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36
廣西西大明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西大明山保護區)地處桂中南部,橫跨南寧市和崇左市,地理坐標為東經 107° 14′ 55′′~ 107° 50′ 15′′ 、北緯22°37′10′′~23°7′44′′ ,總面積達 52350.1hm2 。該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 20.8~22.4°C ,年降水量 1088~1799mm ,無霜期在330d以上,氣候條件得天獨厚。西大明山保護區內植被類型以季節雨林、常綠闊葉林、馬尾松人工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高達 94.6% ,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西大明山保護區有冠斑犀鳥、黑葉猴、穿山甲、金貓、林麝、望天樹、石山蘇鐵及同色兜蘭等珍稀物種。森林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不僅關乎生物多樣性的維護與生態環境保護,還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從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視角出發,加強西大明山保護區森林資源的管理和保護顯得尤為必要。
1 西大明山保護區概況
1.1森林植被類型及分布
西大明山保護區林木資源豐富,森林植被類型多樣。由于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西大明山保護區海拔垂直變化明顯,形成了不同海拔帶上植被類型的規律性分布。海拔 600m 以下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帶,但受人為活動影響,多已轉為人工林,如八角林、馬尾松林、杉木林,天然常綠闊葉林殘存較少。海拔 600~800m 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帶,天然林保存較好,人工林較少。海拔 800~1000m 為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林帶,以天然林為主,人工林分布有限。總之,低海拔人工林多,中高海拔則以天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形成了由低至高海拔梯度上林型的自然分布格局。
1.2森林資源管理概況
西大明山保護區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采取一系列嚴格的森林資源管理措施。1)設立“以案說法”專欄,組織普法宣傳活動,從嚴查處毀林盜伐等違法行為,不斷加大執法監督力度。2)建立“天上看、地上巡、網上管”的三維監管體系,全面開展野生動植物監測工作,并重視科研合作,與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交流,提高科研水平。同時,高度重視珍稀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采取多項針對性保護措施,如建立冠斑犀鳥人工巢穴、設置黑葉猴飲水點等,改善珍稀物種生境。3)高度重視防火工作,采取宣傳發動、嚴守制度、加強值守檢查等措施,在山口等重點部位設立檢查站,嚴格檢查進山車輛和人員,嚴防各類火種進入林區,2023年共檢查車輛500余輛,收繳打火機127個。護林員年均巡護時間在60d以上,總巡護里程超過7萬 km 。西大明山保護區已連續35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發生,通過嚴格管控和科學經營,該保護區森林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
貢獻了積極力量。
2 西大明山保護區森林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管理體系不完善
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管理體系尚不完善,制約了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1)西大明山保護區下設8個保護站,分屬不同區縣管理,人員編制、經費等主要由駐地縣區負責管理,內部協調和統籌較為困難。2)缺乏完善的監督檢查機制,對森林資源管理中的違規行為缺乏有力的制約和懲戒[1]。3)西大明山保護區內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現有的一些管理辦法和崗位責任制度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的保護需求,在工作人員的權責分工、考核獎懲等方面缺乏明確具體的規定。同時,在日常管理中疏于監督檢查,導致制度流于形式,難以充分發揮管理效能。4)林業主管部門在西大明山保護區內缺乏相對獨立的執法權,對違法違規行為處罰手段有限。面對保護區周邊村莊密布、人為活動頻繁的現狀,單一依賴行政手段管控效果并不理想,極易造成管理“真空”。
2.2 資金投入有限
西大明山保護區主要依賴財政撥款維持日常運轉,但由于財政預算有限,加之項目支出逐年增加,實際可支配的經費越來越緊缺。經費短缺直接影響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例如,資金不足將無法充分保障護林員待遇,削弱了其工作的積極性;巡護設備陳舊落后,難以實現更新換代,進而導致監測和執法效率低下;動植物本底調查、科研監測等工作受阻,缺乏科學數據支撐。此外,部分資金投入“重建設、輕管理”,導致新建項目費用預算充足,但日常管護經費緊張,造成資金投入不平衡。一些設備購置和維修費用緊缺,影響了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
2.3 公眾參與度低
由于長期以來缺乏系統有效的宣傳教育,周邊社區居民對西大明山保護區建設的重要意義缺乏充分認識,自覺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淡薄。部分居民仍將西大明山保護區視為“自留地”,存在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等違規行為,導致森林資源被破壞。由于歷史原因,部分地區居民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對西大明山保護區的合法性持懷疑態度,不配合巡護管理[2]。同時,社會力量在西大明山保護區建設中的參與程度不足。科研機構和高校對西大明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投人有限,難以為精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社會團體和企業對西大明山保護區建設的關注度低,缺乏必要的志愿者和公益活動支持。
2.4管護隊伍力量薄弱
當前,西大明山保護區面臨著管護隊伍力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現有編制人員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分布在各個科室和管護站的人員配備明顯不足。尤其是一線管護站的人手緊張問題尤為突出,每個站點的工作人員數量有限,卻需要承擔繁重的工作任務,造成人員壓力巨大。同時,管護人員的專業素質亟待提升。雖然部分骨干人員接受過專業培訓,但整體水平仍難以滿足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大多數人員由林場轉崗而來,缺乏系統的林業資源管護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難以勝任復雜的保護區管理工作。管護隊伍的年齡結構失衡現象也較為明顯。目前,隊伍中高齡人員占比較大,呈現明顯的老齡化趨勢,而年輕力量嚴重匱乏。這種結構性問題不僅影響工作效率,還可能導致經驗傳承和創新能力的斷層。此外,環境條件艱苦,影響人才引進。一線管護站工作生活條件差,缺乏基本的辦公住宿設施設備,嚴重阻礙了優秀林業人才的加入。
3對策
3.1健全管理體制機制,理順職責分工
西大明山保護區應結合實際情況,理順內部職能機構的職責分工,構建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的管理體系。1)明確崇左市廣西西大明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的核心領導地位,賦予其在規劃編制、監管執法、經費使用等方面的職權,提升管理的權威性和針對性。同時,理順轄區內各保護站的隸屬關系,全面納入西大明山保護區垂直管理體系,防止出現“多頭管理”的狀況。2)設立獨立的監察監督機構,對西大明山保護區日常運作中的重大決策、重點工作、資金使用等實施全程監督,形成內部有效制衡。在執法監管方面,探討由公安、林業執法等部門派出人員駐區執法,切實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不斷完善和細化內部管理制度,合理劃分各部門、各崗位的具體職責,明確工作人員的權利義務和工作紀律,為制度的貫徹執行提供保障。此外,同步建立相應的考核問責機制,對失職瀆職行為進行追責,推動責任制的有效落實。
3.2拓寬融資渠道,保障管護資金落實
為解決資金難題,西大明山保護區必須著力拓寬融資渠道,努力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格局。1)在依托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積極開展適度經營性活動,拓展自身經營收入。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開發森林旅游、林特產品等業務,形成新的經費來源。西大明山保護區也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通過發展林權、碳匯權益等融資模式,從金融機構募集管護資金。同時,密切對接林業企業、大型公益機構,努力發掘更多社會捐資的可能性[3]。2)時刻關注政府出臺的各類支持性政策,抓住扶持林業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機會。只有“鋪開腳步、多管齊下”,從財政支持、自身經營、資本市場、社會力量等各個渠道入手,西大明山保護區才能真正突破資金瓶頸,為日常管護工作注入充足的資金活水。通過多元融資,實現收支平衡,并滾存一定資金作為儲備,既可持續滿足基礎管護需求,又能為新的發展項目預留資金,從根本上化解管護經費短缺的難題,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3.3加強宣教引導,促進公眾廣泛參與
西大明山保護區管理部門應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高社會各界對西大明山保護區建設的認知度,調動其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當地社區,舉辦多種相關宣傳活動,如舉辦科普講座、發放宣傳畫冊、組織互動體驗等,生動闡釋西大明山保護區森林資源的珍貴價值和保護的必要性,引導村民珍惜生態環境、遠離破壞行為。同時,積極宣講相關法律法規,消除居民對西大明山保護區管理的疑慮,促進其充分理解、積極配合[4]。在社會層面,則可充分運用新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用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西大明山保護區建設的重要性,讓保護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借助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型宣教陣地,生動講解森林資源的稀缺性和主題教育的重要性,讓更多人了解西大明山保護區,關注珍稀動植物保護等生態課題。同時,積極吸引社會資源的參與。定期發布研究課題并面向全社會公開招標,鼓勵高校及科研院所就生物多樣性等專業領域開展深入研究;與知名企業、社會團體開展合作,依托其力量開展志愿服務、科普宣教等公益活動,讓更多人貢獻綠色力量。
3.4堅持人才興林,打造高質量管護隊伍
堅持人才興林,打造高質量管護隊伍是開展西大明山保護區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力度,通過多種渠道補充新鮮血液。在高校開展校園宣講會,廣泛吸納應屆畢業生充實隊伍;對社會公開招聘,打造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為合格人員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平臺。2)加大培訓投人力度,持續鍛造管護隊伍過硬的專業素質。定期組織骨干力量到國內知名高校和林業科研院所分批深造學習,并邀請專家學者到西大明山保護區開展實操培訓,夯實隊伍的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5]。3)理順職業發展通道,建立健全職級職稱普升機制,為專業人才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根據工作年限、業績貢獻合理確定薪酬待遇,為后繼力量未來發展留有空間。4)注重改善管護人員的工作環境。建設一批標準化管護站點,配備必要的辦公生活設施,為管護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配備智能化監控、現代通信等先進設備,大幅提升管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4結語
西大明山保護區要想提高森林資源管理水平,實現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應完善管理機制,理順職責分工,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拓寬融資渠道,強化資金保障,為西大明山保護區可持續發展注人動力;加大宣教引導力度,促進全社會廣泛參與,凝聚起共建生態文明的強大合力;堅持人才興林,打造高質量管護隊伍,為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
參考文獻:
[1] 劉永全.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問題現狀及發展探索研究[J].中國林業產業,2024(2):16-18.
[2] 劉曉兵.加強林業調查規劃的路徑探究:以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監測項目為例[J]廣東蠶業,2023,57(12):38-40.
[3] 謝勇,劉志發,張家棟,等.南嶺保護區森林資源網格化巡護管理模式初探[J].綠色科技,2022,24(5):194-197.
[4] 趙建龍.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保護現狀及問題與對策[J].農技服務,2021,38(11):77-79.
[5] 石冠紅,哈登龍.自然保護區綜合管理系統研發與應用[J].青海農林科技,2020(2):76-80.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