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我作為駐站醫生長城站駐守的日子已經過去5年多了。在那里的540天,許多事歷歷在目,要說最令我難忘的,種菜是其中之一。
540天種出半噸菜
去南極前雖已知艱險,但身在其中才感受到那里的自然條件比想象中更嚴酷。
即使是夏天,南極的天也是孩子的臉,上一秒陽光燦爛,下一秒就怒風呼嘯、大雪漫天,誰也不敢出門。冬季,12級以上的大風更是家常便飯,仿佛要把地上所有的東西搬上天,那聲音撕心裂肺。好在我們的膽子漸漸被嚇大了。大風兩三天一次,最長一次刮了三天三夜。狂風裹著雪、挾著雹,天和地灰灰黑黑、混混沌沌地連在一起,大家連食堂都去不了(包括廚師),貓在宿舍連著吃了3天的泡面、火腿腸。
我此行的職責是作為隊醫維護隊員的身體健康。種菜雖是\"業余\"工作,但對醫療保障也很重要。踏上南極前,我對農活兒完全是外行。在一點一點的摸索中,我和菜一起成長。
后來算了一下,在南極540天,作為隊醫兼菜農,我親手收獲的蔬菜有葉菜323.2千克、果菜117千克,合計440.2千克,接近半噸,產量為長城站溫室建立后最高,算是個挺難超越的紀錄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南極種菜必須有獨門秘技一一蔬菜大棚,這是來自同濟大學的科研成果。2007年,這項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之后不久,“獲獎大棚\"便來到了南極長城站。
先來說說大棚的科技含量:極地光照非常有限,所以它采用人工照明系統來滿足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棚內同時采用“營養土 + 營養液”自動供給的方式滿足植物生長的營養需要;此外,大棚還以人工補暖的方式,在冬季為植物生長提供需要的溫度。
黃瓜牽藤了,西紅柿開花了
南極自然環境惡劣,我們的大棚在運行了近10年后,于2018年在一次極地風暴中“光榮負傷”。所幸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帶去了充足的材料,我和伙伴們得以在那年春天開展維修工作一LED燈、加濕器、托盤、電線安裝調試,防水處理…每一處都不能馬虎。
我們根據新補的LED燈模組情況,在葉菜區設計排布了兩排共20盞LED燈,剩下的幾盞加裝在果菜區。通過高效照明,促進果菜生長。經過一周的努力,大棚重煥青春。最后,我們把大棚的樓梯、墻壁也翻新了,還特意用油漆把大棚入口的扶梯刷成紅色和黃色。那是國旗的顏色,人一看就有精

神!相信菜也是!
一切就緒,就等種菜。我在營養缽里分別撒了些辣椒、黃瓜種子,期待它們長出來。無土栽培、電腦控制、LED植物生長燈…這些技術個個都是杠杠的,它們仿佛耳聰目明,智商極高。比如,這些設備可以協同工作:燈光模組根據蔬菜生長情況自動調節照明時長;自動灌溉系統每隔一個小時向水槽內注入營養液;當房間濕度低于 70% 時,加濕系統會向房間內噴水霧。
外表透明且骨感的玻璃大棚在長城站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天氣晴好時,棚里的溫度一會兒就能升到 40°C 以上,與外面 0°C 以下的氣溫形成強烈反差。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各種花色的蔬菜瓜果爭先恐后地發芽長大:綠油油的菜葉大片大片地塞滿了菜架;黃瓜也牽藤了,或深綠,或淺綠,或綠中帶黃,遠遠近近迎著光的地方一律披著紫色的光暈,如綢緞般絲滑,那是紫燈照射的效果。
遺憾的是,西紅柿產量不高。它的生長離不開授粉,然而南極沒有昆蟲,人工授粉質量遠不如昆蟲授粉的。
不會種菜的菜農不是好隊醫
經過一個夏天的鍛煉,我成了種菜達人,對接下來的越冬信心滿滿 一定要讓越冬的14名隊員有蔬菜瓜果吃,這是關乎身體補充維生素的大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新冠肺炎疫情一來,原本需要駐站一年左右的我們,超長“待機”了540多天。還好,我們有大棚!那些日子,我經常往食堂搬菜,大家吃得香甜。但說實話,站里人多,我不敢奢侈到端上一盤熱騰騰的炒青菜,只能和廚師商量,每頓“豪爽地”端上一大盆湯,湯里漂上黃瓜幾片、翠綠一撥。盡管如此,大家還是很開心。
然而我的壓力來了:必須努力提高蔬菜產量!我天天尋思,夜夜上網找“寶典”,請教農業專家,查閱農學資料,鉆研品種知識、管理技術,目標只有一個:小溫室得有高產量。
經過不斷地學習和嘗試,我采取交叉種植、平行管理、間作套種等措施,克服南極強紫外線、低溫、大風、夏季晝夜溫差大等惡劣因素。漸漸地,我的菜棚居然平均每天能收獲1千克蔬菜。隊員們經常跟我開玩笑說:“不會種菜的隊醫不是好隊醫。”
其實作為隊醫,在種菜這個領域,我在踏上南極前完全是外行,摸索過程中的甜酸苦辣就不多說了。每天這小小的1千克蔬菜,保證了14名隊員的基本營養需要,我有滿滿的自豪感!在外援暫時隔絕的南極,最終我們挺過來啦!
2020年年底,疫情終于還是在南極暴發了。神奇的是,在周圍各國的考察站均淪陷的情況下,我們站竟然風平浪靜,一切正常,其中或許也有那些青菜、黃瓜、西葫蘆、西紅柿的小小力量在護佑吧,
不過,到了二次度夏后期,我們的菜種子快用完了,站內食物更加匱乏了。我在種菜上也更下功夫一通過電腦程序調配營養液、光照和溫度,適當通風,調節濕度、溫度和人工光源,必須讓我的菜使勁幾長。
熬過了冬天,僅剩的上海青種子也種完了。“彈盡糧絕”之時,“雪龍2”號來了,日思夜想的中國船來了!我和隊員們一起登船回家。那一刻我流淚了:游子天涯五百天,歸家方覺淚也甜。
(摘自2025年1月20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