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是國家5A級的旅游景點,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整個景區占地約10萬平方米,由“移民古跡區”、“祭祖活動區”、“民俗游覽區”、“汾河生態區”等四大主題版塊組成,共六十余處風景文化景點,其中包括集釋、儒、道三教合一的觀光景點。去年盛夏,我隨妻一起去了山西洪洞大槐樹。在大景區逗留的8天,我們吃的是齋飯素食,住的是僧舍禪房,我們平生第一次享受了苦行僧那種清心寡欲、寂默恬淡的生活情趣。
來到大槐樹,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祖。“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古槐樹下老鸛窩”,這兩句名言金句早已深深植入百姓的心田。650年來,無論是達官顯貴、巨賈富商,還是黎民百姓、海外游子都會在每年的春節、清明、中元節、寒衣節等不同節日,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前來尋根祭祖。這一盛世空前的大典活動迄今已舉辦了31屆。2008年6月,這一傳統習俗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何要祭祖?《論語》中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傳承弘揚的一種仁愛、和諧、禮節、道義的精神理念。通過尋根祭祖,讓我們由衷養成一個厚道的心、孝順的心和感恩的心,自覺形成一種孝敬父母、忠于祖國的美德和情操。
到大槐樹的第二天一早,我與妻便拜謁了“祭祖堂”。“祭祖堂”座北朝南,殿宇東西長110米,南北寬55米。整個大殿供奉著 1230位移民先祖的姓氏神位。它是全國最大的姓氏祠堂,是大槐樹移民后裔的家廟祖祠。從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年至朱棣永樂的四十多年間,先后有18批數百萬民眾遷徙到全國的18個省份。六百多年前,正是從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槐樹下,將百萬移民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大槐樹啊,你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游覽的最后一天,即八月廿八日,我又戀戀不舍地來到大槐樹下與她告別。當我撫摸著一塊矗立的上面鐫刻著赤色的“大槐樹”字的巨石,與它合影留念時,心中涌起了滾滾熱浪,同時大腦中萌發了陣陣浮想……
1973 年的某一天,在祖母八十歲高齡時,曾給我講述了一段家族歷史的變遷。她說,我爺爺的爺爺來自浙江的紹興。常年奔走在京杭大運河之上,負責當時清朝鹽商的販運、銷售。歷經兩代,即到我爺爺這一輩,不知何故,竟將家眷遷徙到北方商鎮一一天津,從此便在這里安家落戶、扎下了根。
聽完奶奶的講述,我大吃一驚。我的祖籍并非是固定的天津。在我一生的簡歷中,我只把天津認作故鄉。為了證實祖籍的問題,我問了父親,父親搖頭不知,同時又寫信給當時在天津第一人民醫院工作的伯父。而伯父在回信中也只字未提祖籍一事。只是說,他的爺爺在清朝(不知什么年代)任過“把總”一職。這也是聽他的父親所說的(即我的爺爺) 。我努力認真地查閱了“歷代紀元表”,我爺爺約出生于光緒十年,在我出生的前一年(即1945年)即已作古,祖孫從未謀面。至于爺爺的爺爺傳到我這兒已是第五代,被稱為高祖。據我推算,他大致生活在清代道光至咸豐年間,至于“把總”是干什么、做什么的?一般人根本無法考證。古代官職等級森嚴。七品才是一個縣官,而這位“把總”的高祖肯定是不入流的。所以我猜想:“把總”也就是一個監工頭而已。
翹首望著大槐樹,我又聯想:我爺爺的爺爺甚至再向前推三百年左右,是否就是六百年前從大槐樹下走出的移民呢?很難說。因為時代在變遷、生活在動蕩、工作在流動。以我為例,5歲時,就跟隨父母從津、唐(山)來到山西三晉大地。父親在鐵路工務段工作,時任橋梁技術員,工作調動十分頻繁。八年間,先后輾轉于朔縣(即今朔州市)岱岳、柴溝堡、天鎮等地。1958年調至大同工務段,全家也隨之定居大同,迄今已有67個年頭。我的兒孫輩均生于斯、長于斯。我的祖母、父母先后都長眠于大同這塊風水寶地。如今,我已進入耄耋,再談論籍貫還有意思、還有必要嗎?如果有人問:你的老家在哪里?我真不好回答。我早已把大同這片響亮而美麗的熱土視為可愛的故鄉!
入鄉隨俗、順其自然。安吾心處是吾家,吾安身處是吾鄉。我是炎黃子孫、軒轅后裔、華夏蒼生、中華兒女。我的血脈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情愫,骨子里鐫刻著中華民族的烙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處處是我的故鄉。
燈光漸暗,夜已至深。濃濃的家國情懷凝聚筆端:大槐樹下庇涼蔭,四海游子覓祖根。千山萬水赴一愿,祭祀祖先不忘本。六百年前情未泯,同是軒轅后繼人。復興中華展偉業,不忘報國亦報民。
選自《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