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上,杜冬冬憑借精湛的花絲鑲嵌、絨花工藝,在賽場上驚艷全場,摘下“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從 “琴嶼浪花” 走進杜冬冬的藝術世界
青島大鮑島街區的手造中心里有這樣一家店——“琴嶼浪花”青島市殘疾人文創產品展示館。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展臺上,一件名為《祝福祖國大花籃》的精致配飾格外引人注目。金絲纏繞的牡丹、雪絨花與山茶花層疊綻放,0.3毫米的銅絲在匠人手中化作靈動的枝葉,每一處細節都訴說著創作者的極致匠心。這件在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中斬獲冠軍的作品,正是出自青島本土手藝人杜冬冬——一位用雙手“發聲”的先天性聽力障礙者。
繞過陳列著一件件文創作品的展臺,記者在展館的工作臺前見到了杜冬冬。他正專注地制作新的作品,面帶微笑安靜地享受這“靜謐”時光。

在寂靜世界中種下藝術的種子
1983年,杜冬冬出生于青島嶗山,先天性聽力障礙讓他的世界從一開始就沉浸在寂靜中。“小時候,因為聽不見,沒有朋友,我就蹲在池塘邊觀察蝌蚪、蝴蝶,撿回黃泥捏成小動物。這些泥人就是我的朋友。”正是這樣的經歷,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
在嶗山區特殊教育學校和嶗山區聾校就讀期間,他癡迷于用畫筆記錄海邊的漁船、家鄉的山巒,常常獨自坐在海邊寫生一整天,用顏料和線條構建屬于自己的表達,成了他與世界最初的“對話”。
然而,夢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初中畢業后,父母希望他學習一門實用技術謀生,強烈反對他繼續追求藝術。“他們覺得學畫畫沒用,只會讓家里更困難。”杜冬冬只好妥協去打工。
但他并未放棄藝術夢想,一邊打零工,一邊將微薄的工資全部用于購買繪畫書籍和材料,“我知道那是我熱愛的東西,無論怎樣都會堅持”。

愛與堅持鋪就逐夢之路
2006年,杜冬冬遇到了人生中的 “光”—— 妻子鄭相君。“她跟我一樣喜歡畫畫,她理解我,覺得我應該堅持學下去。”當時,杜冬冬的家人仍反對他學習繪畫,認為不如進廠打工穩定。但鄭相君頂住壓力,帶著他前往黃島,一邊打零工一邊報班學畫。”那段日子,兩人擠在出租屋,“日子雖苦,但心里是甜的。”
學成歸來后,夫妻倆回到嶗山會場村,開始了以墻繪和手工制作為生的日子。杜冬冬背著顏料桶走街串巷,鄭相君則作為他的助手,幫助他一起為村民繪制壁畫。同時鄭相君設計布老虎、亂秀等手工藝品,拿到市集售賣。
盡管收入微薄,但兩人始終堅信,手藝能讓他們闖出一片天。2011年,杜冬冬首次參加青島市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水彩畫作品《嶗山漁村》一舉奪冠,這是他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獎項,也讓家人第一次真正認可了他的夢想。“父親看著我的獲獎證書,沒多說什么,就這樣默許了。”回憶至此,杜冬冬的指尖在桌上輕輕敲擊,仿佛沉浸在那一刻的感動中。
2018年,夫妻倆共同設計的“嶗山布老虎”系列誕生——傳統布老虎造型融入嶗山山海元素,色彩明快、憨態可掬,一經推出便成為爆款。“她總說,傳統手工藝要讓年輕人喜歡,就得有新意。”杜冬冬指著展柜里的布老虎,眼眶微濕,“現在每做一只布老虎,就像在和她‘聊天’,她的創意和鼓勵,都藏在這些針腳里。”
從手藝人到“全國技術能手”
2016年,杜冬冬迎來了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他和幾個聾人朋友組織創建了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聾人分會。
在協會的支持下,他系統地學習了微雕、剪紙、彩砂嵌金畫等傳統工藝,尤其在服裝配飾設計領域展現出驚人天賦。
2023年,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賽前半年,他每天在工作室練習12小時,將原本需要12小時完成的配飾《祝福祖國大花籃》壓縮到6小時,最終憑借精湛的花絲鑲嵌、絨花工藝,在賽場上驚艷全場,摘下“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如今,杜冬冬的工作室位于嶗山會場村,咖啡色的外墻在碧海青山間格外醒目。室內陳列著他的水彩畫作品和愛人的繡品。一進門便被那幅色彩清新的繪畫作品《立夏》所吸引,上面畫著許多農民形象,在各色水彩的暈染描繪下,畫面生動可愛,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手工區,最新創作的“嶗山八虎”系列布老虎憨態可掬,傳統布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成為青島文創市場的熱門單品。“每個布老虎都有不同的寓意,紅色代表吉祥,藍色象征海洋,我想讓傳統文化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傳承下去。”他通過翻譯軟件向記者解釋道。
從“追光者”到“點燈人”
如今,杜冬冬不僅擁有自己的工作室,還擔任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聾人分會會長。他免費為聾人開設手工藝培訓班,教授剪紙、配飾設計等技能,幫助百余名殘疾人實現就業。
從孤獨的鄉村少年到全國技術能手,杜冬冬用三十余年的堅持,在無聲世界中繪出最絢麗的色彩。他的故事,正如嶗山腳下的浪花,看似柔弱,卻蘊藏著擊穿礁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