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組部和中宣部聯合向全國黨員干部推薦、獲“中國出版政府獎”,由軍事專家、國家安全戰略問題專家創作的《苦難輝煌》被評價為“一部以全新的戰略視野全方位描述中共黨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的著作”。該書展現了中國革命史中自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消息傳入中國,至1936年西安事變前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再現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到創建人民軍隊再到全民族抗戰爆發前10多年間艱苦奮斗的歷程。尤其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占了一半多的章節,傾注了作者大量的筆墨和深沉的感情。縱覽全書,作者始終在與讀者心靈互動、面對面交流,引發了我諸多思考。
一、苦難與輝煌。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危難,成長于危難,而歷時兩年的萬里長征,則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歷的苦難與最耀眼的輝煌。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共進行了600余次戰斗,平均每天一場遭遇戰,每一場戰役中都有紅軍戰士獻出生命,平均每前進300米就有一名戰士犧牲。各路紅軍出發時,總人數為20.6萬人,沿途補充的兵力約有4.2萬人,最后到達陜甘的只有5.7萬人。長征之路,是一條用鮮血與生命鋪就的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以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強大信心,以不怕犧牲、無所畏懼的勇氣,克服千難萬險,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不僅戰勝了最深重的苦難,而且取得了最耀眼的輝煌。
二、真理和信仰。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爆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失敗了,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創建的農村根據地卻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中國近代以來,從沒有哪一個政治團體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擁有這么多為胸中主義和心中信仰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夏明翰被捕后,寫下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楊超就義時高聲朗誦“滿天風雪滿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陳毅在絕境中寫下“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正是因為不圖功名利祿,不怕苦、不怕死,只為心中信仰,他們展現了空前頑強的生命力和戰斗力,用精神和意志撐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三、獨立和合作。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是否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和經濟援助以及是否與國民黨進行合作的問題上,內部存在分歧。中國共產黨人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不僅要在政治上、軍事上積累成熟的斗爭經驗,更要在經濟上找到立足之地。而這個立足之地,直到在毛澤東等開辟紅色根據地后才得以實現。獨立自主一定是建立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獨立的客觀基礎上,有求于人、依賴于人的自主是經不住考驗的,不是真正的獨立自主。同樣,獨立自主也是成功合作的前提,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及第二次國共合作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也證明了這一點。
合上《苦難輝煌》的書頁,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革命前輩歷盡苦難,我們今天收獲輝煌。對于歷史,我們不僅僅要銘記,要珍惜,更要去接力,去創造。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已經過去,踏上新征程,我們前進的道路仍然充滿著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要向困難挑戰,去迎接更加輝煌的明天!
(作者為行唐縣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