差-越差越不想學”的惡性循環。
孩子很少直接說“我厭學了”,但家長可留心觀察其行為。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就是他們在發出求救信號。
情緒和行為的變化
一提到和學習、學校有關的事情,或者上學前沒有特別的原因,孩子的情緒出現較大波動,如煩躁、難過、恐懼等,甚至哭鬧或打砸物品;寫作業時經常拖拖拉拉,到深夜還完不成;沉迷手機、游戲,頻繁啃指甲、拔頭發等。
各種身體不適
孩子經常頭痛、胃痛、心慌、手抖、胸悶等(尤其是在上學前),甚至有瀕死感,到醫院做檢查也沒有發現明顯的身體問題;孩子經常喊“累”,在家可以長時間臥床、不活動;飲食不規律;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或者晝夜顛倒,熬夜玩游戲。
來自老師的反饋

老師經常反映孩子上課走神,處理不好同伴關系。
家長發現孩子有厭學的情況后,千萬注意不要第一時間指責孩子,或是強制孩子繼續上學,弄清楚厭學背后的原因,“對癥下藥”才是關鍵。
家長可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感到安全,在交流中避免評判,不急于給建議,耐心傾聽孩子遇到的困難,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可以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如此,孩子才會愿意傾訴煩惱和痛苦。
家長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人際交往等情況;給孩子適當“減負”,讓孩子從擅長、喜歡的科目入手,并設置獎勵機制,幫助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如果孩子真的遭遇了校園霸凌等事件,必要時可以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經過家庭、學校等共同的支持幫助,孩子可能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如果孩子仍有明顯的情緒行為變化或軀體不適,且程度越來越重,家長就要高度重視,及時尋求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員的幫助, 評估孩子的心理狀態, 必要時接受干預。
經過積極幫助,孩子逐漸恢復上學,還可能遇到類似的問題,厭學也可能會再次出現。那么,關注孩子的長期預后就非常關鍵。一方面,家長應當警惕“康復陷阱”,不要孩子剛好轉就加碼補課,要允許“進兩步退一步”,關注孩子的感受,給孩子足夠的陪伴與支持,改善家庭氛圍。另一方面,孩子學會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也至關重要,心理治療尤其是家庭治療對于孩子的預后影響巨大,可以使孩子獲得長期的心靈成長。
每個厭學的孩子都像暫時失去活力的植物,他們需要的不是“催熟劑”,揠苗助長終不可取,家長需要調整“光照”、補充“營養”,為孩子提供成長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