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是證監會最重要的工作和核心任務,是資本市場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體現。
“證監會將與有關各方、社會各界進一步凝聚共識,協同推進投資者保護工作,不斷健全投資者保護長效機制,切實增強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任和信心。”5月15日,在證監會舉辦的2025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證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陳華平說。
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對于優化投融資結構和資源配置,促進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服務金融強國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為強化司法與行政協同,服務保障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最高人民法院與證監會5月15日聯合發布了《關于嚴格公正執法司法 服務保障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作為司法保障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指導意見》提出,更好發揮司法審判與證券期貨監管的協同作用,完善資本市場司法裁判規則體系,健全司法保護機制,提高審判監管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審判監管質效,為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務和保障。
從主要內容來看,《指導意見》全面總結人民法院審判執行工作以及資本市場監管執法工作實際,從總體要求、投資者保護、市場參與人規范、司法行政協同及組織實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嚴格公正執法司法、保障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23條意見。
一是聚焦投資者保護,站穩人民立場。依法打擊欺詐發行和財務信息披露造假,完善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責任制度。常態化開展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便利投資者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降低投資者維權成本。《指導意見》提出,要嚴格落實證券期貨基金經營機構及銷售機構的適當性管理責任,要進一步加大對欺詐發行和持續信息披露造假的日常監管與稽查處罰力度,有效落實民法典、刑法、證券法等規定的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制度,確保涉案財產優先用于民事賠償,依法優先保障投資者權益等。
二是規范市場參與人行為,塑造良好市場生態。推動證券期貨基金經營機構回歸本源、穩健經營。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司法規則,支持行業自律組織依法履職,保障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凈化資本市場生態,防范化解資本市場風險。《指導意見》提出,要依法打擊編傳虛假信息、“維權黑產”、發行上市環節不正當競爭等干擾市場正常運行、擾亂資本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形成風清氣正的市場生態。
三是強化司法行政協同,凝聚發展合力。推進完善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動“抓前端、治未病”走深走實。強化會商和信息共享工作機制,做好司法程序與行政監管程序的銜接,全面提升司法審判執行與行政監管處罰工作質效。
四是完善組織保障,切實提升審判能力與監管能力。加強金融審判隊伍建設,堅持政治引領,始終馳而不息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優化金融案件管轄機制和審理機制,強化金融審判機制和雙向交流培訓機制,持續提高監管執法的規范化和法治化程度。
當天,證監會還發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監管規則》。該規則從嚴監管募集資金用途改變,旨在進一步規范募集資金使用,強化募集資金安全,提升募集資金使用效率,用好募集資金,更好地回饋投資者。
為持續推動證券行業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提質增效,暢通非訴訟糾紛解決渠道和權利救濟途徑,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5月15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投資者服務與保護專業委員會,結合投資者保護實際需求修訂證券糾紛調解規則,修訂發布《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糾紛調解規則》。旨在不斷完善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進一步暢通糾紛調解渠道,推動各方積極、充分地參與糾紛調解工作,提升人民群眾在糾紛調解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法治是資本市場的根基,發揮著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是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的重要支撐。”陳華平指出,為進一步提高證券期貨立法的科學性與民主性,證監會建立了重大政策法規制定修改的中小投資者保護審查機制,明確在規則制定修改中充分聽取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意見,提升制度規則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并擬建立資本市場基層立法聯系點,常態化開展聽取投資者意見建議等工作。
近期,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5400多家披露2024年年報的上市公司中,近七成宣布分紅,合計分紅金額2.39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投資者權益的有效保護,必須建立在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上。”陳華平說,“我們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上市公司積極主動運用現金分紅、回購注銷等方式回饋投資者,切實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
“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夯實投資者權益保護的基礎。”陳華平表示,證監會始終踐行金融為民理念,全面啟動實施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抓緊出臺深化科創板和創業板改革的一攬子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加力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會同各方打好穩市政策“組合拳”,切實推動提升中長期資金入市規模和比例,在穩的基礎上不斷釋放新的發展活力,增強投資者信心。
近日,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市場反響很好。對此,陳華平表示,下一步要抓好落實,強化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綁定,著力解決基金“旱澇保收”等問題,豐富與中小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相適配的產品,高質量服務居民財富管理的需要。同時,要壓實證券公司和銷售機構等主體的責任,督促提升治理水平和合規風控能力,持續優化投資者服務,嚴格落實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使投資者更加充分了解產品風險、審慎作出投資決策,倡導理性投資、長期投資。
除了筑牢投資者保護制度根基,從嚴打擊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完善投資者賠付機制等也是保障投資者權益的有力舉措。
根據證監會最新披露的2024年執法綜述,2024年,證監會依法從嚴查辦證券期貨違法案件739件,作出處罰決定592件、同比增長10%,處罰責任主體1327人(家)次、同比增長24%,市場禁入118人、同比增長15%;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線索178件,同比增長51%。
其中,在發行上市、信息披露、并購重組、退市等重點領域加大執法力度,集中力量精準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投資者最關切、最痛恨、最不能容忍的違法違規行為。通過緊盯“關鍵少數”失責、嚴防“看門人”失守、嚴查“從業人員”失職,引導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董監高等“關鍵少數”依法依規行事、中介機構審慎勤勉履職、從業人員廉潔自律執業。
此外,對新型、苗頭性違法違規行為堅持露頭就打,相繼查辦3起利用個股場外期權等衍生品實施內幕交易的典型案件。嚴厲打擊股市“黑嘴”,對劉某、婁某等股市“黑嘴”操縱股價行為罰沒3.34億元,并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等。
在從嚴打擊證券期貨違法活動方面,陳華平還強調,要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以案釋法,實現“辦理一案、震懾一方、治理一域”。
5月15日,證監會公布了年度十大投資者保護典型案例,涉及特別代表人訴訟、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調解、私募基金產品代銷糾紛、欺詐發行及信披違規、違規資金占用、操縱市場等。還披露了6例投資者保護便民服務和機制創新示范案例,包括全國首創警證聯合反詐勸阻機制、探索完善證券群體性糾紛立體化集約解紛機制等。
陳華平提到,證監會始終堅持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不斷提升監管執法的規范化水平和打擊懲戒違法行為的精準性。加快構建財務造假綜合懲防體系,從嚴打擊虛構業務、濫用會計政策等惡性造假行為。堅持追“首惡”,加大對造假公司大股東、實控人等直接責任人員的查處力度。從嚴從快懲治違規減持,特別是繞道減持、變相減持等擾亂資本市場秩序的行為。集中力量打擊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嚴重侵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違法行為,重拳整治非法薦股、非法代理維權等違法活動,維護健康的市場生態。同時,要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以案釋法,實現“辦理一案、震懾一方、治理一域”。

“去年,在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支持下,金通靈、美尚生態兩單特別代表人訴訟啟動,并已取得新的進展。”陳華平說,證監會將繼續深化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協作,推動構建特別代表人訴訟常態化工作機制,推動證券代表人訴訟依法、穩慎、高效開展,進一步發揮特別代表人訴訟集約化解群體性糾紛的制度作用;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調解在糾紛化解中的基礎性作用;在法律框架下積極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經營主體在證券虛假陳述案件中先行賠付適格投資者;進一步發揮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制度及時有效救濟投資者的功效;并充分發揮證券期貨律師作用,為中小投資者提供公益性法律援助,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市場和諧穩定。
陳華平強調,投資者保護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下一步,中國證監會將進一步凝聚各方合力,堅持不懈做好投資者保護各項工作,持續抓好投資者保護制度機制建設和典型案例突破,切實提升投資者保護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