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景展示我省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圖景,讓更多人了解河北省傳統村落的歷史和現狀,河北省檔案館(省方志辦)與聯合推出《帶著方志尋古村》系列微視頻,以館藏檔案、方志為線索,在全省270多家古村古鎮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古村古鎮,深挖傳統村落蘊含的農耕文化、商業文明和淳樸民風等歷史文化資源,促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成文化發展優勢,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民謠同期聲:張家樓來五里長,旮里拐彎是籠盔墻,籠盔它壘墻底朝外,冬暖就夏涼它真不賴…
河北廣播電視臺許航同期聲:綠水縈繞,古巷幽深,與南響堂石窟、磁州窯遺址相鄰,這里是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的張家樓村,是峰峰礦區現存保存較為完好、規模較大、較為古老的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圖1)。

解說:據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磁州志》記載,“彭城在滏源里,居民善陶缶罌之屬,舟車絡繹,售于他郡”(圖2)。寥寥數語,就描述了中共峰峰礦區區委黨史區志編纂研究中心主任林濤同期聲:最早是磁縣西鄉的張氏兄弟二人,在這里發現了瓷土。(他們)開始在這取瓷土燒陶瓷,后來陸陸續續來的人多了,人們就在山腳下的土崖上開始挖窯洞,斷崖上層層疊疊地形成洞口,遠遠望去像閣樓,所以得名張家樓
河北廣播電視臺許航同期聲:行走在張家樓村,古樹繁茂,小橋流水,老宅多沿河而建(圖3),參差錯落,隔河相望,屬于地道的北方民宅風貌,古銅色的籠盔墻伸展開來,因而這里也被稱為“陶瓷壘成的村莊”。

桃源山房陶藝工作室王洪凱同期聲:張家樓環境比較好,接待了好多老師,我們可以一起探討一些藝術上的問題。
解說:張家樓村,作為磁州窯文化的代表性村莊,先后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中國傳統古村落。近年來,張家樓依托磁州窯歷史文化和傳統技藝,打造富有特色的藝術園區,成為集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度假勝地。
邯鄲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趙立春同期聲:這是一個保留比較完整的磁州窯古村落,(我們)通過自己的力量,也要把這個空心村修復起來。在修復的過程中,一定掌握修舊如舊的原則,同時(這里)成立了張家樓藝術公社,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藝術家來入駐,構成了張家樓古村落一個新的靈魂
河北廣播電視臺許航同期聲:曾經為生存搭建的窯洞,千回百轉間,破繭換新、融合古今。2022年底,峰峰礦區區委、區政府啟動了張家樓村文化旅游提升項目,經過規劃設計、改造提升,如今的張家樓村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圖4)。
解說:古色古香與現代藝術碰撞、水墨丹青與抽象油畫交融,老缸調與搖滾樂共存,現在的張家樓,簽約藝術家、手藝人,相逢音樂知音、作家筆友,以時尚理念釋放文化內涵,傳遞特有的歷史底蘊。
合益陶陶藝工作室小張同期聲:我們教大家陶瓷初步成型的技術,可以更好地傳播我們磁州窯陶藝文化。
家寧溪花間小院小強同期聲:在我們院子里保留著兩個老窯洞,體現了以前傳統的居住方式,加上現代的一種新鮮的居住方式結合起來…
河北廣播電視臺許航同期聲:“我在張家樓想見你一面”,往日的“空心村”,如今被藝術喚醒。白天古屋舊瓷,古韻悠長,感受一半煙火,一半詩意;夜幕降臨,時尚派對,體驗一半繁華,一半依戀…
音樂同期聲:我落進了張家樓的塵世里,忘記了陽光下的云煙。殘破的老缸裝滿了凄美的故事,老槐樹上的喜鵲還在建筑新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