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臺市信都區李村鎮祥和城社區服務大廳二樓,“向日葵手工坊”里歡聲笑語。在巾幗聚力“邢動驛站”,婦聯界別的王曉麗委員和市政協民情觀察員鄧為娜正帶著孩子們用毛線編織圍巾,一旁的志愿服務積分卡上密密麻麻記滿了活動內容。而在不遠處的法治同心“邢動驛站”,民革界別的李建輝委員剛結束一場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普法講座,企業經理們圍著他追問法律細節。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共同勾勒出邢臺市政協“邢動驛站”的治理圖譜一既有法治的理性光芒,又不失溫情的細膩底色。
“邢動驛站”作為邢臺市政協創新打造的界別委員履職平臺,如星火般散落在街道、企業和鄉村,打破傳統履職邊界,將委員專業優勢轉化為治理動能,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中詮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內涵。
專業賦能:從“坐堂問診”到 “送法上門”
李建輝有多種身份,民革邢臺市委委員、邢臺市政協委員、河北同欣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等,其中最讓他自豪的還是法治同心“邢動驛站”召集人。在他的辦公室,墻上貼著12個人駐委員的情況介紹、每月的活動計劃及實施情況和社情民意記錄本,其中最新一條寫著:“5月18日,赴企業調研新公司法實施對全市企業的影響。”
“過去群眾覺得法律遙不可及,現在法治同心‘邢動驛站’就是他們的‘法治便利店’。”李建輝獨創的“普法工作法”在當地頗有名氣:進社區講民法典用“案例故事會”,進企業做“法治體檢”開出合規處方,為民革會員開設“中共黨史 + 法治史”雙軌課堂,針對特殊群體開發“電話問診”。該驛站自成立以來累計調解化解合同糾紛47起,贏得了群眾廣泛贊譽。
精準服務:把“問題清單”變成“幸福賬單”
與法治同心“邢動驛站”的理性嚴謹不同,巾幗聚力“邢動驛站”在王曉麗委員的帶領下,則充滿了生活氣息。在保障房占比超95% 的祥和城社區,王曉麗委員結合社區特點,設計了獨特的“雙卡雙帶”模式:孩子們可以用“志愿服務儲蓄卡”參加防溺水講座、中草藥種植等社會實踐,可以用“向日葵積分卡”兌換心理輔導、親子手工課程。

記者到訪時,9歲的路浩軒正在整理圖書,胸前的“小小志愿者”徽章格外醒目。這個曾經內向的小男孩兒,如今已是社區環保宣傳隊的活躍分子。“我們用積分兌換文具,還能教其他小朋友編圍巾。”路浩軒展示著“儲蓄卡”上10多個印章,背后是“邢動驛站”設計的6類志愿服務項目。更令人驚喜的是,該驛站孵化的“向日葵毛線團”已為困難家庭織就了30多條圍幣,這些帶著體溫的手工藝品,成為社區互助文化的特殊符號。
數字賦能:讓民主實踐“破圈”生長
在祥和城社區的智慧大屏上,系統實時跳動著群眾訴求:15分鐘前,居民劉大媽提交了“樓道照明維修”申請;在信都區的法治同心驛站中,李建輝委員正在解答寧晉縣孟立鋒的合同糾紛問題。這種“線上接單、線下服務”的模式,得益于邢臺市政協打造的“邢動驛站”平臺,它將28個界別的109個驛站串聯,形成問題“收集一分辦一反饋”的治理閉環。
數字化手段不僅突破了服務的時空限制,而且激活了基層民主的“云端生命力”。巾幗聚力驛站將手工課堂搬進直播間,單場觀看量突破6300人次;法治同心驛站開發的法律知識互動游戲,吸引近萬名青少年參與。據統計,全市“邢動驛站”通過線上平臺累計處理問題17,000余件,群眾滿意度達97.6% ,真正實現了“群眾在哪里,民主實踐就延伸到哪里”。
機制創新:求解基層治理“最優解”
支撐這些亮眼數據的,是一套獨具邢臺特色的制度設計。邢臺市政協出臺的“邢動驛站”運營管理辦法,明確微協商服務等“規定動作”,“社區成長營”“銀發智囊團”“理發服務隊”等服務項目,讓委員履職更接“地氣”。
這種機制創新帶來治理效能的裂變。法治同心“邢動驛站”成為民革邢臺市委“營商環境觀察點”;巾幗聚力“邢動驛站”發起的“家校社司共育圈”,使社區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 91% 。如今,走進邢臺的社區街巷,總能與“邢動驛站”不期而遇,或是律師團隊在調解糾紛,或是志愿者們在組織活動,或是企業家委員在商討營商環境優化政策。這些扎根基層的履職平臺,既像法治的燈塔照亮前路,又如溫情的細雨浸潤心田,在解決群眾身邊小事中書寫著“中國式民主”的生動注腳。正如李建輝在民法典宣講會上所言:“當法律條文變成百姓的生活指南,當委員履職積分化作群眾的幸福指數,這就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鮮活的表達。” 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