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9日,新加坡遭遇持續48小時的強降雨,導致全島17個區域發生水患。這是該國近三個月內第三次遭受季風潮襲擊,極端天氣發生頻次打破歷史記錄。據新加坡氣象署統計,過去十年該國極端降水事件頻次增加62%,去年11月單日降雨量達108.4毫米,創46年來新高,今年1月的季風潮給全島帶來四天累計突破320毫米的降水量。
新加坡作為熱帶小島國,其92%的國土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和海洋極端天氣增多等挑戰,顯得十分脆弱。新加坡氣象署數據顯示,過去40年該國年均氣溫每十年升高0.24℃,2014年至2024年連年刷新高溫紀錄。新加坡環境部長傅海燕發出警告,在現有防護標準之下,如不加改變,新加坡被系統性淹沒的風險將在2100年左右成為現實。新加坡氣候變化研究中心預計,2100年平均海平面或上升1米,更極端的情況可能達4至5米,屆時三分之一新加坡或被淹沒,而模擬顯示當海平面上升超過0.8米時,現有排水系統失效風險驟增78%。
嚴峻的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挑戰對新加坡這樣的小島國來說堪稱生存危機,該國正通過韌性城市建設防災體系防患于未然,其努力為全球沿海城市提供了重要樣本。
新加坡的主要策略是,引入城市韌性政策框架,提高對氣變影響的適應能力。城市韌性建設作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關鍵理念,其核心要義是確保城市在各種自然災害沖擊之下,可以維持基本功能與結構穩定,災后迅速恢復,從而構建起適應氣變的長期能力。新加坡韌性城市建設的核心是構建水文循環再造、海岸帶防護體系、水資源多元供給網絡的“三位一體”防御體系,有關技術模塊通過實時監測數據中樞進行聯動,形成系統性風險的防控網絡。
水文循環再造系統將全國的排水設施與集水區有機結合起來。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數據顯示,目前該國擁有17個水庫和總長8000公里的排水網絡,組成高效蓄排水體系,雨水收集區覆蓋三分之二國土,取得顯著成效。新加坡的洪水易發區已從20世紀70年代的3200公頃減至如今的28公頃,收集處理后的雨水能滿足全國20%的供水需求。
海岸帶動態防護體系是抵御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災害的關鍵防線。新加坡建筑和建設管理局通過海岸適應研究項目精準識別出23個脆弱節點,采用“硬體防護+生態緩沖”策略,在東海岸等重點區域部署智能海堤,在全國70%的海岸線形成物理屏障,部分海岸保留紅樹林作為天然消浪帶,兼顧海岸防護與生態保護。
水資源多元供給網絡是氣候防御體系重要部分。濱海堤壩工程將海水攔截和淡水蓄積結合,有效防止海水倒灌并蓄積淡水。受制于國土面積過于狹小,新加坡淡水自給率雖已提升至70%,但土地資源承載力與年均6.4億立方米用水需求的矛盾持續加劇。為此,新加坡政府推行“四大水喉”戰略(集水區供水、新生水、海水淡化、進口水),通過立體式開發實現土地復合利用。預計到2060年,新加坡海水淡化水供應占比將達30%。不過,新加坡單位面積產水成本較2003年已上升47%,深化空間日益有限。
新加坡海水淡化技術領先,鳴春海水淡化廠采用的第三代反滲透技術將制水能耗降至3.5kWh/m3,成本降低70%。最新第五代淡馬錫海水淡化廠的建設成本較2013年上升62%,主要源于膜材料進口依賴(87%來自日美企業)和能源價格波動。水務部門研發投入強度(2.1%)雖高于經合組織國家均值,但在納米材料、生物脫鹽等前沿領域仍存在技術儲備缺口。
新加坡政府認識到韌性城市建設只是應對氣變措施的一小部分,單靠此遠不足以化解系統性風險。在全球氣候治理面臨大國領導意愿缺失、發達國家資金承諾不足、多邊協作機制效能下降的背景下,新加坡正逆勢而上,以《巴黎協定》全球盤點機制為抓手,通過完善碳市場跨境鏈接、深化氣候技術轉移等國際合作路徑,構建多層次風險共擔機制,以小國之力務實推動應對氣變國際合作。
一是堅定履行《巴黎協定》承諾,更新國家自主貢獻與長期低排放發展戰略,深度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以及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等主導的減排行動,在全球氣候治理舞臺扮演積極角色。新加坡還秉持規則導向,全方位參與東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等國際和區域平臺事務,為推動氣候行動與可持續發展議程出工出力。在區域合作層面,積極踐行《巴黎協定》與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助力全球減排與環境改善;圍繞《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通過高級別政策論壇、商業合作、研發交流等形式,與各國攜手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確保貿易協定兼顧經濟增長與環境友好,強化氣候行動與綠色經濟合作。
二是與跨國企業、學界及民間組織緊密協作,通過國際合作計劃構建技術轉移網絡。比如,依托新加坡合作計劃(SCP)等,累計為發展中國家培訓15萬名專業人員,強化碳市場運營、可持續基建等方面的能力建設。通過國際水周和清潔環境峰會搭建產學研協作平臺,促成眾多環境技術解決方案落地。高校科研聚焦實用技術突破,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的城市內澇預警系統、南洋理工大學研發的臺風路徑預測算法,相關技術已被整合進城市排水系統數字化管控平臺。
在多邊主義遭遇挑戰的當下,新加坡通過“技術+外交”雙軌策略,試圖在氣候治理中扮演橋梁角色,有關行動體現了應對生存威脅的緊迫性。中國與新加坡是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伙伴關系,雙方在應對氣變領域擁有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間。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開發、低碳技術應用、智慧城市建設和綠色金融創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新加坡則在金融、科技、城市規劃等方面擁有獨特優勢,雙方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強交流,協同創新,合作提升區域氣候治理效能,推進全球氣候治理與可持續發展進程,共筑地球生命共同體。
(萬維楨為外交學院國家安全學院研究助理,韓志立為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研究員、亞太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