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動癥也稱為抽動障礙,患者可能出現不自主的、突發的、快速的、重復的、無節律性的多部位、形式多樣的運動性抽動。這種抽動在大多數情況下難以自我控制,但在一些輕微的情況下,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通過意志力暫時抑制抽動的發生。
抽動癥是兒童青少年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通常起病于2~21 歲,其中以5~10 歲最多見,且在10~12 歲時癥狀最嚴重,男性明顯多于女性。
抽動癥的表現
兒童抽動癥的表現多種多樣,時輕時重:①發聲性抽動,如頻繁清嗓子、吸鼻子、發出犬吠聲、吐唾沫或反復重復特定的字詞句,甚至不自主地罵人、說臟話等。②運動性抽動,如頻繁擠眉、眨眼、聳鼻子、咧嘴、咬嘴唇、搖頭、聳肩、拍打身體或吸氣鼓肚子等動作。有時可能會出現肢體的旋轉、扭轉、跳躍等比較大的動作。③混合性:運動性抽動同時伴有發聲性抽動。
抽動癥狀頻率和強度會發生變化,可能因為應激、疲勞、緊張、焦慮、興奮、被人提醒、感冒后加重或再現;也會因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緒穩定、睡眠等減輕;癥狀可能會在某一段時期暫時消失,但后續有可能會復發。部分患兒在抽動前有身體不適(如癢感、緊繃感、壓迫感),抽動后可暫時緩解。抽動癥狀發展有規律,發作通常從面部開始(如皺眉、眨眼),逐漸向頸部、軀干或四肢發展;發聲性抽動多在運動性抽動后出現。
抽動癥通常是一種慢性疾病,多數患兒的癥狀較輕,且可能隨時間或環境變化出現波動或緩解,但某些情況下抽動癥可能會伴隨嚴重癥狀或并發癥,需要及時就醫評估和干預:①合并其他行為問題(共患?。喝缱⒁饬θ毕荻鄤诱系K(ADHD)、強迫癥或焦慮、學習困難或情緒障礙;②癥狀持續超過1 年以上,且反復出現;③抽動癥狀導致身體傷害(如頻繁或大幅度的甩頭導致頸椎損傷)或社交障礙(如被孤立、嘲笑);④伴隨情緒或行為問題(如焦慮、自傷、攻擊性);⑤原有癥狀突然加重的抽動,尤其是鏈球菌感染后(需警惕鏈球菌感染相關兒童自身免疫性神經精神障礙)。
抽動癥的病因
目前,抽動癥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是遺傳因素、神經生理、神經生化以及環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結果。部分患兒可能會由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自身免疫反應,從而引發抽動癥;某些藥物如中樞興奮劑、抗精神病藥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與抽動癥的發病有關。此外,半數以上的患兒會共患一種或多種行為障礙,被稱為共患病,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學習障礙、強迫障礙、情緒障礙、品行障礙等。壓力、焦慮或創傷可能會加重抽動,但不是抽動癥的直接病因。
抽動癥的治療
抽動癥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神經外科治療。首先,對于輕型的抽動癥患兒,主要以心理行為治療為主,幫助患兒和家長了解疾病的性質、癥狀波動的原因,從而減輕患兒因抽動癥狀所產生的焦慮和情緒問題;心理行為治療還包括干預共患病,調整兒童的心理狀態,消除病恥感等,淡化患兒的抽動癥狀,以減輕患兒的心理壓力。其次,藥物治療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尤其是對于嚴重抽動障礙的患兒。目前治療多動癥的藥物包括多巴胺受體阻滯劑、α受體激動劑及其他相關藥物,藥物治療應該遵循一定的療程、適宜的劑量,不宜過早換藥或停藥,具體的用藥、療程、調整需要專科醫師評估,切勿擅自做主。最后,目前對于一些心理和藥物聯合治療也難控制癥狀的患兒,可采取一些神經調控療法,如重復經顱刺激、經顱微電流刺激、腦電生物反饋等,但這些療法均屬于有創或侵入性治療,要有嚴格的指征。此外,中醫辨證論治對抽動癥患兒也有一定的作用。中醫會根據患兒的具體癥狀進行辨證論治,采用針灸、推拿、中藥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
抽動癥患兒的日常護理與心理支持
面對抽動癥患兒,家長應避免采用打罵或強行制止的方式,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加重兒童的病情。家長首先要教育患兒正確認識抽動癥,消除兒童對疾病的病恥感,調整他們的心理狀態;合理安排患兒的作息時間,確?;純河谐渥愕男菹?,避免勞累、緊張、焦慮情緒的產生;減少患兒接觸電子屏幕的時間,包括手機、電視、平板電腦、游戲機等;生活中減少可能引起刺激反應的物品,如紅色的衣服、紅色的食物(橙子、橘子、西紅柿)、辛辣刺激食物等;鼓勵兒童多參與戶外活動,尤其是踢足球、打籃球等運動;家長應多與教師保持密切溝通,確保學校環境對患兒友好。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不要嘲笑、歧視、辱罵抽動癥患兒,鼓勵患兒與同學正常交往,以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信心。
抽動癥是一種神經精神行為發育障礙疾病,其病因復雜且癥狀表現不一。通過綜合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神經調控療法以及中醫辨證論治等,可以有效地幫助抽動癥患兒控制癥狀,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家長的角色尤其重要,他們需要耐心和愛心,以及對抽動癥的深入了解,來為兒童提供最合適的家庭環境和支持,給予兒童足夠的重視,必要時及時干預,防止由此產生的嚴重精神心理障礙。此外,社會也應提高對抽動癥的認識,減少對患兒的偏見和歧視,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