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總統托卡耶夫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6月16日至18日赴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
當地時間6月17日下午,峰會在阿斯塔納獨立宮舉行。習近平在峰會上的主旨發言中指出,兩年前,我們相聚中國西安,共同擘畫了中國中亞合作的“西安愿景”。兩年來,中國同中亞國家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各領域合作積極推進,中國—中亞機制四梁八柱基本成型,首屆峰會共識全面落地,合作之路越走越寬廣,友誼之花越開越燦爛。
習近平強調,我們的合作根植于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鞏固于建交30多年的團結互信,發展于新時代以來的開放共贏。在長期實踐中,我們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中國—中亞精神”。
峰會期間,習近平還分別同中亞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對中國同中亞五國關系未來發展做出頂層設計,就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深化雙多邊合作達成廣泛共識,簽署聯合宣言等文件并通過新的成果清單,進一步擴大中國—中亞合作機制的影響力。
此次中國—中亞峰會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召開的。一是共同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借這樣的機會中國和中亞國家都要強調維護正確二戰史觀,積極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二是百年變局、地區沖突以及各種全球問題相互疊加,許多現實威脅在特殊形勢下被進一步放大,給各國保持經濟增長和實現地區長治久安帶來新挑戰,中國與中亞國家維護發展與和平的任務更加繁重,需要共同應對;三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已經明確了在雙邊和地區層面打造命運共同體的新目標,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各國發展戰略對接合作,需要打造新型、有效的合作平臺;四是中國—中亞合作實現機制化,在元首峰會的戰略引領之下,需要不斷充實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合作內涵,并在中國西安建立了秘書處,成為該機制的常設機構,需要明確其職能定位,更好發揮組織協調作用。
中亞國家獨立30余年來,一直致力于鞏固自身的政治獨立,非常珍視來之不易的國家主權,反對外來干涉,堅持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在經濟上努力實現結構轉型、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也積極尋求外交上的平衡和自主,一方面加強地區國家間的政策協調,解決一些遺留的爭議問題,另一方面以“集體”方式與大國廣泛建立對話平臺,也成為該地區的一大特色。
在已經啟動的一系列中亞與大國的“C5+1”框架之中,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機制起步最晚,但發展最快、成果最豐富,也受到中亞國家的高度重視。從2020年7月雙方在疫情期間以視頻方式召開首次外長會議,到2021年5月在中國西安線下召開第二次外長會晤,再到2023年5月首屆峰會繼續在古城西安成功舉行,雙方的合作迅速鋪開,各國元首在會晤中凝聚的共識逐步得到落實。與其他的“C5+1”對話框架相比,中國—中亞合作機制不僅層次高,而且涵蓋的領域更廣,更注重推動務實合作,助力中亞地區的跨國合作,破解發展難題,與高水平的雙邊關系形成良性互動。
阿斯塔納峰會作為首次在中亞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被賦予了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將為地區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注入更多正能量。2022年1月,中國與中亞國家舉行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習近平在講話中特別強調,30年來,中國同中亞五國相繼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深化政治互信、互利合作,走出了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新路,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
中國同中亞五國30年合作的成功密碼,在于雙方始終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這四項原則是在合作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共同財富,是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行穩致遠的政治保障,也是雙方友好交往繼往開來的力量源泉。此次峰會將進一步明確這樣的基本原則,系統總結雙方各領域合作的成功經驗,在變亂交織的國際格局中增強內在合作動力,保持現有良好的發展勢頭,使中國與中亞的地區合作再上新臺階。

中國—中亞合作機制能夠順利發展,與中國和中亞五國全方位合作達到很高水平直接相關,雙方的合作具有地緣、政治、歷史文化等獨有優勢,經濟合作體現出較強的互補性和互利性。
6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中亞五國元首在阿斯塔納共同簽署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自199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建交以來,雙方一直致力于加強睦鄰友好關系,以互諒互讓的方式徹底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并迅速實現了邊境地區的軍事互信和相互裁軍,使3300公里的共同邊界成為和平友好的新紐帶,通過開放越來越多的陸路口岸,中國一些沿海和內陸城市設立對中亞的海關“綠色通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還建立了第一個同周邊國家建立的跨境經濟合作區,使雙方的交往更加快捷、便利。中國還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個直接接壤的國家都簽署了有效期達20年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與烏茲別克斯坦簽署《友好合作條約》。在各個領域的合作都得到較快發展。
首先,政治領域的互信不斷加深。元首間的高層互訪非常頻繁,領導人之間建立了親密的個人友誼,雙方在涉及重大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彼此呼應,睦鄰友好合作的政治和法律基礎不斷夯實,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不斷得到提升。
其次,在雙方的合作中,經貿合作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投資、貿易、交通、能源等傳統領域合作達到更高水平,2024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達到94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成為優先合作方向,繼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鐵路、公路、油氣管道形成網絡,共建在連云港的物流基地之后,醞釀多年的中吉烏鐵路在2024年12月開工建設,經哈薩克斯坦的跨里海運輸走廊也由規劃走向現實。中國已經成為中亞國家最大的貿易和投資伙伴之一。隨著雙方經濟的轉型升級,在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也不斷開辟新前景。
再次,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富有成效,主要是打擊威脅地區穩定的“三股勢力”和毒品走私等跨國犯罪活動,還在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組織框架內開展聯合執法,關注生態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新威脅,共同維護地區的穩定。
最后,人文交流成為合作的新亮點。中亞是多種文明的交匯處,與中國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曾經借助古代絲綢之路共享過經濟與文化的繁榮。近些年來雙方人文交往不斷擴大,中亞國家來華留學生數量大幅增加,友好?。ㄖ荩┦械臄盗窟_到80多對。中亞出現了“中國熱”“漢語熱”,中哈、中烏之間實現了簽證互免,民眾間相互友好的情誼明顯增強。
盡管雙方關系發展很快,但不能忽視的是,合作也遇到一些障礙,存在不平衡、不穩定等問題。由于中亞五國之間的發展水平已經明顯拉開差距,中國在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合作明顯不同步,貿易關系、商品結構也不夠合理,需要及時調整相關政策。根據歐亞開發銀行的數據,到2023年中國在中亞的投資額達到559億美元,但其中52.1%都投入能源領域。當前大國地緣政治競爭與博弈不斷升級,中國與中亞的合作面對的外部壓力也不斷增大,各種干擾越來越多,需要進一步提升合作的質量與韌性。
阿斯塔納峰會延續了西安峰會的做法,成果上也比較類似。峰會通過的宣言,進一步明確了中國—中亞合作未來發展的新方向。近些年來,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又有了新的提升,如中哈宣布建立永久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烏要發展新時代全天候戰略伙伴關系,中吉、中塔也宣布建立新時代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不僅意味著在各自的外交布局中對方所占有的地位更加重要,而且雙邊和多邊合作要進一步提質升級,真正惠及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更加適應地區發展與穩定的現實需要,對完善整個地區乃至全球的經濟和安全治理做出自己的貢獻。
阿斯塔納峰會正式召開前,中國和中亞國家舉行了密集的互動,舉辦各種論壇和商品展示,從經貿合作到數字經濟,從減貧合作到綠色發展,從治國理政到智庫交流,使雙方的合作更加深入,準備利用好新的合作機遇,不斷激發雙方合作的潛力,也使峰會的熱度得到空前提升。
回顧過往,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質的飛躍,也使中亞成為中國周邊政局最穩定、經濟最活躍的地區。
2025年4月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同周邊關系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同時也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要以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為共同愿景,以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命運與共為理念方針,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為基本遵循,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要平臺,以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為戰略支撐,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
中亞是中國周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國向西開放,在陸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大陸更多國家實現融合發展的重要橋梁和窗口。正是在與中亞國家的交往過程中,中國主動提出并且積極踐行了一系列周邊外交的新理念,不僅帶來很多引人注目的合作成果,而且增強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說服力與吸引力。
當前,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進入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需要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習近平在西安峰會上提出了“四個堅持”,即:堅持守望相助,攜手建設一個守望相助、團結互信的共同體;堅持共同發展,攜手建設一個合作共贏、相互成就的共同體;堅持普遍安全,攜手建設一個遠離沖突、永沐和平的共同體;堅持世代友好,攜手建設一個相知相親、同心同德的共同體。這為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指明了現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中國與中亞國家是名副其實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也是現代化道路上的同路人。中亞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首倡之地,中亞國家也是“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充分體現了正確的義利觀,使相對弱小的中亞國家能夠在合作中得到充分尊重并且優先受益。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國與中亞國家加強戰略互動,共同推動國際秩序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因此,中國—中亞合作機制也承擔了更加重要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