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國際舞臺上涌現出大量優秀的紀錄片作品。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不僅引進海外優秀作品,同時也堅持“走出去”戰略,不斷將國內優秀的作品傳播到世界各地,以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美食題材的紀錄片,展現了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習俗,從多個角度揭示了食物在我國社會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背后所蘊含的儀式感、倫理觀念等豐富的文化價值,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所以,這一翻譯實例極具典型意義,能全面呈現生態翻譯學理論在國產紀錄片字幕翻譯實踐中的實用價值與指導作用。
一、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理論是由以胡庚申教授為代表的杰出翻譯學家創建的翻譯理論[1]。其研究本質上就是各種理論模式與翻譯實踐的互動研究[2]。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第三屆翻譯家論壇上把“適應”“選擇”等生態學術語引入翻譯領域[3]。2011年,胡教授提出了生態翻譯學的九大研究視角[4]。2021年,胡教授與王教授提出了生態翻譯學研究范式的建構邏輯定位于三個關聯互動的核心理念[5]
筆者以“生態翻譯學”為題目在知網上檢索,最終統計出學術期刊為2293篇,學術論文為1203篇,會議、報紙、圖書共31篇。同時,可以明顯看出近幾年來對于生態翻譯學的研究數量逐步增加。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生態翻譯學仍然在發展階段,不少學者對該理論的部分內容發表見解,促使相關文獻數量一直在增加。第二,隨著生態翻譯學理論的不斷發展,許多應用型文本出現并用該理論來指導具體的實踐,這也就造成了大量相關文獻的出現。
目前,生態翻譯學在國內翻譯界非常受重視。許多高校教師、學者借助生態翻譯學在各領域展開研究。例如:上海大學傅敬民試圖基于社會學相關理論,將生態翻譯學視為主觀建構與客觀存在的自洽系統,從行動、系統及功能做學理探討,為生態翻譯學的創建、發展以及“客觀存在”提供社會學視角的理據[6]。學者劉雪從生態翻譯學“譯者中心”視角對譯者主體性進行探討和研究[7]。
到目前為止,字幕翻譯尚無統一的定義[8]。但比起西方,我國在字幕翻譯這方面的理論文獻研究相對較少。
總體而言,生態翻譯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在翻譯學界獲得了廣泛認可。近年來,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對公示語和電影字幕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然而,針對紀錄片的生態翻譯學研究仍較為稀缺。
二、理論基礎
相較于功能對等以及目的論等常用理論,生態翻譯學理論(Eco-translatology)較為年輕,而且具有本土文化特色。這一理論是由清華大學知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它是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在這種理論基礎上,翻譯生態環境被認為是互聯互動的整體,包含原文、原語和譯語,而譯者作為生態環境之外的核心要素,必須適應原文環境,包括熟悉的語言、文化、社會等,在原文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制約下,選擇合理恰當的譯語,使翻譯生態環境成為一個完整的結構[9]。
三、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翻譯策略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10]。我國紀錄片字幕翻譯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呈現出顯著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特征,這無疑對譯者的適應能力構成了嚴峻考驗。在這種背景下,本文選取熱門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其中真實的源語文本和對應的目標語文本為研究對象,深度剖析生態翻譯學框架下的“三維”轉換策略,以及在紀錄片字幕翻譯實操中的具體應用路徑和方法。
(一)語言維適應性轉換
從語言學視角出發,語言維度的適應性轉換指的是在開展翻譯工作時,譯者對語言表述方式進行的相應調整以適應目標語言的特點。各種語言詞匯、句子結構及修辭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恰當的詞語對源文本進行語言轉換。同時,英文是形合型語言,中文是意合型語言,因此,譯者在將源文本翻譯成目標語文本時應該考慮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選擇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的詞匯以及句法表達。
例1.筍的保鮮從來都是個很大的麻煩,筍只是一個芽,是整個植物機體活動最旺盛的部分。
譯文:The way to retain freshness of bamboo is very hard.Bamboo shoots are only akind of bud, which is the most vigorouspart of thewholeplant organism.
從翻譯方法來看,譯文運用了增譯法,將“芽的保鮮”譯為“The way to retain freshness of bamboo”,增加了“way”這個詞讓讀者能夠理解原文具體含義,而“保鮮”則譯為“retainfreshness”,這種從單一動詞到動詞短語的轉換更符合英語的語法和語義要求。此外,“麻煩”譯為“veryhard”,通過增加“very”來增強語氣,使語義更加明確。同時,從語言轉換的視角來看,原句是典型的中文表達,強調了“保鮮”這一動作對“筍”這一主體的困難性。句子的核心在于“保鮮”這一動作的難度,而“筍”是動作的承受者。在翻譯過程中,譯文采用了英語的表達習慣,將“保鮮的方法”作為主語,而“竹子”(bamboo)則成為修飾“保鮮”的對象,這種轉換體現了英語中常用抽象名詞作為主語的特點。其次,在語法結構上,原文的句子較為緊湊,而翻譯中通過適當的擴展和重組,使句子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例如,原文中“筍只是一個芽”直接陳述了事實,而譯文通過添加“akindof”來強調“芽”的性質,使句子更加完整和自然。最后,原文中最后一部分的翻譯通過使用定語從句清晰地表達了“芽”與“植物機體”的關系,同時也符合英語中常用的從句結構。
例2.中國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
譯文:China has diverse natural conditions across its land.As a result,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different areas enjoyabsolutelydifferentbut rich staple food.
從語言維適應性轉換角度來看,該譯文在詞匯、語法和表達結構上都展現出對源語文本的有效轉換。在詞匯層面,“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被巧妙地譯為“diversenaturalconditions”,用“diverse”精準傳達“多樣”之意,“conditions”涵蓋了地理、環境等綜合條件,完整且準確地對應原文語義。在語法上,源語文本是因果關系的表達,譯文通過“Asaresult”這一銜接短語清晰地構建起前后句的邏輯聯系,符合英語語法中對因果關系的常用表達方式,使句子條理清晰,便于目標語讀者理解。在表達結構上,將“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處理為“Chinese people livingin different areas”,采用現在分詞作后置定語的結構,簡潔明了,符合英語語言習慣,避免了中式英語的表達,使譯文流暢自然,在語言維度實現了較為成功的適應性轉換。
(二)文化維適應性轉換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這是不爭的事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語言層面的轉換,還應重視文化層面的適應性調整。譯者要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根據不同的情況結合實際來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
例3.饅頭最早出現的時候,名字叫炊餅也叫蒸餅。
譯文:When they first emerged,steamed buns were called Chui cakesand steamed cakes.
從文化適應性轉換的視角來看,這個句子的翻譯體現了跨文化交流中對文化內涵和語言習慣的雙重考量。在原文中,“饅頭”是我國傳統面食的名稱,而“炊餅”和“蒸餅”則是其在古代的別稱。這種稱謂的變化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演變和多樣性。然而,西方讀者對這些具體的中文名稱可能缺乏直觀的理解,因此翻譯時采用了“steamedbuns”這一更為通用的表達,以突出其烹飪方式(蒸制)和形態(圓形面食)。在翻譯“炊餅”和“蒸餅”時,譯者選擇了“Chuicakes”和“steamedcakes”。這種處理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音譯(“炊”音譯為“Chui”),又通過“cakes”這一詞匯,讓西方讀者能夠聯想到類似的烘焙食品,從而在文化認知上建立橋梁。同時,這種翻譯也體現了文化適應性轉換中的“歸化”策略,即將源語言文化中的概念通過目標語言文化中更常見的形式呈現出來,使讀者能夠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例4.老黃把家安在窯洞里,這種中國黃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
譯文:Huang's home,a cave house,is the most traditional dwelling format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在這個例子中,譯者運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將“窯洞”譯文了“cave house”。從文化適應性維度來看,這句譯文在文化傳遞上有著積極的表現。“窯洞”是我國黃土高原極具特色的居住形式,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歷史底蘊。譯文將其譯為“cavehouse”,雖沒有完全呈現出“窯洞”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獨特的內涵,但以一種較為直觀的方式讓目標語讀者對這種居住形式有了初步認知,實現了基本信息的傳遞。同時,譯文中保留了“黃土高原”(the loess plateau )這一具有鮮明中國地理標識的詞匯,能幫助國外受眾定位這種居住形式的地理環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為何會產生這樣獨特的居住文化。整句譯文在文化適應性方面做出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文化鴻溝,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能夠接觸和了解中國黃土高原古老的居住文化。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
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語言和文化層面,還應重視交際維度的適配性,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能夠準確得以傳達進而選擇適當的翻譯風格。
例5.奶茶是早餐中永遠的主角。
譯文:Milk tea is always a must for breakfast.
從交際維度分析,譯文在信息傳遞和實現交際目的方面較為成功。原句重點強調奶茶在早餐中的重要地位,即“永遠的主角”。譯文用“amust”(必不可少之物)來傳達奶茶在早餐里不可或缺的角色,精準把握原文的核心信息。從交際效果來說,目標語讀者看到這個句子,能迅速理解說話者想要表達奶茶在早餐中具有重要地位這一關鍵內容,不會產生歧義,有效達成了信息的跨語言傳遞。在交際場景中,無論是日常對話還是書面介紹,這樣簡潔明了的翻譯能使國外受眾快速領會說話者的意圖,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讓他們對當地早餐文化中奶茶的重要性有清晰認知。
總結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推進,翻譯界出現大量優秀的外宣翻譯,但大多數的文本都是在外國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踐的。因此,筆者選擇具有本土化的生態學翻譯理論,希望將更多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紀錄片或者影片傳入世界各地,實現文化的交流互通。
參考文獻:
[1」藍紅軍,馮麗霞.翻譯理論建構的多元融合:生態翻譯學20年(2001—2021)之啟思[J].中國外語,2022,19(1):105-111.
[2]胡庚申.以“生”為本的向“生”譯道:生態翻譯學的哲學“三問”審視[J].中國翻譯,2021,42(6):5-14,190.
[3]路璐.國內生態翻譯學十年(2013—2022)研究綜述[J].今古文創,2023(35):107-109.
[4]舒楊.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高校校園公示語翻譯的研究[J].今古文創,2023(41):100-102.
[5]胡庚申,王園.生態翻譯學研究范式:定位、內涵與特征[J].外語教學,2021,42(6):1-6.
[6]傅敬民.行動·系統·功能:生態翻譯學研究[J].中國翻譯,2023,44(5):26-34,190-191.
[7]劉雪.生態翻譯學視域下譯者主體性探究[J].海外英語,2023(18):43-45.
[8]張子怡,劉學思.生態翻譯視域下紀錄片字幕翻譯研究[J].今古文創,2023(42):108-110.
[9」劉晨萱.生態翻譯視角下《老人與海》譯本對比分析[J].名作欣賞,2023(29):133-135.
[10]盛秋實.生態翻譯學視角下中國紀錄片字幕翻譯研究:以《航拍中國》為例[J].今古文創,2023(18):103-105.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