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應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表明,傳統教學模式在農村初中數學教育中存在難以有效激發內驅力與培養核心素養的局限.受區域經濟制約,農村生源存在資源獲取受限、數學基礎薄弱等問題.情境式任務教學法通過創設具象情境與結構化任務設計,契合農村學生認知規律.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的任務鏈促進知識建構與能力遷移,對提升數學教育質量具有實踐價值.實踐證實此方法能增強學生的建模能力與應用意識,為突破農村數學教學困境提供有效路徑.
1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1. 1 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農村初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普遍缺乏積極性.一方面,由于農村家庭經濟條件和家長教育觀念的限制,部分學生得不到足夠的學習支持和引導,學習動力不足.另一方面,數學學科本身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農村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他們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影響學習積極性.
1.2 教學資源相對匱乏
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在硬件設施方面,多媒體設備、數學教具等配備不足,無法滿足多樣化教學的需求.在軟件資源方面,優質的教學資料、網絡課程等獲取渠道有限,教師難以獲取最新、最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1.3 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在農村初中數學課堂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體驗.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參與度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2情境式任務教學法的優勢
2.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式任務教學法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生活場景相結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創設“農村集市購物”的情境,讓學生根據商品價格和購買數量列出方程組.這種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2.2 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等多種數學思維方法,同時還需要與小組成員進行合作交流,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測量校園旗桿高度”的任務中,學生需要設計測量方案,運用合適的數學知識進行計算,并且在小組合作中互相協作,共同完成任務,從而全面提升綜合能力.
2.3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情境式任務教學法將知識融人具體的任務情境中,使學生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人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和應用方法.通過實際操作和實踐體驗,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問題中,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和應用能力.
3情境式任務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3.1 情境創設
(1)緊密聯系農村生活:深入挖掘農村生活中的數學素材,以農村學生熟悉的農業生產、家庭生活、鄉村建設等為背景創設情境.
例如在講解“相似三角形”時,創設“農村房屋建造中測量屋頂高度”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設置問題情境:在情境中設置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教學中,創設“統計村里某種農作物的產量變化趨勢”的情境,并提出“如何收集準確的數據?怎樣整理和分析這些數據?”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
3.2 任務設計
(1)明確任務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學情,設定任務目標.
例如在\"一次函數的應用”任務中,目標涵蓋:經歷從真實問題抽象出函數模型的探索過程,強化對一次函數的認識,提升問題發現和提出能力,發展模型觀念和抽象能力;通過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掌握用一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發展推理能力和應用意識.
(2)分層設計任務: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將任務分為基礎任務、提高任務和拓展任務三個層次.基礎任務面向全體學生,旨在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任務針對中等水平學生,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知識解決較復雜的問題;拓展任務則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挑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3.3 任務實施
(1)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確保小組內成員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和特點.小組內成員明確分工,共同完成任務.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要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幫助,鼓勵學生積極交流、相互協作.
(2)自主探索與教師引導相結合: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適時介人,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必要的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但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3.4 任務評價
(1)多元化評價主體: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評價需全面客觀,兼顧任務結果與學生任務實施中的過程表現.學生自評利于反思學習過程,明確自身優缺點.學生互評能促進相互學習交流,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團隊合作精神,
(2)多樣化評價方式:包含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貫穿任務始終,通過觀察課堂表現、小組合作參與度、任務完成進度等開展.終結性評價在任務結束后進行,聚焦任務成果,如解題準確性、方法創新性、報告完整性等.評價結果可用等級制、評語制或二者結合呈現.
4教學實踐案例
4.1 案例背景
本實踐以某農村初中初二年級某班為對象.該班學生數學基礎個體差異大,約 37.2% 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且信心不足.
例如以\"勾股定理”教學為依托,構建真實情境與分層任務,旨在加深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與應用,同時激發學生數學學習內驅力,推動其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4.2 情境創設與任務設計
(1)情境創設
為學生講述村里農民伯伯開墾土地時遇到的難題:農民伯伯想知道一塊直角邊分別為 3m 和 4m 的直角三角形土地的斜邊長度.借此貼近農村生活的情境,自然引出“勾股定理”這一主題.
(2)任務設計
① 基礎任務:安排學生通過測量、計算等途徑,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度關系,以此驗證勾股定理,鞏固對定理的初步認知.
② 提高任務:給出農村房屋屋頂搭建、梯子靠墻等實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勾股定理求解,強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③ 拓展任務:引導學生思考勾股定理在航海、航空等領域的應用,并讓學生查閱資料,撰寫關于勾股定理應用的小短文,拓寬學生知識面與探索能力.
4.3 任務實施
(1)小組組建與分工:學生依意愿自由組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4一6人.各小組經討論選出組長,并根據成員特長分配測量員、計算員、記錄員、繪圖員等工作,確保任務有序開展.
(2)小組合作學習:各小組圍繞任務積極行動,基礎任務里,學生測量不同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計算平方關系,經反復嘗試與討論,發現勾股定理.提高任務中,學生將定理運用于實際問題,通過構建數學模型,成功解決農村房屋屋頂搭建和梯子靠墻等問題.拓展任務中,學生借助書籍、網絡資料了解勾股定理在航海、航空等領域的應用,并嘗試撰寫小論文.教師全程巡視各小組,及時解答疑問,引導學生正確思考與解決問題.
4.4 任務評價
(1)成果展示:任務完成后,各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成果.代表們通過實物展示、推理的演示、口頭匯報等多種形式,詳細呈現小組的探究過程、計算方法及最終結論.
(2)評價環節:先由教師評價,充分肯定各小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如部分小組推導勾股定理時邏輯不嚴謹、應用定理解決實際問題時考慮不周全等.之后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自評時反思自身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與收獲,互評時評價其他小組優缺點并提出改進建議.
4.5 實踐效果
(1)學習興趣顯著提升:通過創設農村生活情境與布置趣味任務,極大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踴躍參與討論、主動提問,課后不少學生還主動查閱資料,深入探究勾股定理的相關知識.
(2)知識掌握更為牢固:從作業和測驗情況可知,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大幅提高,能熟練運用定理解決各類問題,解題時思路清晰、方法得當.
(3)綜合能力顯著增強: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及表達能力均得到良好鍛煉.學生學會分工協作共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拓展了思維能力,成果展示提升了表達能力.此次教學實踐表明,情境式任務教學法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成效顯著,能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5實踐問題與解決策略
5.1 問題
(1)情境創設難題:創設契合農村學生生活且緊扣教學內容的有效情境頗具挑戰.情境過于簡單,無法激發學生思考;情境過于復雜,會使學生理解困難,阻礙任務推進.
(2)任務設計缺陷:任務設計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考量不足.部分任務難度過高,超出多數學生的能力,使其產生挫敗感;部分任務難度過低,無法滿足學有余力學生的需求,不利于其發展.
(3)小組合作低效:小組合作時,部分小組分工不明,成員溝通協作欠缺,導致合作效率低下,任務難以按時完成.
(4)教學時間失控:情境式任務教學法環節多,需要將大量時間用于情境創設、任務討論、小組合作與成果展示.實際教學中,常出現教學時間過長的狀況,影響教學進度與效果.
5.2 解決策略
(1)提升情境創設能力:教師應深人了解農村學生生活,關注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積累素材;加強學習研究,掌握創設技巧,依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設計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創設后小范圍測試,依學生反饋進行調整完善.
(2)優化任務設計:設計任務前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與興趣愛好.分層設計任務,確保難度適中,既具有挑戰性又讓多數學生能完成.明確任務要求與評價標準,讓學生明晰方向.
(3)強化小組合作指導:小組組建初期,引導小組成員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合作中加強巡視,及時解決矛盾、溝通不暢等問題.建立有效評價機制,獎勵優秀小組與個人,激勵學生參與合作.
(4)合理規劃教學時間:備課時合理預估各環節用時,制訂詳細計劃.教學中嚴格執行,依據學生情況靈活調整.某環節耗時多,則精簡其他環節;其環節完成快,則增加拓展內容.
6 結語
本文通過研究在農村初中數學課堂實施情境式任務教學法,發現其顯著提升了學生學習主動性、數學核心素養及知識應用能力.實踐顯示,盡管面臨情境創設適切性等挑戰,但通過優化教學策略和校本方案可突破這一瓶頸.建議深化該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聚焦教學過程動態調適機制建設,促進農村數學教育可持續發展.同時呼呼加強農村數學教育研究,開發符合農村學生認知特點的課程方案,推進基礎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邢雪楓.學習任務單在初中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智力,2024(21):52—55.
[2]呂傳漢,嚴虹,楊孝斌.中小學數學“情境一問題”教學30年實踐探索與理論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 2022(S1):51-54
[3]高建祥.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周刊,2024(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