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我的日常工作就是跟孩子和家長們一起解決養育中遇到的問題。很多來到心理門診的家長,一談到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就眉頭緊鎖,好似遇到了洪水猛獸……每當此時,我就會用專業的認知心理療法,糾正家長們對于電子設備“災難化”的認知,然后再同他們一道,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如何在觸屏時代幫助孩子。
在我看來,觸屏其實也是在觸碰這個世界。作為信息的重要載體和人際溝通的橋梁之一,電子設備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觸屏時代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面對這個充斥著電子設備的世界:電子手表、電子眼鏡、電子黑板、學習機、藍牙耳機、自動駕駛、機器人……想把孩子隔離在電子設備之外,是不現實的訴求。電子設備是一種工具,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如何使用,包括使用的時間、頻率等。在孩子使用電子設備背后,其實有不同的心理訴求。
一是人際交往的情感需要。當下各種現實的人際交往,都是依托各種微信群或會議、傳媒軟件的溝通。孩子在學校里課程緊張、時間緊湊,同學之間沒有太多溝通交流的時間。即使有三五好友,也不得不在晚上通過社交軟件聊天。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有著最高的優先級。在游戲或者網絡世界里建立的人際關系,我們姑且稱之為“半虛擬的人際交往”,人們在網絡中相識,有的也能達到心靈上的共鳴。有些朋友會從線上轉為線下,一些青少年會在家長的陪伴下跨城會面。

二是網絡世界是逃避現實的烏托邦。有些孩子在現實中遭受了挫折,比如校園霸凌、學習不理想、交不到朋友,就會到網絡世界里尋求安慰。有的孩子會創設一個甚至幾個AI(人工智能)人物,時時陪伴自己,當自己的樹洞,給自己提供充分的情緒價值。當然這也有隱憂和安全風險,未來我們可能還要幫助孩子面對更復雜的情境,重要的是我們始終站在孩子身后,堅定地守護他們的成長。
三是尋求自我價值和成就感。贏了一場游戲、交了一個朋友、創設了一個新場景、編制出一個新程序……這些都能帶給孩子成功的喜悅和價值感,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被聽見、被看見、被欣賞。當這些問題在現實社會情境中無法解決時,網絡世界也許可以滿足他們。
與其說是“管”孩子,不如說是“幫”孩子。別小看這一個字的差異,與孩子順利溝通的秘訣也許就在于此。
有的家長會疑惑地問我:“為什么同一件事情,我們說就不行,你說孩子就能聽呢?”其實不是我會什么魔法,而是我為孩子創設了一個開放的“心理程序”,營造溫暖、包容的氛圍,以真誠、共情為基調,搭建心與心的橋梁,慢慢走近孩子。然后,耐心地探索孩子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他們有哪些喜好、遇到了什么困難、需要哪些幫助。孩子們都非常聰明,心思細膩,洞察敏銳,當他們發現你是真正想幫他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就會接過你伸出的橄欖枝,傾訴他內心的迷茫、無助。這也就是家長所謂的“聽話”了。

電子設備的過度使用,無非就是一個現象或者結果。面對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給“過度使用電子設備”下一個操作性定義。比如使用多長時間算是過度使用,而非“只要使用就是問題”。通常來說,孩子每天使用電子設備10~30分鐘,基本是在合理范圍內。
第二,制定統一的規則。不要爸爸一個標準,媽媽一個標準,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個標準。或者一方溺愛,一方嚴苛。這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自然也就無法遵守規則。建議召開一個家庭會議,邀請所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參加,每位成員都有發言和投票表決的機會。孩子的意見也很重要,大家一起制定出統一的電子設備家庭使用規則。
第三,每位家庭成員共同執行和遵守。有的孩子會在我面前直接懟父母,說:“你們天天躺在床上刷手機,憑什么管我?”細細想來,孩子說的話也有幾分道理。“雙標”顯然是不可行的。有的家長做得很好,他們跟孩子約定,晚上10 時后就都把手機放到客廳指定的地方,然后各自回房休息。
第四,提倡家長適度引導,加強孩子自主管理。家長可以設置一些獎勵機制作為外驅力,幫助激發孩子的正向行為;也可以鼓勵孩子思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豐富個人生活,比如運動、現實交友、走向戶外……讓孩子感受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他們的內驅力慢慢增強后,就會成為更加穩固的基石,幫助發展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當這些健康的行為習慣被培養起來后,他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自然就少了,身心健康水平也會明顯提升。
第五,給各位家長一個溫馨提示,不要通過斷網、沒收電子設備等極端方式管控孩子。現實中不乏此類事例,往往都是導致劇烈的家庭沖突甚至傷害行為。遭受情緒暴風雨的家庭,親子關系甚至夫妻關系也都會受到嚴重的沖擊。那時,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修復了。
把孩子當作獨立自主的個體,與他們平等對話,去感受、去幫助,而不是去教育、去束縛,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當然,其中也包括令人頭疼的電子設備使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