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美國直接下場,派轟炸機空襲了伊朗境內的核設施,中東局勢驟然升級。23日,伊朗向美國在卡塔爾的烏代德空軍基地發射對等數量的導彈,實施對等報復,沒有造成美軍人員傷亡。隨著特朗普宣布伊朗和以色列已同意“全面徹底”停火,又一次“一夜驚變”后,美國與伊朗的軍事沖突大概率會告一段落。
這次同以色列的戰事開啟后,伊朗面臨自1979年以來最困難的時刻,也可能是決定伊朗未來命運的關鍵選擇。伊朗為何選擇“息事寧人”?也許伊朗會回顧1979年以來的外交國防戰略,也會總結2002年以來核政策的經驗教訓,當然更會重新審視2023年10月7日以來的政策選擇的利弊得失。
總結歷史,擺在伊朗面前的其實有三種選擇。但目前的事實證明,伊朗選擇了風險最小的象征性報復。
第一種選擇:以談為主,打服從服務于談,通過談判快速結束戰爭,通過談判讓美國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雖然這種選擇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自己追求核能力的路線失敗,但是伊朗可以憑借內部社會和政治的彈性吸收這些損失和挫敗,假以時日最終恢復伊朗的地區大國地位。
在遭受軍事失敗的背景下,戰爭延宕、擴大或升級對伊朗不利。目前,美國已經宣布結束對伊朗的打擊。如果以色列未來幾天內也能做到停止軍事行動,伊朗就有臺階可下,借機同意回到談判桌,基本上接受美以的條件,拆除剩余核設施,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同時,美國同意逐步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這種選擇的困境是,伊朗必須一定程度上修改1979年以來反美、反以的意識形態,同時放棄對核能力的追求,制定新的國防和外交政策。伊朗的國內政治是否允許這樣做,是個大問題。同時,即便伊朗這樣做了,美國是否、多大程度上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也是個問題。
第二種選擇:以打為主,談服務服從于打,伊朗同美國、以色列展開長期“消耗戰”,擇機決定是否與美國談。這種選擇的前提條件是,伊朗雖然承認自己遭遇軍事挫敗,但是伊朗認為這是暫時的、偶然的,伊朗手里仍然有牌可打,能夠恢復對美以的戰略威懾和戰略平衡,也能夠恢復自己的核能力,只不過是需要時間、耐心和智慧。
在這種情況下,伊朗不同美以展開大規模、硬碰硬的全面戰爭,而是選擇以小規模沖突拖住美以。這樣做符合伊朗國內強硬派的要求,也能穩住伊朗的政權。伊朗保持克制、理性和耐心,拒絕與以色列和美國展開全面戰爭,而是采取騷擾性的策略,把戰爭控制在低烈度范圍內。若伊朗最終能讓美以失去耐心,伊朗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談判,既能恢復對美以的軍事威懾,又能恢復自己的核計劃。
這種選擇的困境是,伊朗要承受長期的軍事、經濟和社會壓力,并且要拿捏好低烈度戰爭與大規模沖突之間的分寸,否則就會邁向全面戰爭。最終,是伊朗先撐不住了,還是美以先撐不住了,還需要實踐的檢驗。
第三種選擇:只打不談,伊朗“不浪費任何一次危機”,借機成為核國家,借機把美軍趕出波斯灣。長期以來,伊朗一直想成為核國家,但又擔心美國與以色列的軍事打擊。伊朗可以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加速制造核武器。對此,美以一定會持續對伊朗的核活動進行隨時、隨地的軍事打擊,伊朗的核活動與美以軍事打擊賽跑,成為一種長期對抗游戲。
當然,伊朗也可以對美國展開“自殺式報復”,對美軍基地展開大規模、實質性導彈打擊,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種選擇對伊朗也非常危險,會招致美以全力推動伊朗的政權更迭,也會引起全球恐慌和反對。中東可能再次爆發一場長期的全面戰爭,美國陷入新的中東戰爭,伊朗面臨巨大危險。
這次在伊朗導彈的小規模打擊后,特朗普明確表示不會再采取行動。隨之,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這一輪軍事沖突存在近期內走向結束的較大可能性。最近40年中東的歷史表明,小國與大國博弈時,大國可以犯錯誤,小國幾乎沒有犯錯誤的空間。伊朗又一次在“戰與和”之間的抉擇,一定是慎之又慎、再三權衡的。
(作者系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