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大家都喜歡去河邊、海邊、泳池里“浪”一下,享受清涼。玩水雖然舒爽,但耳朵進水可就不舒服了,甚至會引起大麻煩。
很多人問:“醫生,耳朵進水了,是不是就一定會得中耳炎?”
我們的耳朵里有一個“小門”叫鼓膜。它就像一堵墻,把耳朵分成外耳道和中耳兩個部分。在正常情況下,這堵墻能把水擋在外面,不讓它進去“搗亂”。但要是這堵墻出了問題,比如鼓膜破了一個小洞,或者嗆水,細菌就會順著咽鼓管(連接中耳和鼻咽部的小通道)“溜”進去,那么,中耳炎可能就找上門了。所以,耳朵進水不一定會得中耳炎,但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大大增加患病風險。
說到中耳炎,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就是耳朵發炎嗎?沒啥大不了的”。你可別小瞧中耳炎!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從急性拖成慢性,那可就麻煩了。耳朵可能會一直流膿,聽力也會越來越差。更嚴重的是,細菌可能會“跑”到大腦里,引起腦膜炎、腦膿腫,從而危及生命。
中耳炎的常見癥狀
1. 耳朵疼痛:尤其是晚上,疼痛可能會更明顯。
2. 聽力下降:感覺耳朵里有東西堵著,聽到的聲音變得模糊。
3. 耳道流膿:這說明感染已經比較嚴重了。
4. 發熱:當身體和細菌“戰斗”時,可能會出現發熱的情況。
中耳炎的并發癥
1. 腦膜炎:細菌進入腦部,引起腦膜炎,可能會導致頭痛、嘔吐、發熱等癥狀。
2. 腦膿腫:細菌在腦部形成膿腫,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危及生命。
3. 聽力受損:中耳炎長期不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下降。
“一老一小”是中耳炎的高發人群。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抵抗力弱,如果患有慢性疾病,就更容易患上中耳炎。兒童的咽鼓管又短又直,細菌很容易“鉆”進去,而且,其免疫系統還未發育完善,一旦感冒或者嗆水,中耳炎就很容易乘虛而入。打個比方,兒童的身體就像是一座小城堡,他們的“城墻”(免疫系統)還沒完全建好,所以,很容易被“敵人”(細菌)攻破;而老年人的“城墻”已經有些破舊了,也很難抵擋“敵人”的入侵。所以,“一老一小”要特別注意保護耳朵,避免耳朵進水。
1. 學會擤鼻涕的正確方法,避免用力過猛。
2. 避免掏耳,保持耳道清潔。
3. 定期檢查耳部健康,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4.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5. 在游泳或洗澡時,使用防水耳塞,避免水進入耳道。
6. 跳水時,盡量保持頭部向上,避免水直接沖擊耳道。
7. 保持耳道干燥,平時可以使用吹風機(低溫模式)輕輕吹干耳道;游泳或洗澡后及時清理耳道,避免耳道潮濕,滋生細菌。
如何判斷耳朵是否進水呢?其實很簡單。耳朵進水后,你可能會覺得耳朵悶悶的,聽到“嗡嗡”的聲音,聽力好像變差了,甚至有疼痛感。如果耳朵里有耵聹(耳屎),進水后耵聹會膨脹,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更加明顯。
大家也可以試試以下方法:把進水的耳朵朝下,輕輕晃動頭部,聽聽有沒有“水聲”。如果有,那就說明耳朵里有水。你也可以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耳朵前面的軟骨),如果感覺耳朵里有水在流動,那就說明耳朵進水了。
如果耳朵進水了,大家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使水流出來。
跳躍法:把頭偏向進水的耳朵一側,使進水的耳朵朝下,同側單腳跳幾下,使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出來。
活動外耳道:用手掌輕輕按壓耳屏,或者反復張嘴,使耳道里的水屏障“松動”;注意動作要輕柔,避免用力過猛。
棉簽吸水:將干凈的棉簽輕輕伸進耳道,把水吸出來;注意棉簽不要伸得太深,以免損傷耳膜。
耳朵疼痛加?。河绕涫浅掷m性疼痛,提示可能出現了感染。
耳道流膿:這是中耳炎的典型癥狀,患者需要及時就醫。
聽力下降:如果感覺聽力明顯下降,可能是耳道堵塞或感染導致的。
發熱:可能是局部炎癥進展,患者需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