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論對AI 的了解程度如何,你都要收下這份循序漸進的AI 應對指南。無論你在哪個階段,都務必牢記:使用AI 的最高境界,是讓它幫你思考,而不是替你思考。
⊙大方承認自己是個AI 小白,保持內核穩定,不必懊惱自責。
⊙試著關注與AI 有關的新聞。搞清楚目前有哪些AI 工具特別火爆,以及各自的基本特色。
⊙偷偷搜索“AI 是什么?請通俗解釋”,對AI 有個基本的認知。
⊙從朋友圈里汲取靈感。圍觀別人在朋友圈里發的AI 創作,問對方的創作思路以及和AI 溝通的關鍵詞。
⊙召喚從來不用的手機語音助手。要求它設置搶高鐵票的提醒鬧鐘,或者查詢目的地未來一周的天氣。
⊙買一臺智能音箱,將它和所有能控制的家用電器連接上。
⊙拒絕“AI 取代人類”的陰謀論。AI 是由人類通過程序開發的系統,它不會完全取代你的工作,也不會讓你的生活變得空乏無味,更不會使人喪失人之本能。
⊙嘗試多用各種AI 工具。不會一說AI就只知道DeepSeek,智能音箱只能算早期產物,除了知識類AI,文化藝術也有許多好幫手。
⊙試著和AI 聊天。問它一些你覺得很高深的問題,把它當作線上版《十萬個為什么》,做有意義的問答。
⊙用平常心接納AI 的“技術性宕機”和不合理的回答。它還在進化。
⊙用AI 淺淺摸魚。加入幾個與AI 有關的社交小組,潛伏觀察,模仿并借鑒別人怎樣用AI 來高效摸魚并減輕內耗。
⊙用AI 工具繪畫、剪視頻、創作音樂,并將成果發到朋友圈里讓大家點評,勇于嘗試和接受意見?;蛟S你會發現,博主發在社交平臺上的高贊AI 創作內容,你花點時間也能搗鼓出來。
⊙將AI 變成提高效率的工具。將一些你不想完成的工作內容(比如,做周報、做報表、做PPT)扔給AI 生成,讓它幫你撬動10 倍效率的杠桿。
⊙同時用幾個AI 工具。對同樣一個問題,DeepSeek、Kimi、豆包和文心一言的思路完全不一。綜合一下它們的意見,或許能激發新的靈感。
⊙不過度期待AI 生成的解決方案。你在工作日報里給領導拍的馬屁、畫的大餅,是AI 通過深度思考過程輸出的,這會兒你還會指望讓AI 幫你在一天之內速成文獻綜述,或者寫出獨一無二的情書嗎?
⊙在大腦里安一個“反AI 偵察器”,辯證看待各種信息,保持對信息真實性的必要警惕。
⊙定時過一天“無AI 日”。關閉所有工具,擁抱現實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聊天,總比和機器聊天更帶勁。
(摘自《新周刊》2025 年第6 期,八方留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