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具有正確思想觀念的全面型人才。心理健康與小學語文課堂的融合,有助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擁有健康認知與心理。
依托學科融合模式,助力學生親情感知
充滿趣味性與靈活性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小學語文教師在助力心理健康知識融合時,可以首先基于學科融合模式,歸還學生主體,并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等多種策略感知教學內涵,達成更高質量的育人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等文章時,可以首先基于音樂學科知識的融入,將展現親情的樂曲作為課前導入環節,讓學生充分明確本節課的教育主題,并在學生心中扎根親情和敬愛父母的心理認知。此后,依托美術知識的融合,鼓勵學生以手工制作等形式為父母創作感謝賀卡。學生可以通過以上實踐過程激發學習熱情,并通過回顧自己與父母相處時的溫馨畫面,形成良好的心理認知,有助于學生建構溫馨的家庭氛圍。
依托實踐活動創設,助力學生友情認知
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與正確的集體觀念,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今后融入社會和集體所需要的關鍵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活動,依托小組合作,加深學生對友情和集體的認識。
例如:教師可以將“對信任的理解”作為教學引導環節,讓學生分別扮演指引者和盲人的角色,在實踐過程中了解互幫互助的意義,從而賦能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學生可以更加珍惜友情。此外,還可以為學生設計小組合作活動,即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不僅能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壓力,還能使學生在感知友情和集體觀念的同時享受語文學習,并依托氛圍和情境的創設浸潤學生心靈。
依托信息技術應用助力學生對愛國的理解
隨著我國數字化技術的深入推進,信息技術逐漸成為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工具。小學語文教師在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過程中,可以積極融入豐富多樣的網絡資源,并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場景,以增強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認識,同時賦能小學生健康觀念與習慣的養成。
例如: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民族自豪感與社會責任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一環。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進行《軍魂》《狼牙山五壯士》等文章教學時,科學應用數字化手段,為學生展示網絡圖片或視頻資料,這樣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更加正向的情感認知。助力學生對愛國的理解,為他們今后樹立良好觀念和健康心理奠定堅實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是賦能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通過多元教學活動的創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質量,在潛移默化中助推小學生的成長與學習,使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