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近日,農業農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水利部、中國科學院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推進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實施意見》明確提到,到2035年,建成運轉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使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涌現一批全球領先的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和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及戰略人才力量,顯著增強農業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使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意見》強調將科技創新放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突出重要位置,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依靠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強調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創新資源,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強調優化科技組織模式和創新范式,改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提升農業科技的系統化組織水平和體系化攻關能力,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必須堅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實解決好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依靠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同時,要堅持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定位,推動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尊重農業科技創新的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統籌謀劃推進;以人才引領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上述負責人說。
《實施意見》重點聚焦8個方面。一是強化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創新核心使命,二是加快培育壯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三是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四是建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五是提升農業科技條件支撐能力,六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七是推動農業科技高水平開放合作,八是改善農業科技創新生態。
農業農村部科技創新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鄧秀新表示,《實施意見》提出的具體措施,圍繞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聚焦各類科技創新主體,進一步明確了中央級、地方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培育壯大領軍企業的若干措施。著眼于科技創新全方位各環節,從科技立項到示范推廣,從基礎到應用,從國內到國際,從科技要素到全要素組合,從人才、資金到創新生態等方面作了系統闡述。其出臺和實施,必將為我國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鄧秀新認為,《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農業周期長、利潤薄,我國農業企業“小、散、弱”的問題突出,絕大多數農業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的現實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領軍企業為數不多。“堅持產業需求導向”“保障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等意見的提出是實事求是地發揮好企業的創新作用,以解決產業問題為目標,從資金、人才、機制等多方面入手,扶持培育壯大一批科技領軍企業。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表示,加快培育壯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有助于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通過企業的技術創新,還可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我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此外,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科技創新主體,應積極投入科技創新活動,通過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實施意見》要求保障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張新原說。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科技領軍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要牢固樹立抓科技必須大抓科技領軍企業的理念,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壯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補齊農業科技創新的短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壯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要建立梯度培育機制,支持企業承擔農業重大科技項目,集聚高能級平臺、人才、金融等創新要素,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張新原建議,著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要支持企業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企業研發能力;支持企業承擔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提高企業國際化水平。此外,還要積極引導和推動更多的企業和機構參與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創新體系。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目前,我國人才“引進難、留住更難”的問題還較為突出,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與農業農村基層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且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難以落地。
創設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農業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等梯次培養力度;加強科研院校負責同志、科技管理人員能力素質培訓;鼓勵科研院校在職稱評審、晉職晉級等方面,對從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科技管理、科研輔助的人員進行分類評價……圍繞人才這一農業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實施意見》提出建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相關舉措,釋放出重視農業科技人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完善人才考核指標的鮮明導向。

鄧秀新表示,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最關鍵、最活躍的要素,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堅持初心,堅守情懷,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甘坐“冷板凳”,勇攀科研高峰;要加強學習,吃透政策精神,既能夠“頂天”,關注農業科技前沿性、基礎性問題,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著力解決重大科技問題,又能夠“立地”,發揮好產業技術體系作用,多到生產一線發現問題、破解難題,“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機構要從大局出發,聚焦主責主業,找準自身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加強分工協作、資源共享;要更加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科研生態,優化人才評價、績效評價體系,支持青年人在重大項目組織實施中挑大梁、當主角。高校特別是涉農高校要加強學生的耕讀教育,持續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的情懷和解決農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外,《實施意見》還強調,要強化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創新核心使命。針對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實施意見》作出明確職責分工:中央級科研院所要聚焦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主攻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農業重大科技問題。地方科研院所要著力支撐區域發展,主攻區域性、特色性產業科技問題。高校要強化為農服務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大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新農科建設,夯實農業院校涉農專業主體地位,強化涉農專業內涵建設,加強生物育種、耕地保護、設施裝備、鄉村規劃建設等急需學科專業布局,圍繞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布局新興涉農學科專業。支持高校與院所、企業共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基地或授權點。支持高校有組織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提高成果轉化水平。
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仇童偉表示,這些部署為不同科研院所和高校劃好重點,有助于各司其職,各展其長,避免重復勞動,推動科研院所之間形成合理分工、良性競爭的創新局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效率。
從發揮科研院所、企業、人才等各方面力量,到提升農業科技條件支撐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農業科技高水平開放合作,《實施意見》旨在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農業科技創新“添柴加火”。
如何推動《實施意見》目標任務落地見效更為關鍵。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意見》重在落實,要在中央科技委領導下,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推進落實機制,細化任務分工,強化工作調度,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在部委層面,加強農業農村部與各相關部門的部際協調,集聚各方資源力量,緊扣產業需求,解決好農業科技創新重大問題,建強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要圍繞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健全區域農業科技協作機制,加強聯合攻關和成果共享。
在省級層面,推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實際建立農業科技管理協調機制,加強省級農業農村、科技、教育、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財政、水利等部門間的協調聯動,優化各級涉農科研機構功能定位,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建立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和省域農業科技創新效能監測評估制度,提升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此外,還要推動各級財政加強農業科技保障,發揮農業產業化基金、農業科技創新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要優化科研創新生態,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機制,樹立產業貢獻評價導向,加強人才激勵,加快品種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形成激勵原始創新的良好外部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