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中醫藥學中屬于“消渴病”的范疇。中醫認為,糖尿病發病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肝腎虧損、氣血不足等因素相關。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具有獨特的優勢,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季節進行有針對性的養生調理,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遵循整體觀念, 強調內治與外治相結合, 綜合運用中藥內服、針灸、推拿、食療等多種方法。
內治方面 臨床研究和藥理學研究發現,鬼箭羽、天花粉、黃連、葛根等中藥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療作用。治療糖尿病的常用中藥還包括丹參、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藥,以及生黃芪、人參等益氣養陰藥。此外,患者日常食用具有降糖、調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的藥食兩用食物,如苦瓜、木耳、洋蔥等,也有利于改善病情。
外治方面 針灸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常用方法。針刺療法可采用毫針刺法,根據患者的體質和具體癥狀,選取足三里、三陰交、胰俞、脾俞等穴位進行針刺。耳針療法可以通過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調節內分泌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從而控制血糖水平。另外,穴位貼敷療法通過在人體特定穴位貼敷相應藥物,使藥物有效成分經皮膚吸收,從而調節機體功能,也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需要提醒的是,采用針灸療法治療糖尿病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及禁忌證;糖尿病合并有皮膚感染、潰瘍者不宜針灸,以防繼發感染。
針對不同的糖尿病并發癥,中醫也有相應的治療方法。
脫疽(糖尿病足) : 藥浴、中藥外敷、箍圍等中醫外治法,可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頑固性皮膚潰瘍愈合。
糖尿病腎病:通過辨證,采用滋補肝腎、益氣活血、健脾補腎、化瘀通絡、調補陰陽、通腑瀉濁等治則進行中藥治療,可使患者尿白蛋白減少、腎功能改善,有效延緩疾病病程。
視網膜病變:通過辨證,采用滋補肝腎、涼血止血、活血祛瘀等治則進行中藥治療,可促進眼底滲出物的吸收,提高視力。
正確運用中醫養生方法,根據四季特點,調整起居、飲食、情志等,可達到協同治療、控制病情的目的。
春季養生
飲食調養:春季飲食應以清淡、養陰為主,可適量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蘋果、梨等,輔助食用辛溫發散的食物,如生姜、蔥、蒜等,以助陽氣升發。
推薦食療方——山藥地骨皮湯
取地骨皮30 克,桑白皮15 克,麥冬15 克,山藥50 克。將地骨皮、桑白皮、麥冬、山藥用水浸泡20 分鐘后,加水煎煮半小時即可。本品適用于多飲、身體消瘦的糖尿病患者。
起居調養:保持規律作息,早睡早起;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
情志調養:保持樂觀心態,避免情緒劇烈波動。
夏季養生
飲食調養:夏季飲食應以清涼、解暑為主,可適量食用黃瓜、苦瓜等清熱解暑的食物,輔助食用養陰生津的食物,如百合、蓮子、銀耳等。
推薦食療方——苦瓜炒肉
取苦瓜1 個,豬瘦肉、食用油、蔥花、姜末、花椒粉、鹽適量。將苦瓜洗凈,去瓤,切片;豬瘦肉洗凈,切片。在鍋中倒入食用油燒至七成熱,放入蔥花、姜末和花椒粉炒出香味,放入肉片煸炒,再加入苦瓜翻炒。待苦瓜被炒軟時,加鹽調味即可。本品可泄熱增液,適用于煩渴多食、大便干結的糖尿病患者。
起居調養:保持室內溫度適宜,適當午睡,避免過度勞累,防止中暑。
情志調養:保持心態平和,避免情緒劇烈波動。
秋季養生
飲食調養: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燥為主,可適量食用梨、蘋果、柚子、芝麻等食物,輔助食用養肺陰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等。
推薦食療方——沙參蓮子粥
取北沙參10 克,蓮子20 克,百合30 克。將北沙參、蓮子、百合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至粥熟即可。本品可滋陰健脾、生津止渴,適用于鼻燥咽干、心煩口渴的糖尿病患者。
起居調養:保持室內濕度適宜,防止皮膚干燥;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如郊游、登高、打太極拳等。
情志調養:保持樂觀心態,避免過度悲傷。
冬季養生
飲食調養:冬季飲食應以補腎為主,可適量食用羊肉、雞肉等溫性食物,輔助食用養腎陰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枸杞子等。
推薦食療方——枸杞燉兔肉
取兔肉、枸杞子、姜、蔥、料酒、鹽適量。將兔肉洗凈剁塊,加姜、蔥、料酒腌制后加水和枸杞子燉熟,最后加鹽調味,吃肉喝湯。本品適用于肝腎不足的糖尿病患者。
起居調養:保持室內溫暖,避免受寒;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
情志調養:保持心態平和,靜心少慮,避免急躁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