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籍貫影家協會北京攝影函授學院建院35周年“突出貢獻獎”,中國北京攝影函授學院惠州分院榮譽院長。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建國70周年紀念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被廣州軍區國防動員委員會授予“第三屆國防之星”榮譽稱號;被廣州軍區授予首屆“愛國擁軍民營企業家”;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手;榮獲2018年“中國好人榜”獎;中國“光彩事業獎章”獲得者;被國家農業部授于“全國鄉鎮企業家”榮譽稱號;被中國老促會授予:“支持老區發展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榮獲南粵“杰出勞動模范”獎章;榮獲2019年“南粵新鄉賢”獎。
自創立公司以來,陳橋頓一直秉持誠信為上,守法經營,連續二十九年榮獲廣東省“守合同重信用單位”、“先進私營企業”和“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等榮譽稱號。陳橋頓正是在成就公司事業并致力于回饋社會和人民大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和生命意義。他在致力公司發展壯大的基礎上,時刻牢記社會責任,熱心公益事業,在擁軍優屬、老區援建、扶貧濟困、光彩事業、文教衛生等方面,身體力行,唯恐人后,貢獻突出。三十多年來,向社會捐款累計已達人民幣3000多萬元。基于先進模范事跡,陳橋頓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多次表彰,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個人”“中國好人”等榮譽,特邀參加北京國慶60周年慶典觀禮,當選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手,并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其先進事跡被中央新聞媒體和《中國新聞》專刊全刊報道。

《紅色印同心》組照
2019年以來,已拍攝超過兩百位參與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老革命,選出八對老戰士作為展示對象。并以銅像的表現手法表達對革命前輩的崇高敬意和感恩之心。

訪談
在這個光影交織的世界里,攝影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連接人心、傳遞情感的橋梁。而當我們談及攝影界的感動與震撼,陳橋頓先生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名字。他不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攝影家,用鏡頭捕捉世界的美麗與真實更是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以行動詮釋著對社會的關愛與回饋。陳橋頓先生不僅在攝影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將一腔熱血傾注于擁軍和慈善事業之中。他用自己的作品記錄下時代的變遷,用實際行動溫暖著無數需要幫助的心靈。他的故事,是關于夢想與堅持的傳奇,是關于責任與奉獻的贊歌。
本期《攝影與攝像》邀請到陳橋頓先生,讓我們走進他的攝影世界,聆聽他對于攝影藝術的獨特見解,以及他在擁軍和慈善事業上的感人經歷。

攝影與攝像:陳老師,您好,首先祝賀您榮獲第十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商業攝影類),您能否和廣大影友分享一下獲獎心聲?
陳橋頓:非常榮幸能夠獲得本次獎項!感謝組委會及各評審老師對我的認可和肯定!在近期的攝影比賽中,中國攝影金像獎對我而言是非常特別而重要的,這一獎項不僅意味著對以往攝影之路的欣然回首,也意味著在這條“美的追求之路”上,我可以做出的更多嘗試與挑戰,再次感謝。
攝影與攝像:您認為商業攝影與攝影種類相比,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哪里?
陳橋頓:我認為這一問題需要考慮到攝影師的出發點與立場,從客觀方面來說,商業攝影的獨特藝術魅力,我認為它在于能夠精準地捕捉并展現商品或服務的獨特之處,同時又能以富有創意和美感的方式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觀眾受到美的吸引,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對于物品的興趣,所以商業攝影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更是要通過光影、構圖、色彩等元素的運用,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價值,從而讓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共鳴留下深刻的印象。
《茶系列》組照


問答
攝影與攝像:您與攝影結緣已經三十多年了,如今已成為一位攝影大家。請問,攝影是如何走進您的生活,成為您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
陳橋頓:攝影走進我的生活,是因為它能夠滿足我對美的追求和表達,對我而言,從現實的慈善公益幫助他人、愛崗敬業,到市井民生百態、心靈在生活中的詩意棲居,都屬于對美的追求。從小我就對光影和色彩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攝影正是能夠將這種興趣轉化為具體作品的藝術形式。通過攝影,我可以記錄下觀察到的美好瞬間,分享給更多的觀眾,同時也能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提升自己的審美和技術水平就像我一直以來堅持的:“想開心!愛健康!學攝影!”
攝影與攝像:您如何看待攝影作品創作主題的重要性,又是如何選擇攝影作品創作主題的?
陳橋頓:至于攝影作品創作主題的重要性,我認為它是作品的靈魂所在。一個好的創作主題能夠引導觀眾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和情感,同時也能讓作品更具深度和內涵。在選擇創作主題時,我會根據自己的獨特經歷,結合我所經歷的偉大時代背景和社會熱點,尋找那些能夠引起觀眾共鳴和思考的題材。



與此同時,我也會注重作品的創新性和獨特性,力求在眾多優秀的攝影作品中脫穎而出。在南極、北極冰島、非洲肯尼亞等地的創作,不僅豐富了我的藝術視野,也與世界各地的攝影師進行了深入交流,在這種碰撞之中,我不斷更新著自己的創作題材,也一次次意識到方寸之間所展現的自然真實之美,才是“大道至簡”的精髓所在。
攝影與攝像:請您詳細介紹一下,近年來一些重點創作的攝影類型和主要攝影作品。
陳橋頓:近年來,我主要將精力投入到了風光攝影和人像攝影兩大領域。在風光攝影方面,我特別注重捕捉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和細膩光影,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獨特的視角,創作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作品,如《脫胎》《鬼斧》《暢游》等。在人像攝影方面,則是我一直以來所堅持的一一人是時代的具體表達,通過特殊的技術處理與表現手法,表達對于人性光輝和家國情懷的崇高敬意與感激之心,如《紅色印同心》組照系列作品。這是我對于革命者的赤子之心,對于同行人的勉勵之心,以及對于普通人的幫扶之心。在那些革命前輩炙熱的靈魂面前,我不再是一位攝影師,而是一位追慕者。
攝影與攝像:攝影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水平的高度是攝影者的思想、修養、鑒賞力和創新精神的集中體現,您如何在攝影生涯中不斷提升自己作品的高度?
陳橋頓:我認為,攝影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水平高度確實與攝影者的思想、修養、鑒賞力和創新精神密不可分。
首先是向“外”學一一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作品高度,我始終保持著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敏銳感知和學習態度。我會定期參加國內外的攝影展覽和研討會,與同行交流心得,拓寬自己的視野,看到諸位攝影師的作品,使我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可以嘗試的空間。同時,我也會深入閱讀藝術史、美學、哲學等領域的書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在創作過程中,我始終保持著對創新的追求,不斷嘗試新的拍攝手法和表現形式,力求在作品中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思想內涵。
其次是向“內”學一一我經常說,一個人只有時刻保持著自我的使命感、信念感與責任感,才能夠不斷地產生向前行的原動力。對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對于時代發展的深刻思考、對家國情懷的深切體會,以及對于未來仍然保有的探索之心,就像一枚鏡頭對準我的內心,只有端正地守好心中這枚鏡頭,才能把握住手中的每一次定格。

攝影與攝像:在這些年的攝影創作歷程中,您有哪些記憶深刻的拍攝經歷和藝術體驗與我們廣大讀者分享?
陳橋頓:最為難忘的要數國慶60周年時,作為愛國擁軍模范廣東省的全國代表,2009年10月1日,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邀請,我前往北京參加國慶60周年慶典活動。我被安排在天安門前2號觀禮臺的2排19號座位上,白天觀看閱兵,當晚觀看北京天安門舉行的煙花匯演,代表全國56個民族的煙花專題表演十分精彩,此起彼伏的煙火布滿天際。隨著陣陣喝彩聲響起,深邃的天空出現了萬發齊鳴的雄偉景象。我激動地拿起相機拍攝,捕捉到了煙火在夜空中盡情綻放時如同“東方雄獅”般的壯麗景象,這一經歷始終讓我難以忘懷,不僅是見證了這一美景,更是見證了國家的繁榮與強大。

她的“另一個兒子”,并為她準備了一系列生活必備物資,還重建了一棟三層小樓給母女二人居住。直到張巖好88歲去世,我又為她料理了后事并設置靈堂。工作人員曾問我為何如此執著,我認真地回答:“只有這樣才能讓九泉之下的烈士安心,才有更多人能不顧一切地為我們的國家沖鋒陷陣。我們這些后方的人,應該給他們信心。”
在社會慈善方面,我同樣不遺余力。我資助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幫助孩子們獲得更好的學習機會。同時,我也關注弱勢群體的生活,為他們提供醫療、就業等方面的援助,因為勞動人民是我們國家最中堅的力量“一切都是從群眾中來的”,這句教導我從未忘記,我先后獲得過十幾個國家榮譽,這些榮譽對我而言不僅僅是肯定,更是一種鞭策鞭策我不斷努力,并通過這些努力,我希望能夠與社會上千千萬萬個普通而光榮的勞動者一起,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攝影與攝像:最后請您談談,今后的攝影創作和為社會事業繼續貢獻力量的計劃。
攝影與攝像:您不僅是一位攝影家,還是一位企業家,最重要的還是一位堅持擁軍三十余年的社會慈善家。請您介紹一下您堅持三十余年擁軍和社會慈善事業的情況。
陳橋頓:在攝影創作上,我計劃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時代的和諧共生上。我將嘗試用更多獨特的視角和手法,記錄下那些偉大而又隱秘、平凡而又感人的瞬間。同時,我也將深入研究攝影藝術的各種流派和風格,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創作水平。
陳橋頓:攝影是我熱愛的事業,但我深知自己的人生并不僅限于此作為一名企業家,我深知企業的社會責任,而擁軍和慈善則是我最為重視的兩個方向。
三十多年來,我始終致力于擁軍事業,軍人舍小家為大家,堅守在崗位上,為保家國平安,社會穩定貢獻了自己的一切,所以我盡自己所能,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軍人的敬意和支持。我積極參與各種擁軍活動,為退役軍人提供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同時也為他們及其家屬提供必要的幫助和關懷,例如瀝林參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及其家屬,一直勤懇地自食其力,我得知這一情況后每年都會對這對夫妻進行幫扶;還有瀝林鎮上叫作張巖好的烈士母親,她的兒子犧牲在1979保衛戰,隨后丈夫經受不住打擊也去世了,只剩女兒相依為命,我發現她們的生活過得格外清貧后定期過去探望,并對外宣稱我是
在為社會事業貢獻力量方面,我將繼續加大投入,推動擁軍和慈善事業的發展。我計劃與更多的公益組織對接,共同開展各種公益活動,形成更加有效的互動,最終以我的個人力量為起點,帶動更多力量投入到公益事業建設中來,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力,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