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賡續傳承著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塞罕壩人矢志不渝、艱苦奮斗,創造了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的人間奇跡,成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楷模。利用好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弘揚傳承塞罕壩精神,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的必然要求。
內涵,通過文件、實物、影像等檔案資料,從艱苦創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二次創業等四個方面,生動展現了塞罕壩生態環境的歷史變化,成為展示林業發展成就的窗口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陣地,也是弘揚塞罕壩精神的鮮活教材。通過這些檔案,每一位參觀者都深刻認識到幾代塞罕壩人接力傳承取得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來之不易,深刻認識到塞罕壩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精神。這些檔案資源是塞罕壩精神的原始記錄和歷史見證。
一、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闡釋
關于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的紅色檔案資源很多,但是涉及創業初期的檔案資料數量較少,現存的主要分散保存在各地檔案館(室)、塞罕壩展覽館、紀念地等。這些紅色檔案資源蘊含著塞罕壩精神,是弘揚傳承塞罕壩精神的寶貴財富和重要載體。
(一)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記載著塞罕壩精神原始的奮斗故事
塞罕壩在從荒漠到綠洲蛻變的過程中,留存下大量珍貴的歷史記錄,形成了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寶庫。它既是塞罕壩奮斗歷程的原始見證,又是塞罕壩精神形成的重要憑證。塞罕壩展覽館緊緊圍繞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基本
(二)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留存著塞罕壩精神研究的原始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關于河北省承德專區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建立林業部直屬機械林場的通知》等文書檔案,為國家當年在塞罕壩建立大型機械林場進行植樹造林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些檔案充分證實,今日塞罕壩的建設奇跡,主要源于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批創業者及投身建設的畢業生合影等照片檔案,生動記錄了當時來自全國的大中院校應屆畢業生,肩負黨的歷史重任、立志投身事業的艱苦創業精神;而塞罕壩人使用過的地窨子、泥草房、油燈、醫藥箱等實物檔案,則深刻彰顯了建設者們愈挫彌堅的革命意志和永不言敗的責任擔當。
(三)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是傳承塞罕壩精神的真實媒介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作為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所在地和塞罕壩精神發祥地,主動追尋塞罕壩創業者足跡,銘記塞罕壩_路藍縷的奮斗歷程,率先踐行塞罕壩精神,賡續傳承塞罕壩人紅色基因,將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中蘊含的深層內涵進行廣泛傳播。他們充分挖掘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將過去的文件、實物、圖片轉化為能夠被大眾直觀接受和認知的音視頻、微電影、微景觀等,讓塵封的檔案資源走進日常生活,讓塞罕壩精神融入血脈。人們在生態環境展覽館、公園和街頭巷尾都能夠零距離接觸這些珍貴的紅色檔案,感受到塞罕壩精神的感染力和沖擊力。
二、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一)主體跨界合作
塞罕壩精神宣傳的主體由單一個體向跨界合作擴展,積極尋求與各行各業、各領域的業務交叉。各級國家檔案館、展覽館、紀念館積極同塞罕壩機械林場開展項目合作,多層次挖掘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在塞罕壩精神弘揚傳承方面互相協作,形成資源共通、內容共融、渠道共創、成果共享的聯合開發機制。
(二)內容特色鮮明
各地各部門都在從地方歷史、生態文明建設、人物傳記等方面深耕自身紅色檔案資源,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宣傳效果。例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生態館通過對本縣和塞罕壩機械林場500余幅圖片檔案、200余卷文書檔案、100余件實物檔案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圍繞塞罕壩精神傳承、綠色產業、二次創業成果等內容,打造屬于塞罕壩精神發源地的地方特色檔案。
(三)媒介多元多向
塞罕壩精神宣傳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展館參觀和巡回宣講,還擴展到了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興媒介。河青新聞網圍繞傳承“塞罕壩精神”這一主題,利用新媒體平臺和技術,將“青年視角 + 技術賦能”充分結合,推出“青年打卡塞罕壩”專欄。通過展現塞罕壩風光,弘揚“塞罕壩精神”,為廣大青年帶來了一場致敬之旅,寓教于樂,借力網言網語,使“塞罕壩精神”入腦入心,以所見憶初心,以所思證誓言。
(四)形式多維立體
傳統宣傳主要以文字或圖文的二維平面形式呈現。隨著新興媒體技術的興起,讀者和觀眾對篇幅較長或晦澀難懂的內容容易感到單調枯燥,導致興趣減退或注意力流失。在此背景下,檔案部門在深度挖掘紅色檔案資源的基礎上,正逐步向集“視、聽、說”于一體的多維立體形式轉型,增強生動性、趣味性和體驗感。
三、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深度開發利用路徑
(一)提高政治站位,拓展現代思維
在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中,要切實提高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紅色檔案資源優勢,深入弘揚傳承塞罕壩精神。一是制定科學規劃。秉持“應收盡收、合理保護、科學管理、有效利用”的基本原則,制定塞罕壩精神紅色檔案資源搶救性保護措施,特別要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有關塞罕壩精神的各類紅色檔案,進一步挖掘紅色記憶,留存寶貴財富,讓塞罕壩記憶重煥生機,為賡續塞罕壩紅色基因注入動力。二是提供經濟支持。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工作離不開各級財政的支持,科研機構應積極申請建立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保護利用項目,列支專項經費,為深入挖掘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推出更多高質量、有特色的開發利用成果提供經濟支撐。三是樹立“互聯網 + 文化”思維。用好用活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趨勢下,要保持對全媒體發展形勢的前瞻性判斷,沖破傳統的重藏輕用、重編輕研的利用藩籬,提升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主動拓展塞罕壩精神弘揚傳承的內涵和外延,促進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的價值認同和價值實現。
(二)打造紅色精品,創新表現形式
一是打造品牌。按照“區域聯動、多樣呈現、多維利用”的思路,深挖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潛力,重點打造黨性教育品牌、紅色展陳品牌、紅色旅游品牌、紅色研學品牌等“四個品牌”,講好塞罕壩紅色故事。二是精品定位。注重用活檔案資源,將紅色創作與傳統文化相融合,通過挖掘檔案中的典型人物、重要事件、地域故事等,形成一批檔案學術精品、宣講精品、展陳精品、文化精品等編研成果,充分發揮檔案育人價值,突出紅色檔案資源特色,弘揚傳承塞罕壩精神。三是豐富形式。改變傳統的長篇大論開發利用模式,利用當下多元化的展現手段,推出微黨課、微書籍、微電影、微視頻、微動畫等短小精悍的主題活動,引進直播、3D展館、VR等沉浸式展現手段,不斷豐富塞罕壩紅色檔案開發利用表現形式,拓寬塞罕壩精神傳播路徑,提高對塞罕壩精神的情感認同。四是數字賦能。利用元宇宙、數字孿生等先進理念,加快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的數字化進程,構建多個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數據庫,將不易被挖掘的紅色檔案資源信息提取出來,用于塞罕壩精神的開發與利用。
(三)形成開發合力,構建全媒體矩陣
一是資源共享。打通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之間的體制壁壘,建立紅色檔案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深化在紅色檔案收集、整合、共享方面的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盟關系,形成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整合共建的長效機制。二是融合聯動。充分發揮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的價值內涵,打破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之間的界限,采用形式多樣的手段,運用網絡新媒體平臺與校園、鄉村、社區、機關、企業等通力合作,開展紅色檔案資源聯動活動,形成層次豐富、平臺多樣、方位立體的塞罕壩紅色文化傳播效果,實現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聯動、互補、融合、共享,讓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走進生活,煥發光彩。三是發展紅色經濟。依托塞罕壩特有的紅色檔案資源優勢,拓展紅色產業經濟發展空間。通過打造塞罕壩旅游等紅色產業集群,推動塞罕壩紅色旅游資源和文旅融合發展,將塞罕壩精神的弘揚與傳承融入黨性教育、紅色研學、紅色課程、文創開發等,通過沉浸式體驗,帶動紅色產業發展。
(四)匯聚人才動能,助推基因傳承
利用紅色檔案資源弘揚與傳承塞罕壩精神離不開復合型人才隊伍的建設。一是開展專題培訓。嚴格制定干部選用標準,強化年輕干部隊伍培養力度,開展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專題培訓班,依托塞罕壩機械林場搭建塞罕壩精神培訓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各界學者、專家為從事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開發的工作人員授課,切實提高業務能力,增強做好塞罕壩精神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升編研能力。培養編研團隊,深度挖掘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潛在的資源信息,從現有資源中總結歸納梳理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中蘊含的歷史價值,從不同角度重構檔案資源,解讀塞罕壩精神;加強與研究院、高校和塞罕壩研究愛好者的交流合作學習,聯合開展塞罕壩紅色檔案資源課題研究,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進而帶動專業人才的培養。三是打造運營團隊。培養新媒體運營和信息技術處理人才,要充分發揮塞罕壩品牌優勢和渠道優勢,充分整合系統內的平臺資源以及“大V”粉絲傳播資源,注重緊密合作、正向引導、擴大影響,形成集平臺互融、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裂變傳播于一體的專業運營團隊。
基金項目:2025年度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項目計劃《紅色資源賦能塞罕壩精神傳承與弘揚研究》(項目編號:20253102)
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