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話: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對這句話都不陌生。可是,如何闡釋和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句話,相信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刊在第225期《臺商》月刊上介紹了郭繼承先生從文化的、歷史的角度理解「什麼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本期刊登教授從經濟的角度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臺商的選擇。
教授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論斷,是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6月份召開中央外事會議時提出的一個論斷。那麼,什麼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大陸經濟發展的態勢以及臺商的機會在什麼地方?
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報告時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速演進,各種風高浪急驚濤駭浪的挑戰隨時可軍事力量?經濟是基礎,因為能出現。「那麼,我也想談談,為什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會加速?以及會出現的各種挑戰?當然,落腳點需要來看看怎麼樣來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二十大提出到2049年,即建國一百多年的時候,要把中國建設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作爲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主要從經濟的角度來談談為什麼會出現百年未有的大變局?
「我想談談到2049年的時候,要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世界強國有沒有可能?尤其是在這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之下,這個強國建設怎麼來建設?有沒有可能?」「從這麼一個大的歷史視野來談一談我們臺商的機遇?」

林毅夫,著名經濟學家,1952年出生於臺灣,畢業於臺灣大學,後獲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是「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提出者,強調發展中國家應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制定發展戰略。2008年至2012年,他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成為首位擔任這一職務的華人經濟學家,為全球經濟發展與減貧工作作出重要貢獻。現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致力於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結合
林毅夫不僅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還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強調兩岸經濟的互補性與合作潛力,為臺商在大陸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他的思想與實踐對全球經濟學界和兩岸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林毅夫說,「近百年來,已經發生兩次大的變局。我們講百年,很自然讓我們想起1900年。」
在1900年的時候,世界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火燒圓明園。那麼。「八國聯軍」是哪八個國家呢?就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國、日本,還有奧匈帝國。這八個國家是當時世界的列強。
他們有那樣的經濟基礎,才會有那樣的軍事力量,然後就能殤萬里迢迢、千里迢迢組成一個聯軍來攻打北京。
在2000年的時候,有一個「八國集④」。
大家知道,列強是沒有什麼公理、沒有什麼正義的,世界上的事情如果違背他們的利益,他們就用軍事力量來解決。為什麼他們有這麼強的軍事力量?經濟是基礎,因為當時這八個國家的經濟總量按照購買力評價來計算,占到全世界的 50.4% ,也就是全世界一半的經濟是歸屬於這八個國家。
「八國集團」是哪八個國家呢?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俄國、日本,跟八國聯軍前面七個國家完全一樣,第八個國家是加拿大,只換了一個加拿大。
這八個國家為什麼組成「八國集團」呢?
因為在2000年的時候,這八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占全世界 47% 。
從這個現象來看不難發現,從1900年到2000年這100年當中,世界上的主角就是這七、八個國家。
從「八國聯軍」到「八國集團」,只換的一個國家,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奧匈帝國崩潰了,被加拿大取代了。新組成的這八個國家,他們的經濟總量還占到接近全世界的一半,占到 47% 。
所以我們來看,整個20世紀,世界經濟格局是非常穩定的,這一百年時間當中,領頭的就那七、八個國家,由於他們經濟力量強盛,在整個20世紀,世界是和平還是戰亂,就決定於這七、八個國家之間的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麼發生?
是因為「八國聯軍」中的德國跟奧匈帝國組成了同盟國,其他國家是協約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利益,經濟的利益的衝突在談判中上解決不了,於是就兵戎相決,就爆發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同樣的情形。
是德國、義大利、日本組成的軸心國,其他國家是同盟國。
同樣是因為經濟利益的衝突、地緣政治的衝突,在談判桌上解決不了,就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1900-2000這100年中,有和平有戰亂,但是,誰是世界的格局主導者基本沒變化,是相當穩定的,基本上就是那七、八個國家在主導。

但是,到了2018年,習近平主席爲什麼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因為到2018年時,「八國集團」的經濟總量從2000年的 47% ,下降為 34.7% ,只比1/3略高一點。美國經濟力量的下滑,就導致領頭的這些七、八個國家主導世界事務的力量在下滑。
最明顯的,就是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
在整個20世紀,世界各地也經常發生金融/經濟危機,比如1997、1998年的東亞金融危機;再往前有墨西哥、有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機,還有俄羅斯的金融危機等等。
過去發生危機時,無非就是這八個國家領導人開個會、拿個主意,然後就變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的政策,然後就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出臺解救方案,世界上其他國家基本就按照由「八國集團」的決定,透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來執行就可以了,通常就這麼來應對危機的。
在2008年出現這一場由雷曼兄弟倒閉然後導致的這場世界性的金融經濟危機,「八國集團」突然發現他們自己應對不了了。
所以就在2008年12月份,由當時的美國小布希總統,他距離卸任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2009年換成奧巴馬了),在華盛頓召開的「二十國集團」峰會,把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大的20個國家的領導人召集在華盛頓開會,共商怎麼應對2008年這場類似於1929年紐約股票市場崩潰帶來的整個1930年代大蕭條一樣的經濟危機。

2008年的經濟危機
「二十國集團」的領導人每年都開峰會,是每年最重要的世界性的領導人聚會,也是世界上關於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最重要的一次會議。
從2008年以後到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治理機構,就從20世紀的「八國集團」,變成進入新世紀以後的「二十國集團」。
那麼現在呢?
為什麼在20世紀前面那七、八個國家,他們的經濟地位那麼穩固,那進入到21世紀突然間出現這麼巨大的變化,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跟中國有關。
那麼長時間的快速發展,實屬歷史上罕見。

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大陸這邊很貧窮,經濟體量也很小。到了2000年,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量占全世界也只有 6.9% 。到了2018年的時候,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量就從占全世界的6.9% 提升到 16.8% ,占比增加了9.9個百分點。
而前面談到的「八國集圈」呢,他們在2000年的經濟體量占全世界47% ,到2018年下降到了 34.7% ,下降了12.3個百分點。
在這個過程中,大陸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斷的提高,大陸從一個貧窮落後的經濟體變成了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的最大經濟體。大陸有8億多人擺脫了絕對貧困,對世界減貧做出巨大的貢獻。如果要是把大陸改革開放以後減少的這8億貧困人口排除在外,世界貧困人口不僅沒減少,而且還在增加。
那麼,最大的失落者是誰呢?誰的失落感最大呢?
因為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大陸的發展取得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從1978年到現在,連續46年,平均每年 8.9% 的增長。這在人類經濟史上不曾看過。
一個人口這麼多、經濟體量又這麼大的國家,以那麼高的速度持續失落感最大的就是美國。
因為美國在1875年時的經濟體量超過英國,變成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那從19世紀末一直到20世紀,整個20世紀的100年當中,美國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經濟是基礎,所以美國是20世紀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
不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若沒有美國的參戰,被侵略國家是難以獲勝的。
因爲戰爭打的是消耗戰、打的是物資戰,美國經濟體量大,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戰略物資,當時美國的情形就有點像大陸現在的情形。飛機、大炮、艦船等源源不斷地投入,靠著鋼鐵洪流把德國打敗,把日本打敗。可以說,美國是整個20世紀的主宰力量。
2014年轉折點
然而,到了2014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首次超越美國(1875年以來首次)。經濟實力的提升使中國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例如我前面所講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這個職位首次由中國人擔任,打破了美歐壟斷的局面;此外還有很多例子,再比如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本來,大家利益不同,一直達不成協議。最後是奧巴馬總統突然間一個晚上,沒有事先通知,就跑到國家主席胡錦濤的酒店,兩個人見面,共同達成了一個共識。那這個共識後來就變成巴黎氣候峰會的決議。
從美國的角度來講,過去什麼事情基本上是他說了算,現在很多事情要找中國商量。因此在這種狀況之下,美國的失落感很大。今天,從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超過美國,但從市場匯率計算,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並且,如果從人均收入來看的話,美國現在人均GDP是8萬多美元,中國大陸這邊只有它的1/6。所以總的來講,美國現在在科技、金融、軍事、話語霸權上面都還有優勢。因此,也不難想像,美國就想用他現有的這些優勢來遏制中國的發展。
所以美國在奧巴馬時代,就提出了一個叫「重返亞太」的政策。用「重返亞太」這個說法是不太準確的,因為二戰以後,美國在全球有800多個軍事基地,亞太地區像韓國、日本、菲律賓等等,一直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它一直在這個地方。所謂的「重返亞太」,在奧巴馬時期,是趕快結束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然後把他的軍事力量調撥過來,加強亞洲太平洋第一島鰱的軍事力量。其目標就想把中國大陸封鎖在第一島鍵之內,想用軍事力量來遏制中國的發展。
到特朗普第一次執政時,從亞太包圍中國這一點他還續做,然後又提出貿易戰、科技戰,用各種莫須有的罪名來打壓中國,來遏制中國發展。待拜登2020上臺後,基本上奧巴馬和特朗普前兩任總統的政策都繼續執行。除此之外,他還提出想組織民主國家的同盟,用意識形態跨界要這些國家跟中國脫鉤、斷,目標同樣是圍堵中國。現在特朗普(2024年)又上來了,他也必然延續著第一任時期所採取的政策,並且把前面幾任總統的政策繼續延續下來,甚至是加強。
所以,我們可以展望,只要中國大陸續發展,那中國在世界上的體量就越來越大,美國的失落感就會越來越強,美國就要利用現有的優勢來遏制中國的發展,這也是美國共和、民主黨兩黨的共識。所以不管誰上臺,遏制中國發展,都是美國的基本國策,這是不會變化。因此,中國大陸將續發展,美國的失落感就越大。這就是總書記在二十大時候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各種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打壓會隨時出現,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的原因。
中國大陸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第一大經濟體,按照市場匯率計算是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還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跟一百四十幾個國家是第一大貿易夥伴。當今天下,除美國的經濟體量跟中國大約相當(因為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只有它的 65% 到 70%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比它大,所以大約相當。)當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第二大經濟體之間發生矛盾衝突,就給世界帶來各種不確定性和各種挑戰。

50% ,當然會有地區差異。比如說北京、天津、上海,還有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這些比較發達的省市人均GDP很可能達到跟美國相同的水準。人均GDP代表平均勞動生產力,代表平均產業水準。這幾個發達省市人口加起來是4億多一點,美國現在人口是3.3億,更重要的是,大陸這些發達區域的產業技術水準跟美國就會處於同一個技術水準。到那時候,美國基本上就沒什麼可以卡中國脖子的技術手段。現在美國可以對華為,對我們這些高科技企業,列入所謂實體清單,可以用技術來卡你的脖子。到那時候,美國基本
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會怎麼發展?它的趨勢是什麼?怎麼來駕馭?我個人的看法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以大陸經濟的崛起帶來的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一個結果。那要走出這樣的一個變局,關鍵點要在於大陸繼續發展。我認為,只要做到中國大陸人均GDP能狗達到美國的 50% 的時候,基本上世界就會進入到一個新的格局,美國就會接受中國的崛起,中美之間就能和好相處。中美之間好好相處,有利於中國,有利於美國,也有利於世界。
為什麼說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的時候,中美之間就會從當前的緊張、摩擦,進入到一個和好相處的新的階段?因為中國大陸有14億人,美國現在3.3億人,中國大陸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如果大陸人均GDP是美國的 50% ,人口是美國的4倍,中國的經濟總量就是美國的兩倍。中國可以動員的物資力量,就會是美國的兩倍。
正如前面所講,經濟是基礎,當中國的經濟體量是美國的兩倍,動員的物資力量是美國兩倍的時候,中國可以動員的力量,中國在各個方面的耐力,就比美國大多了。這是美國必須接受的事實。
第二,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上就沒有什麼手腕可以卡中國的脖子了。他不高興也沒辦法。


貿易是雙贏的,當中國的經濟體量是美國的兩倍時,中美貿易中,美國的獲益會比中國大。現在是體量大約相當,美國當然從中美貿易當中得益,但很難講得到的好處比我們大,因為現在體量相當。而到那時候美國得到的好處就比中國大。(美國)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要是沒有從中國出口的產品,他的價格會高很多。現在就這樣,到那時候更會是這樣子。尤其是他的高科技企業,因為能狗帶動美國發展的是他的高科技企業。高科技是大量研發投入帶來的成果。研發投入取得新的技術突破,就決定有多大的市場。中國大陸到時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是美國兩倍的市場。那些推動美國發展的高科技企業,如果他有中國市場,他盈率很高,董事長總經理日子就很好過。不僅如此,高科技產業還有一個矛盾是必須要不斷的研發投入才能狗保持技術的領先。你有多大的研發投入,決定你有多大的利潤。如果中國的市場利潤很高,研發可以源源不斷投入,要是沒有中國市場,他就從高盈利變成低盈利,甚至不盈利。中國大陸的市場對這些高科技企業來講就變得生死攸關。對美國而言,要是沒有高科技企業的不斷研發,美國的經濟就停滯了。然後,在全世界的經濟競爭當中,如逆水行舟,他不僅被中國大陸趕超,可能也給其他國家趕超。
所以中國經常會講,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要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解決的辦法還是發展。那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現在的人均GDP大約是美國的 20% 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什麼時候中國人均GDP才會達到美國的一半呢?就是前面談到二十大提出到「2049年,要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樣一個目標有關。
其實,如今已經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了。比如說,特朗普上臺以後,第一個被列入實體清單的是華為。華為手機2019年的時候已經超過蘋果,銷量世界第一。然後美國就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把它列入實體清單。開始的時候,規定任何晶片都不能賣給華為。當時華為大量依賴高通晶片。但是,2019年隔了一年多以後,華為就推出Mate40,Mate40賣得非常好,世界第一。然後給斷供了,但是過了一年多,不到兩年,他推出Mate50。Mate50為什麼能推出呢?實際上是高通自己受不了,然後就去跟美國商業部提出申請,除了5G晶片之外,其他晶片都可以賣給華為。然後在這種狀況之下,Mate50沒有5G功能,其他功能都有。當然,我們內部的研發力量強,後來推出Mate60,即使不買高通的5G晶片,我們自己有辦法也能夠產生5G的效果等等。
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當中國的人均GDP能狗達到美國的一半的時候,中國的經濟體量是美國的兩倍,經濟是基礎,中國可以動員的物質力量就是美國兩倍。發生任何衝突、發生任何矛盾,中國都有迴旋的空間,可以支撐的力量比美國強多了。而且他基本上沒有手段了。最近大家看到的中國的六代戰機、航空母艦、洲際導彈不斷出現,都是高科技的產物。更何況到那時候,美國不管是國內的社會穩定,還是他自己的經濟發展,都有賴於中國。中美兩國要是關係處理好,就給全世界的穩定跟發展提供一個安定的保障。

2019年的時候,大陸的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美國的22.6% 。
到2049年的時候,人均GDP要到美國的一半。那怎麼來實現這個目標?那就必須從2019年到2049年這30年當中,中國人均GDP的增長每年比美國人均GDP的增長高2.7個百分點。如果能高2.7個百分點,就能從2019年的 22.6% 變成2049年的 50% 。
美國過去這六、七十年的人均GDP的增長是相當穩定的,是1.8個百分點。在未來30年,美國人均GDP的增長大約也就是這個水準。中國30年以後到達到美國的一半,必須比他高2.7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大陸從2019年到2049年,平均每年人均GDP的增長必須達到4.5個百分點。
那麼,實現這個目標有沒有可能?當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從我研究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或是從世界的歷史來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是生產力水準要不斷提高。用總書記現在講的就是「新質生產力」必須不斷湧現。那生產力怎麼才能不斷提高呢?靠的是現有的產業不斷技術創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不斷湧現。不管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必然是靠現有的產業技術不斷創新,然後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不斷湧現。這對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這個機制是相同的。
在2019年的時候,中國當然不是一個很窮的國家,人均GDP達到美國的22. 6% 。
從歷史經驗來看,這相當於1946年德國跟美國的差距水準,相當於1956年日本跟美國的差距水準,相當於韓國在1985年跟美國的差距水準。
那麼韓國、日本、德國這三個國家,利用跟我們2019年一樣跟美國的差距,還在追趕階段。
德國是從1946年到1962年,16年的時間,他的經濟增長達到9. 4% ,他全國增長0.8,所以他人均GDP的增長是 8.6% ,維持16年,人均GDP增長達到8. 6% 。
日本從1956年到1972年,同樣是16年的時間,他的GDP增長達到9.6% ,那段時間日本的人口增長每年一個百分比,平均每年人均GDP的增長是 8.6% 。
韓國從1985年到2001年,即使經過東亞金融危機,他的GDP增長還維持到平均每年 9% 的增長,他的人口增長平均每年 0.9% ,所以韓國人均GDP增長達到 8.1% 。
所以,從韓國、日本、德國這些發展比較好的國家的經驗來看,中國在2019年的這個發展階段,只要常明顯。

第二個,有大的市場優勢。中國大陸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任何技術突破,可以馬上有中國巨大的市場,巨大的應用場景,讓你在這個地方練兵。比如現在在美國下載量最大的軟體,前面五名當中四個是大陸的。為什麼?因爲都在大陸練過兵。
把經濟工作做好,每年還有 8% 的增長潛力。而且,中國大陸跟處於發達國家階段的德國、日本、韓國還有個優勢,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數位化、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產業帶來的新機遇。因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上,中國正和發達國家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第四次工業革命有一個特性,不管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它的特性,它研發週期特別短,他的投入,以高人力資本、高智商、高技術人才是最主要的投入。而中國大陸是全世界人才最多的地方。中國每年1000多萬個畢業生,你把所有高收入國家的在這個領域的畢業生加起來,都沒有中國大陸多。所以,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上有人才的優勢,這非
第三個優勢,全世界最齊全的產業鰱。因為按照聯合國公佈的41個工業門類當中,唯一齊全的國家就是中國大陸。那麼這些工業的齊全有什麼好處?你任何想法要變成產品,都非常容易。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特斯拉,新能源汽車是特斯拉最早發展的,在美國發展了十幾年,它的產量只有2萬多輛,差點破產。按照馬斯克自己講的現金流,剩下兩三個月了。但在2019年到浦東來投資,2020年工廠就建成了,2021年產量就達到48萬輛,從原來2萬多輛一下子增加到48萬輛,解救了特斯拉。大家知道,特斯拉現在的市場估值8000億美元,那麼傳統的三大汽車廠,像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家加起來連他1/4都不到1500億。為什麼?因為中國大陸有全世界最好的產業配套。可以說是中國大陸解救的特斯拉,也解救了馬斯克。他現在去試射火箭,要到火星去,都要燒錢,那燒錢是特斯拉賺的錢,特斯拉賺的錢是因為中國大陸給他這麼一個機遇。
所以我相信,在2035年之前,中國大陸每年有 8% 的增長潛力,當然,這個增長潛力要變成現實的增長,還要考慮到各種其他的挑戰,各種其他應對,調動資源。

美國要卡中國的脖子,抑制中國經濟增長。但我相信,中國仍有 8% 的增長潛力,到2035年之前實現 5% 增長或略高, 5% 到 5.5% 之間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從2036年到2049年,2050年,中國每年有 6% 的增長潛力。但要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應對美國的卡脖子,以及氣候變暖,但我相信,應該可以實現 3% 到 4% 的增長,平均 3.5% 吧。如果能狗實現那個增長目標,那麼從2019年到2049年,中國大陸的平均增長每年就可以達到 4.5% 。如果實現了到2049年平均起來每年4.5% 的增長,那麼中國的人均GDP就會達到美國的一半,就會實現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也會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美國是一個極端務實的國家,當他能卡你脖子的時候,他會卡你脖子,當他卡不了你的脖子,還需要你的時候,他會跟你和平相處。在這樣的一個發展局面之下,對臺商而言,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比如說2024年,兩岸貿易達到2,930億美元,臺灣向大陸的出口是2,178億,臺灣從大陸的進口是752億,臺灣有1,426億美元的順差。大陸發展,兩岸經貿一定會繼續繁榮,給在臺灣的企業很多機會。但是,更大的機會可能在大陸,因為從2008年以後,大陸每年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 30% 。大陸是全世界增長的動力源。在2035年之前GDP增長 5% 略高,到2049年前 3.5% 左右的增長,大陸每年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 30% ,這個基本格局不會變化,只會多不會少。從2010年以後,中國大陸經濟增長速度逐漸在放緩,但全世界的增長速度也都放緩,所以中國大陸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沒變, 30% 的貢獻一直沒變。所以,大陸經濟增長放緩,更多的並不是大陸內部的問題,是整個世界經濟週期的問題。在這種狀況之下,大陸還是最大的發展區,還是全世界擴張最快的市場。這個市場的擴張就是臺商的最大機遇。

改革開放以後,大陸經濟平均每年 8.9% 的增長,在這45年的時間裡,大陸的經濟規模增加了48倍。在這個快速發展當中,此邊風景獨好,就給很多臺商很多機遇。比如富士康,他能狗變成現在全世界財富500強排名第32位,靠的是大陸。再如,寶成、康師傅、旺旺,哪個不是靠大陸市場發展起來的?
所以我想,在未來30年,全世界每年 30% 的市場擴張在大陸,這是一片藍海,這是我們臺灣人最大的機遇。
(編者註:本文是根據林毅夫教授在第一期「臺企聯大講堂」演講內容編輯整理,刊登前未經本人審閲。)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