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那些無意間做出的善事,盡管看來很小,卻最能讓人體察到施善者心中的暖意。
有一位老太太每天中午拿著一元錢,到一家小餐館買一碗米飯坐下吃。老板看她窮困,便免費送她一碗青菜湯,后來連米飯也不收錢了。只要老太太一進餐館,服務員就給她擺上一碗米飯、一碗湯。時間一長,媒體知道了,采訪宣傳、贊揚聲紛起。
朋友和我講這件事時,由衷地說:“事小,德不淺。”他還講了自己遇到的另一件事。朋友已年屆七旬,還騎自行車外出辦事。那天,自行車車胎癟了,剎車也不靈了,他找到一個車攤打氣、修車。攤主60歲開外,瘦小,弓著背。氣打完,攤主說,打的就是空氣,不收錢。剎車修好了,他又說,這是順手一做的小事,這里不收這樣的錢。朋友對攤主說,現在共享單車多了,你生意少了,收點吧。攤主堅辭。
朋友一直沒想明白,攤主為什么不收錢。在其他車攤,打個氣2元、修個剎車10元是起碼的。是不是因為都是老人,有點“同老相憐”?
過了半個多月,朋友又騎車去了車攤,要攤主幫他洗一下自行車,其實他的車并不很臟。最后付了20元洗車費,朋友騎行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很是舒坦。
我問他:“你怎么常常碰上好人呢?”他說:“那是你沒去注意生活中一些小小的善行,如果常常關注著,會發現人來人往之間,總有好人出現。”
誰不愿意與善德之人來往呢?
那天我去市民中心辦事。從人行道到辦事大廳,有一段10來米高的臺階,臺階兩側是斜面坡道,供自行車、電瓶車推行。我走上臺階,只見一位70來歲的大媽,推著電瓶車在臺階頂上猶豫不決,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往下推。人行道上有個小伙子看到了,快步上來,接過她的車,穩穩地推到了人行道上。
大媽道謝后離去,小伙子正要跨上車時被我叫住了,我問他為何助人。他說自己來市民中心辦理失業補助金,單位裁人,被辭了。我說:“不怕,你還年輕,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他告訴我,他40歲了,已經有2個孩子了。我說:“你心地善良,有人會發現你、幫助你,就像現在我發現你一樣。”
他聽我這么一說,突然伸出手握住我的手,他寬大的手有點用力。
我慶幸自己說了一句讓他感到貼心的話。分手后,我瞬間閃過一個念頭,我應該留下他的手機號碼,說不定哪家單位招人時我可以推薦他。這樣的人,老板都喜歡的。
再見到朋友時,我告訴了他這一經歷。他笑著說:“與善同行,讓自己快樂。”
生活中,那些細小的善以及善與善的互動會綿延開去,像一波波暖流溫暖這世間。
選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