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女性中,有人運籌帷幄,被皇帝尊稱為“老師”;有人撫琴唱曲,在舞臺上綻放光芒,成為“古代娛樂圈”耀眼的明星;還有人拿起算盤,在商場站穩腳跟,成為精明能干的商人……古代女性用她們勤勞的雙手和過人的智慧,在各個行業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她們用行動證明:女子無所不能,巾幗亦不讓須眉!
最早的職場女性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朝。
《周禮·天官》記載,周天子身邊除了大臣外,后宮里還有一支特殊的行政團隊——她們既是帝王的伴侶,也是執掌后宮各項事務的女官。這些女官分工明確:九嬪不僅要侍奉君王,還得負責宮廷禮儀教育;世婦掌管祭祀、喪葬、饗食賓客等大事;女御則負責天子的侍寢安排,以及按時匯報女工織布縫衣的進度,承擔向君王進獻衣服的職責。就連釀酒、制醬、管鹽這些瑣事,也有專門的“女酒”“女醢”“女鹽”等女官負責。

到了東漢,朝廷設置專門的女尚書職位,負責批閱奏章和文書。這一職位的設立,標志著女性在政治領域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而真正的變革發生在北魏孝文帝時期,他將嬪妃和女官系統徹底分離,確立了獨立完善的女官體系,這使得女官們不再是帝王的附屬品,而是擁有更明確的職責和更高的地位,成為了一支獨立的官僚隊伍。
這一制度被后來的隋唐兩代繼承并發揚光大,最終在武則天時代達到巔峰,上官婉兒就是這一時期最為有名的女官。除了上官婉兒,唐朝還有不少奇女子。公元788年,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向唐德宗上表,推薦極具才華的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唐德宗在位期間,非常重視文學和學術,因此在聽聞兩姐妹的才華后,唐德宗立刻將她們召入宮中,對她們進行考核。德宗本人擅長寫詩,經常與身邊的侍臣們互相唱和。在與兩姐妹的接觸中,他發現兩人在詩詞方面也很有造詣,于是就讓她們參與到宮廷的詩歌創作活動中,而每次兩姐妹呈上的作品,都讓德宗贊不絕口。因為非常欣賞兩人的才華,所以德宗沒有把她們當作一般的女官對待,而是稱呼她們為“學士先生”,以示尊重。

兩姐妹中的妹妹宋若昭,先后經歷了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多位皇帝,每一任皇帝都對她尊敬有加,稱呼她為“先生”。六宮的嬪妃、皇子、公主以及駙馬等,也都把她當作老師,向她請教。
到了高度集權的明朝,程朱理學早已深入人心,但同樣也有出色的女官,譬如,在光緒刻本《烏程縣志》中就有記載,英宗皇帝晚年增設女史官職,專職顧問典章并掌管宮廷典籍。朝廷下詔廣征天下才女,吳楚之地有位沈姑娘(沈瓊蓮)應召,當時她年僅13歲,卻憑借卓越文才獲得帝王賞識,入宮后獲封女秀才,后來到了明憲宗時期,她又被授予“給事中”官職,后累遷至女學士。
即便到了更為封建集權的清朝,也出現了像王貞儀這樣的天文學家。王貞儀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尤其受祖父王者輔的影響,涉獵廣泛,深入到了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等科學領域,史稱“班昭之后一人而已”。王貞儀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她的形象被印在外國的明信片上,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甚至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小行星,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學期刊《自然》也將她選入“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行列。
在古代娛樂圈,女性同樣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說起古代娛樂圈的頂流,不得不提到被譽為“唐宮第一舞人”的公孫大娘。杜甫在少年時代曾有幸目睹公孫大娘的舞姿,那時的公孫娘子,“玉貌錦衣”“矯如龍翔”,一曲劍器舞,動如雷霆靜如清波,舞出了大唐盛世的萬千氣象。時隔多年,漂泊半生的杜甫寫下了《劍器行》,懷念自己曾經看到的“劍器舞”:“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透過杜甫的詩句,我們仿佛還能看到當年那個“矯如群帝驂龍翔”的絕代舞者。

有趣的是,公孫大娘的舞蹈還意外成就了“草圣”張旭。據杜甫所說,張旭經常觀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技藝大進,筆勢豪蕩,情感激越。
如果說公孫大娘代表的是盛唐氣象,那么北宋的李師師則是宋詞風流的化身。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大名鼎鼎的宋詞也曾難登大雅之堂,而最早帶火宋詞的,正是民間的歌女。當時的宋詞,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供人們譜曲傳唱,而李師師就是最當紅的“金曲歌后”。
李師師的美貌與才情,使她成為當時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追捧的對象。關于她的軼事,在宋人的筆記和詞作中屢見不鮮。元祐六年(1091年),秦觀第一次見到李師師時,正值秋夜。燈火闌珊處,他看到這位京城歌妓“雙頰酒紅滋”,在“疏簾半卷微燈外”的朦朧光影中,為他唱起了新詞。那一刻,這位風流才子第一次體會到了“彈淚唱新詞”的滋味。
后來,秦觀回憶起和李師師初見時的場景,寫下了《一叢花·年時今夜見師師》,詞中描繪的景象,仿佛將我們帶入了那個浪漫的夜晚:微燈搖曳,簾幕半卷,李師師雙頰緋紅,鬢發微亂,依偎在秦觀身旁,輕聲吟唱著新詞。才子佳人,互生情愫,本是一段佳話。可惜,秦觀風流成性,李師師身處青樓,這段感情注定以悲劇收場。
當然,成為女官和科學家需要淵博的學識,勇闖“娛樂圈”也要擁有一技之長,對于普通女性來說,經商、紡織、做家教、當廚師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秦朝,有一位傳奇女性名叫巴寡婦清。她憑借著精明的商業頭腦和過人的膽識,通過經營丹砂生意,在男性主導的商業世界中闖出了一片天地,成為當時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她的財富和影響力,甚至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秦始皇對她禮遇有加,在她去世后,還專門筑造了“女懷清臺”以示紀念。

在紡織業,也有一位重要的女性,那就是宋元時期被譽為“先棉神”的黃道婆。她出身貧寒,早年流落海南島,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藝。黃道婆不僅靠棉紡技術發了家,還將自己改進后的先進棉花種植和棉紡技術推廣開來,惠及天下。她改進的紡織工具和織布方法,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普通百姓也能穿上舒適保暖的棉衣。黃道婆的貢獻,不僅改變了中國古代紡織業的面貌,也改善了無數人的生活。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餐飲業日益興盛。不論是酒肆茶樓,還是皇宮御廚,都能看到女廚娘的身影。嶺南地區的女廚娘更是成為人們競相追捧的對象。那個時代,嶺南地區的家庭會特意培養女孩們的廚藝,嶺南人認為,會做飯的女子是“大好女子”,并且成為婚聘的重要條件。
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區還出現了一個新興的職業群體——閨塾師。她們通過為上流人家的女孩教授儒學、詩歌、藝術來謀生。用現代的話來說,閨塾師就是大戶人家的女家教。閨塾師大多出身書香門第,例如,清初畫家曹鑒冰和詩人歸懋儀,都是當時著名的閨塾師。
此外,古代還有許多女性選擇更為傳統的職業,比如“三姑六婆”。所謂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和卦姑。她們通過給人占卜算命、畫符念咒等方式,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導;六婆,則包括媒婆、穩婆、藥婆、虔婆、師婆和牙婆。她們各自有著不同的技能和專長,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這些職業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古代女性的謀生手段,更能感受到她們的韌性與智慧。她們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世人:無論在哪個時代,女性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