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范仲淹交往時間最長,堪稱一生知己者,則非滕子京莫屬。
范仲淹與滕子京先有同年之誼,同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蔡齊榜進士。后是同事,宋仁宗天圣年間,二人同在泰州任職。范仲淹在泰州主持修筑捍海堤時,滕子京主動加入,襄贊其事。后來,人們把這條新建的長達一百五十里、保護了百姓生產生活的泰州捍海堤命名為“范公堤”。在同僚的二十余年間,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范仲淹之所以能寫下《岳陽樓記》這一千古名篇,也是因為他與滕子京的君子之交。慶歷三年(1043年),西夏主動議和,西北邊事稍寧。當時迫于“積貧積弱”困局的宋仁宗迅速召回范仲淹,讓他以參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改革,史稱“慶歷新政”。后來范仲淹遭到排擠,先貶邠州,后轉鄧州(今河南鄧州市)。
慶歷四年(1044年),滕子京也因遭誣陷,被貶岳州(今湖南岳陽市)。好在“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并未沉淪,而是勵精圖治,發奮圖強。兩年后,岳州“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于是“重修岳陽樓”。
慶歷六年(1046年)秋,岳陽樓煥然一新,為把好事辦好,滕子京想到了范仲淹,希望他為剛剛重修落成的岳陽樓寫一篇記,遂寫了一封求援信,隨札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命人快馬加鞭送至鄧州。
是年九月十五日晚,因改革失敗成為“逐臣”而郁結于心的范仲淹,在鄧州衙署讀過滕子京的來信,端詳著《洞庭晚秋圖》,然后出門,踱步于自己新建的花洲書院,望月光如水,思前因后果。突然間,他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清醒和澄明,他似乎找到了一片與此時心境完全契合的風景,無形中獲得了一個釋放陰霾的契機和出口。最重要的是,他擁有了一個任由他揮灑的樓、任由他遨游的湖,這個樓和湖與《洞庭晚秋圖》并無多大關系,這是他心中的樓、心中的湖,是他能夠抒發自我、表達理想的樓和湖。于是,筆墨飛動,一篇后來讓樓和湖揚名的《岳陽樓記》援筆立成。
選自《科教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