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面臨學業競爭、人際困惑與職業迷茫等多重壓力,傳統的輔導模式在應對學生復雜心理問題及個性化需求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工智能的出現為教育領域注人了新動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構建學生行為模型輔助精準決策,也可以通過智能監測系統實時捕捉情緒波動,實現早期預警。藝術療愈作為非藥物干預手段,可以借助繪畫、音樂等創造性表達方式幫助學生釋放深層情緒、重建自我認知,兼具情感共鳴與認知重構的雙重效能[1]。
本文通過創新融合人工智能(AI)與藝術療愈的方式,構建“技術賦能 + 人文關懷”的輔導新模式。通過AI提供科學化評估與動態追蹤,采用藝術療愈方式創造安全表達空間,可以互補,形成“精準識別一情感疏導一發展引導”的閉環體系。
1輔導員在學生發展中的角色與職責
1.1輔導員的多重角色
1.1.1學業與職業指導者
輔導員在學生的學業與職業發展中起到關鍵指導者的作用。在學業方面,輔導員要摸清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短板及優勢,對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通過針對性的談心談話激發其學習興趣。輔導員要借助專業測評和行業調研,幫助學生明確目標,組織職業講座、企業參觀等活動,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職業特性與崗位要求。還可以通過組織簡歷撰寫、面試技巧等方面的培訓來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助力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開啟理想職業之路。
1.1.2生活與情感支持者
輔導員是學生生活中溫暖且不可或缺的陪伴者與情感后盾,全方位履行生活與情感支持職責。輔導員要密切留意學生日常,從宿舍瑣事、飲食健康到經濟困難等難題,都要積極協調資源為學生解困,如為家庭困難學生申請助學金、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當學生情感受挫,因學業、人際關系等問題陷入負面情緒時,輔導員要主動溝通,耐心傾聽,給予理解與共情,用專業方法疏導學生的負面情緒[2]。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心理健康講座、團體輔導等活動,營造積極情感氛圍,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讓學生明白成長路上并不孤單。
1.1.3行為與價值觀引導者
輔導員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承擔著塑造學生健全人格與正確價值取向的重任。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對主動參與志愿服務、勤奮學習等積極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發揮榜樣力量;對違反校規、舉止不文明等不當行為,耐心糾正和引導,助其知錯能改。在價值觀引導上,輔導員要借助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活動,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時事熱點與學生進行深入探討,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在面對多元文化與復雜社會現象時,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長為有道德、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
1.2輔導員的職責與使命
1.2.1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輔導員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有力促進者。學業上,組織學習經驗分享會,邀請專業教師舉辦講座,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明確目標、激發動力,為學習困難者定制幫扶計劃。職業規劃上,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長與市場需求,引導學生探索職業方向,提供就業信息與指導,開展模擬面試、簡歷制作培訓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個人成長上,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組織心理健康講座與輔導,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挖掘潛力,并提供展示平臺,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1.2.2校園文化的建設者
輔導員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推動者,在構建積極向上、特色鮮明的校園育人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輔導員要立足學生發展需求,緊扣時代脈搏,深度融合學校文化基因,系統策劃學術科創賽事、藝術實踐展覽、陽光體育競技、公益實踐項目等多元載體,通過創新活動形式與互動機制,助力學生在實踐鍛煉中提升綜合素養。在具體實踐中,輔導員也要注重提煉校園文化精髓,依托主題教育班會、文化傳承講座等平臺,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集體認同與責任意識,讓校園文化成為助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源泉。
1.2.3危機干預與應急處理者
輔導員是學生危機干預與應急處理的關鍵責任人,面對學生突發狀況和危機事件,需迅速響應、妥善處理。學生可能面臨學業、情感、人際關系等危機,甚至出現心理危機、意外傷害等緊急情況,輔導員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通過日常觀察、談心談話等及時發現潛在危機信號,危機發生后,要第一時間到場穩定局面,保障學生人身安全。在處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應依據應急預案協調學校、家長、專業機構等資源提供幫助,如疏導遭遇心理危機的學生,并聯系專業咨詢師提供心理咨詢,安排意外受傷的學生就醫,并持續關注學生身心恢復,做好跟蹤輔導,助其恢復健康,維護校園安全穩定。
2人工智能與藝術療愈在學生發展中的應用
2.1人工智能在學生發展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學生成長全周期,構建智能化支持體系。學習方面,智能輔導系統通過動態分析學習數據,精準定位知識薄弱點,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料與專項練習,形成“評估一診斷一適配”閉環;心理健康層面,通過創新搭建情緒智能感知網絡,多維度采集情緒數據,并運用算法構建心理風險預警模型,實現潛在危機的早期識別與分級預警,從而為分層干預提供科學依據;職業發展方面,智能化平臺融合學生興趣圖譜與行業大數據,生成涵蓋崗位適配度、能力提升路徑的立體化圖譜,推動學生發展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為培養未來創新人才提供重要參考。
2.2藝術療愈在學生發展中的應用
藝術療愈作為學生心靈成長的重要路徑,正以獨特方式賦能學生全面發展。在情緒疏導層面,針對青少年語言化表達困境,繪畫、音樂、舞蹈等非言語藝術形式構建起安全的心靈出口,學生通過色彩敘事、旋律共鳴、肢體語言實現情緒疏導與壓力釋放,藝術創作成為深度內省的催化劑,動態創作過程促使個體在作品意象中覺察內在需求、價值取向與潛能特質,強化自我認同感[3]。集體藝術活動如戲劇工作坊、合唱團等,則通過角色互換、聲部協作等實踐,培育換位思考能力,優化人際互動模式,用美的浸潤、美的熏陶促進靈性、心靈的滋養和培育,不但可以啟迪創造力,還可以潤物細無聲地鑄造出有情趣和品性的健全人格,形成一個人畢生向美與向善的內生力量。
3輔導員整合人工智能與藝術療愈提升工作效能的路徑
3.1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輔導效能
在融合人工智能與藝術療愈的學生輔導模式中,人工智能成為輔導員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支撐。在教育活動準備階段,輔導員可借助數據分析功能全面整合學生的日常行為軌跡、社交媒體動態及學業表現等多維度信息,精準識別存在心理隱患的學生群體及潛在問題,為活動設計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在活動實施階段,將智能聊天機器作為得力助手,采用自然親切的交互方式實時收集學生的心理困惑與需求,并將關鍵信息反饋給輔導員,使輔導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人工智能還能根據活動現場學生的語言表述、情緒反應等實時反饋,輔助輔導員動態評估學生的參與度和情緒狀態,從而靈活調整活動節奏與內容[4]。在活動復盤階段,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持續跟蹤學生的后續表現,量化評估活動成效,為優化后續輔導策略提供數據支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精準化與高效化。

3.2開展藝術療愈實踐活動
3.2.1 組織藝術療愈項目
組織藝術療愈項目是輔導員開展藝術療愈實踐活動的核心環節。開展前,輔導員要明確項目目標,如助力學生緩解壓力、增強情緒管理能力等。圍繞目標精心挑選適宜的藝術形式,如繪畫能讓學生用線條色彩抒發內心,音樂可借音符旋律傳遞情感,戲劇則能通過角色體驗探索自我,并制訂包含時間、地點、流程等要素的詳細計劃。招募參與者時,通過校園官網、公眾號等線上渠道和海報、班會等線下方式宣傳,吸引有需求的學生。同時,邀請專業藝術療愈師或相關領域專家指導,以保障專業性。實施過程中,營造輕松包容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投人、自由表達,以藝術為橋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2.2跨學科合作與資源共享
跨學科協同與資源整合對輔導員開展藝術療愈實踐具有重要作用。輔導員應主動構建心理學、藝術學及醫學方面的協同機制:心理學教師提供專業理論支撐,確保活動設計的科學性;藝術學教師指導創作技法,提升藝術表達的規范性;醫學教師或邀請校醫關注學生身心互動機制,保障干預方案的安全性。三方通過聯合教研,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研制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的療愈方案。在資源整合方面,可以建立校級資源共享平臺,統籌教學素材、藝術創作工具、心理評估量表等資源,并拓展校外合作網絡,引入藝術機構展覽資源、心理健康專家講座等優質外部資源,構建“校內基礎保障 + 校外專業賦能”的雙循環資源體系,全面提升藝術療愈活動的實踐成效與育人價值。
3.3融合技術與藝術的創新實踐
3.3.1 智能化預警與干預
智能化預警與干預是輔導員融合人工智能與藝術療愈的創新探索方向。依托人工智能強大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功能,輔導員能夠整合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等多場景的數據,涵蓋課堂表現、社交互動、線上行為等方面,構建起學生心理與行為模型。借助算法,系統可對異常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與預警,一旦發現學生出現情緒低落、行為突變等可能預示心理危機的信號,則立即向輔導員發出警報。輔導員收到預警后,會迅速啟動藝術療愈干預機制。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藝術療愈方案,如安排繪畫治療課,讓學生借色彩抒發內心壓抑;或組織音樂放松活動,以舒緩旋律緩解學生焦慮。智能化預警與藝術療愈干預相結合,能做到對學生心理問題早發現、早干預,助力學生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3.3.2藝術療愈與思政教育結合
藝術療愈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為輔導員開展價值引領提供了新路徑。藝術療愈以感性體驗觸達心靈,思政教育以理性啟迪塑造價值觀,二者結合可形成育人合力[5]。輔導員可以通過設計主題藝術活動,如在繪畫創作中植入“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等思政元素,引導學生用色彩詮釋愛國情感;或者借助紅色題材戲劇表演,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悟革命精神與時代責任;在音樂療愈中融入經典紅歌,以旋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與奮斗意志。同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捕捉學生在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達與價值傾向,構建“體驗一表達一內化”的閉環機制,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的單向灌輸,使學生在沉浸式藝術體驗中實現情感共鳴與價值觀的升華。
4結語
人工智能與藝術療愈在學生發展中的應用成效顯著。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精準預警心理問題,助力學生學業進步與心理健康;藝術療愈可以通過情感表達、自我探索,完善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輔導員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是技術應用推動者與藝術療愈活動組織者,能整合資源,為學生構建全方位成長支持體系。
未來研究可聚焦兩個方面:一是優化人工智能算法,提高對學生心理狀態和需求預測的精準度;二是拓展藝術療愈形式,結合新興藝術媒介增強活動吸引力。此外,為推廣該創新模式,要加強輔導員培訓,提升其技術應用與藝術療愈能力;搭建跨校交流平臺,分享成功經驗;爭取政策與資源支持,創造良好的推廣條件,讓更多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于博文.藝術療愈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J」:大眾文藝,2025(7):175-177.
[2」呂萍,張相學.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高校輔導員工作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5,45(4):62-69.
[3」蔡宏輝.藝術心理療愈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思考[J].藝術教育,2022(11):277-280.
[4]祁葉達,徐小強.人工智能賦能高校輔導員工作高質量發展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88-90
[5]張麗,張英華.輔導員視角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學生日常管理的具體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5,38(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