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和起點
我的身體中容納了幾個極有限的人物,他(她)們構成了我的悲歡、溫情、暴虐和疼痛。他(她)們是我的群星。我無法界定這其中的哪一人居于核心。在不同的時期,他(她)們都擁有過類似的地位。我給他(她)們起了永恒的名字,跟我的生死連通在一起。我沒有其他意思,就是當他(她)們存在時,我能感到強烈的愛恨與孤寂。我似乎不能沒有他(她)們。是他(她)們局限了我的脆弱,我因此無法超脫這塵世。如果沒有這般愛恨的困囿,我不能確定我是否活得下去。這生命中的糾纏不休,就差那么一點,我就塑造了我的刻板的形象。但事情的結論是:我始終畫不出來。因為天穹始終變幻,他(她)們在漸漸長大,衰老,沒有一刻會停留于往事中不動。我總是在擔心我們分離,像擔心宇宙被過往吸收。光芒有時細膩清晰,有時混沌如夢,而我在此生活的數十年中,僅僅注目于藍色、白色和黑色的交織。星空如此簡單,我只帶著這一片洋面上山。
我的這本書便是寫給這片星空。從開始到結束,它沒有多余的修飾。我的生命中沒有繁華,只有最樸素的見證。我知道,我在寫作中隱身的奇跡便來自這里。我并不希望自己太過用力——像整整十年前開始不經意地寫下《主觀書》的第一個字那樣。因為我所使用的每一個漢字并非我獨屬的,秋雨漫漶入冬,也不過只是經過了一兩條激流。生活總是如此淡漠和沉寂。我唯一不能釋懷的或是“我離開那里太遠了”。那里,叢林密匝,可容無數植物蹉跎。一季一枯,一季一個命運,一季一種星辰。我總覺得是它們首先映現在那里,像你所說,也如同我的言語。如果這種單調顏色的構成可以繼續,我知道,我會擁有無窮的書寫動力。這片混沌天地,已經有無數習慣了此起彼落的小獸,它們也自有其“永恒的名字”,“跟我的生死連通在一起”。從此開始,我或沒有秘密,因為一旦文字驚心,它們就像玲瓏和空曠的釀造。我不可能超越我的夢境,直達那些星際迷航的遠古母體。
文學
文學會使人流淚,因為它堅定地表達了生活的秘密。它并未高懸,也不完全匍匐在灰塵之中。文學并非意氣昭然,也不激烈,但文學是真實的。它最貼近灰塵中的血液。“你為什么不會告別而出?因為你在從事文學嗎?”但是造下城池的工匠也未告別而出,他們拖家帶口地在這里住了下來。炊煙會使人垂淚,因為它完整地表達了活著的溫情。人無法做到完全的孤寂,除非你的心里深藏一塊海洋般的巨石。未來廣大,如深漠一般為你撐起金傘。如那縹緲的星空,它們有著鋼鐵般虛空的轉輪。如果文學不能使人流淚,它也一定會牽引你的心,撕開你的假面,將你路過時激起的粉塵悉數埋葬到地里。那里圣像永存,但它們只是一些古老的骨頭。為了退回到起點,你或許需要帶著部伍,再一次感受那浴火重生中的時間裂紋。
人世豈得精確和圓滿
人世豈得精確和圓滿?殘缺和困頓方為命運的常態。許多理想追逐經年,甚至終生而不可得,知音漫客也盡為區區草木。近年常思生死大要,未知存亡之機,但總要掙扎用世(其實也僅僅為小我,實有無窮的局限),總要誠實地記錄和面對,總要一步一步地“走過”,唯觀察和體味都難以圓融,因此常常厭憎自己。文學確為“無用”,但如果這種意念深入四肢百骸,為文學的生命中沒有琴瑟和諧,也沒有惺惺惜重,沒有真正的值得和遇合,則它便該消失了吧。有時覺得似乎不會如此悲觀,因為看得見的光明和正大世界,有時卻覺得定當如此,因為夜色森冷,落葉常常盈滿行路。文學不必是一個角落和局部,它面對的是個體視野所見的浩瀚長空,它盡管追求宏闊,但也常常需要通過僅容一身,逼仄和令人驚懼的懸空棧道。文學不免是心中微顫,但天際十萬里大風,牽動你不可描述的空洞金身。你不該記得無限循環中的溫情委婉,你該始終記得天際十萬里大風。靈魂的精要,都是風中的寂寥和歷練。你不是一個凡人中的英雄,你只是一個怒不可遏的爆笑嬰童。
離開故鄉之后
離開故鄉之后,那些張弛有度的故事逐步呈現,它們集體相約,分解二十四個晝夜,但仿佛都發生在了昨天。
我逐一閱讀前十幾個年頭同一日的記錄,仿佛將生命中的釘子集中抽離。那些故事因此沒有骨頭,它們都是生活中綿軟的部分。
我獲得銀幣之前,準備了一些蓄水的罐子。我記得那一日云蒸霞蔚,氣象萬千。有些事情和人群都與我無關,因此我激情的所在只局限于十年來我僅登臨一次的東山。
沿著地平線漸漸升上去,看路邊新墳、棚戶里的煙火,聽隆隆車流盤桓在腳下掌中,山峰逐日逐日的拔節便與我心中草木同步。
我等在這里,吃齋念佛修行。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狐貍,因為它們最珍視的也是那些草木。萬事飄浮,狐貍的幼崽潛伏在那些光明磊落的石柱背后。
家家戶戶蒸煮的食物已在飄香。沿著高速公路終歲疾馳或日日簇擁仙人登門都是我們心有戚戚的一輩子。
沿著地平線漸漸升上去,看那些石頭已經鑲嵌于山體中億萬年,我們的腳步便似太快了吧?騎虎的人也難沉默,因為他的長嘯無法抵達那最早的石頭般雄壯的顏色。
想到諸事如此,不免心頭燥熱。我在東山腳下住了一些年份。在這座城市,更是長駐二十一年。想到自己與此城同為空中過客,不過所歷長短有別,前后黑白時序相加,心頭不免恍惚(燥熱)。
它們齊聲叫出的都是各種乳名。在很多年里,我逐一記錄,但時日越長越覺粗暴簡單。很多命運沒有分解,因為它們本就匍匐在泥土中像只沉睡的石猴。
莫要打破時間中生死循環的魔咒。如果不去共搶飛人速度,也莫要重返那些已經積雪盈尺的洞窟。那些白色的構圖支撐起了完全意義上的天空。
在時覺困倦的日子里,觀察那天空之下的冰川與用盡一生長至齊膝的植物,我仍然無法理解我不在場的生活。如今我已經邁過了那些崎嶇路口,但是未來仍然長髯崢嶸。
一種與書寫相關的時間標本
我想到了一種無法命名的事物,一個只對我發生作用的標準,一個“同一日”框架下的無限分割而又能持續的工作:鴻運當頭,我的著作的所有邊界都發生在“同一日”。在每一本書中,出現在文章底部的是同樣的寫作日期(不同的寫作年份)。當時間持續得足夠久,勞作的意志變成一種感覺的尺牘標志著自我一生的完成。每一則片段都是敞開的、獨立的、完整的——這樣的寫作,我強調的是發散性,每一次出手都將收放自如,每一日的書寫都既是開啟又是結束。我像小說界的卡佛一樣,當心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隨時被抽走,當心下一日的工作無法接續——因此,每一日的工作總要形成一個閉環。讓日子的彼此之間隨興聯系,又能隨興切斷——讓書寫的跳躍幅度更大一些——讓時間標本的特質更為鮮明。一年三百六十五(六)個晝夜,可以形成與之對應的三百六十五(六)個節奏——三百六十五(六)本書。大半是薄薄的冊頁,時間的連線,貫穿它們的是記憶和思想之軸。如果能完整寫作五十甚至七十年,則它的厚度會適宜,語言的連綿氣質構成逶迤的道路和山峰——每一年的露水都是新穎的、清潔的。隨著逐年用心的增飾,露珠會越來越多,匯成汪洋,那凝固它們的書寫的堅冰一旦成型便不會破碎。我能夠聽到每一年的此日、此時的聲音:那些生活的障礙我都越了過去,因為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我的每一刻都充滿了堅硬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厭棄。我對我的期許別無他義,只是為了使空虛的深洞利用時間性漸漸鑿成。我漸漸熱愛并冷淡了世事,未來莫測難料,但我們漸漸地聊起并“相信未來”。窗口有一抹風暴,它們的顏色繁多,熱烈又洶涌。我似乎總是看見我的三百六十五(六)日蜂擁著越過,鮮血和露珠同樣透明而澄凈。春天最使人誤解,它們總是時間的開始嗎?當理解和包容循環往復,作惡和信許交錯成一尊新佛——我知道,那通往岐山的道路仍是崇山峻嶺間的道路。水源貫通在我們的生命里,記憶卻無一可以接受質詢。因為每一日都在清除,我最終落在紙上的留存,事實上是三百六十五(六)個生命在生生不息地溯源自身的過程。
童子聲
偶或一個噩夢驚醒,我被嚇得心驚膽戰。那時山間風口多蛇,而我們晝伏夜出。蛇行走在空白的沉默中,有些人看到它們的白色影蹤。我試圖越過那些古道同你敘談,但我聽不到你的聲音,看不到你的形容,辨別不出人間雄雌和萬丈灌木之叢林。我曾經試圖深入進去,因此在路口灑下一些血滴。它們窸窸窣窣地凝聚。從那些動止中我仿佛再度得到了一個夢:如此無能的幻覺,如此淺顯的迷戀,如此平白的故事,如此百無聊賴的人生。當然,彈弓射擊了青草,那些聲音極小的蚊蟲一度以為發生了戰爭。我們作為龐大的集群,有時會站在一面水平無波的鏡子中央,看到身底有溝壑和泛濫至極的青春、童子聲。他們大聲喊了出來,為那些生命突破;山岳也記得他們的喊聲,數千年里都記得;偶或我們以為此生已過,空中充滿了葳蕤童聲。我記得鄉下歲月的深處就有一口大甕,在滴水成冰的夜里,風聲驟急,使人的需索漸漸變成了一晌相見之歡。我記得我們愛極了那些青春,但是時光老去,山澗平緩了風云。我們的胸臆漲滿,是那些藍色的天穹才使春日暖陽變得如此讓人燥熱難耐嗎?偉大的靈魂會變成一個不足道的細小的分子。額頭上青筋暴露,我只記得你跟我說過要見證這些草木生長之痕。童子的高聲醞釀了許久,因為他們的語言是自創的,有著山中風瀑一般的冷冽和清涼。他們的衣裝也和我們不同,只有作為人的特征,他們的臉孔同我們略有相似。似乎是漸漸在人的生老病死這樣的迷局中,我們看到了童子們稚嫩與滄桑雜糅的下午。我給他們朗誦了那些剛剛過去的時刻即席寫下的詩。有些人在鏤空的圖案里看到了我們,那些貪玩的人在鏤空的圖案里看到了鏤空的詩。童子聲正是詩句斷裂處可引以為充實的填充,我一筆一畫地寫下了對你的思念。如今窗口洞開,流水之聲就響在窗外。請你抬頭,你看到那虛云劃過頭脊時引發的陣列了嗎?童子們正在寫生,借助天籟降低落成的豐碑,他們成為心懷無限事的大人。童子聲像是一顆果實里含蘊的惆悵,我覺得自己今生從未同他們握手成功。
靈魂傳
我的靈魂是重疊的,在時間之中,我的靈魂大體是無窮的、連綿的復數。如果要為我的靈魂寫一本傳記,我需要做的工作并不太多,我只需要更加逼真地追蹤我的靈魂的曲線就可以了。不妨把日記撿起來,不妨給春夏之交的樹木拴一根紅繩。我的靈魂就是從一根最細小的樹木根部開始拔節,直到今天,它長出了滄桑的枝葉。我未曾選擇過我的靈魂誕生時的樣子,也不會知道它的秘密的運籌是否涉及了我的今生。如果我要為靈魂寫一本傳記——那廣漠一般的、大多數的靈魂,而不是拘泥于我的靈魂個體(我的微不足道的一生中何曾捕捉到那真正的靈魂的神授)——我必然會行走于沉睡的大地之中。我需要知道那人群的律動如何在山谷中產生回聲,也需要知道瀑布的傾瀉會產生多大的重力。我需要站在高高的山水中感受四野,也必然會帶著我痛不可遏的幻覺墜入夢中,我會寫出浩大的靈魂的詩卷嗎?或許并不需要,我只要寫出靈魂的澄凈的顏色便成。有時靈魂是渾濁的,沉淀著隱身人冷冽的笑聲,有時它會跳起來自言自語,但絕大多數時候,靈魂只有一道酒釀,它是最初被締造的時分散布的朝露一般的芬芳。我知道除了人的身體,在萬千世界之中,有萬千種靈魂。我需要寫出它們的傳記嗎?是的,我寫下山水招搖的種子,江河中游弋的青草,我寫下動植物彼此之間的愛戀,情感像沸騰的水源造就生命時那神秘的動止宇宙。我寫下靈魂的起居和漂泊,我寫下一種生物崛起時自天穹中降落的宏大福祉,也寫下靜謐之極的對滅絕之物的祭奠。我寫下緩慢或驟急的事務,也寫下泥濘一般躺臥在曠野中的靈獸。如果我要為我的靈魂寫一本傳記,我需要做的工作便是同它們躺臥在一起。我的記錄剛剛開始的時分,暮色未降,未來無窮,等到我的第一卷書合上,流水帶著風聲見到了我們彼此從未相識的真身。水月和風暴都固有靈魂,因為我知道這樣的事實,所以在我的第一卷書合上的時分,時間再度靜止。它停頓于一處山谷,拾得枯枝的翁嫗獲得了超越時間的命運,因此他們不會憂愁。他們的靈魂只能出現于另一卷書中。我書寫了枯枝和它們的靈魂,我書寫了枯枝上顫動的螞蟻和它們的靈魂。綜合萬端,我書寫了我同它們躺臥一起時所感受到的天地旋轉。大靜之時,心無禍福,身無形相。我書寫了我的第一次靈魂。我知道,有許多灰白的浮塵就在那里守候。它們像我記憶中僅存的胎衣一般包裹著我們。有許多灰白的浮塵也自帶靈魂,我想把它們都寫下來。一本《浮塵傳》?是的,它是與我們最為近似的靈魂之書。我把自己在日復一日的書寫中所獲得的經驗變成了浮塵的胎衣。它是我在書寫時僅存的觀察中最不可或缺的透明的霓裳。
札記
我撿起柴火。在陽光傾灑大地前,我認為這里的萬物都不突出。可是,我要如何用力才可以說出我的熱愛?清晨的動植物都在蘇醒,凍土中也有蟲子的吟誦。我們就這樣活著,死去,并且達到了子孫滿堂的年紀?清白的草地上有風雨滋潤,寂寞的群體都在撿起柴火。先是在家鄉的角落里撿,之后再到極遠處,之后終于到記憶里了……思考和幻聽無窮,因為思考極近,夢中星月,都如菩提心樹,也終于到記憶里了。挖掘的感覺異常深刻,它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替代生活。一切生長都會潤濕你的心扉,一切隕滅都若隱若現。閱讀,踱步,見證一個日子與另一個日子間的重復,也能感受到流逝的時光中那些被麻醉之人的思想灰燼。春日氣象大張,你與那些早起勞作的人旗鼓相當。像這樣不被時間混雜的泥團裹挾非常不錯,因為在此前你便知道這里柴火遍地,你可以隨便找點引火的材料取暖。柴火好大個,它們都是過去日子里凝神聚目的事物變化。但你沒有用心,因此一次比一次忘得迅快,如今簡直就想不起密林來了……樓房與樓房之間的空曠,城市與鄉村接壤,它們都帶著自我影像獨自生長……昨日發出虛偽音韻的火,如今卻只見一片海浪。它們趁著藍色背景未臻深遠之前寂靜奔涌,但并未拍打那些礁石累迭的岸。你不必有惆悵的日子吧?因為只要須臾經過,新的一日便覆蓋了你所有的舊生活。你要手執一念朝前看,心懷一粒塵埃朝前看。只要春花吐蕊,你便能達到三十年前的青春茁壯……那些集聚在你的神念里的街道,壅塞你心頭的火,它們密密麻麻,都已經帶著狂想曲一般的未來的覺察劃過……
睡眠大師
他懂得真正的睡意降臨……隨時隨地。令人觸目驚心地嗜睡。有時多夢,有時無夢。睡起時會讀幾十頁新詩集。這樣一來,夢中便不只是現實中的繁瑣樣子。除此以外,他還能在睡眠和睡眠銜接的縫隙,留一點勞作的痕跡……否則,便睡死過去了,完全消失于人世……因為假設夢中不作記錄,這一段睡眠時光便會成為真空。閱讀有助于他進入短暫的清醒時刻……然而睡眠反復,在晝夜之內不期而至,競相奔馳。這樣的時光極少,但畢竟在生命里出現過……照顧他時時起落的情緒,目的只是為了自保?書寫工整,簡單地錄取心相,使自己能夠知道季節反轉,春秋更替,他到底能夠在大夢里覺知……如果不是這樣的日子,他時時正襟危坐,或奔波忙碌,好像度過的只是勤勉無足道的一生(這豈非許多人的一生?)……耽于睡眠的日子難以構型,因為找不到特別的理由,只是飯食有著,急慮頓至,都會驅動睡意。但睡眠過多,打破了日常規律……一應睡眠之余的節拍都無法舞動,它們密密麻麻的,看顧著一個“小死”之人?睡眠揭過了日光籠罩的時間外形(沉重而無計劃的一頁)……“如果一切安妥,人也就失去了向上的動力。”睡眠會在一個有待于釋放和炸裂的時空中發生?因此,我將其謂之“睡眠之神”。事實上沒有執念,只是想起了過往的歲月,目睹大鵬展翅帶起的氣流,想起了可用日志“輕輕描繪”,因此便不能不將其寫了下來。還有太多逝水流光的潛伏?它們密密麻麻地,都已化為塵埃之下灰褐色的齏粉……
(選自2025年第2期《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