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區,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上泛指湖南西部地區,狹義則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本文取前者之意。湘西地區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和策源地,賀龍、任弼時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領導革命斗爭,是中央紅軍通道轉兵紀念地,為后續遵義會議召開和長征勝利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抗日戰爭受降地、湘西剿匪發生地、雜交水稻發源地和精準扶貧首倡地。湘西紅色文化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教育價值,用好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對于推進區域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推動湘西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首先在于把握二者的契合性,從認識論層面回答融入何以可能。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與使命的集中體現。湘西紅色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區域性紅色文化,是湘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所遺留下來的寶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這是一種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價值認同、代際傳遞的區域紅色文化。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民族精神、愛國情懷等紅色基因,高度契合思政課的價值導向要求,二者具有價值同向性,育人目標都是實現鑄魂育人、立德樹人。一是紅色文化具有立德樹人的屬性。湘西地區紅色文化遺址眾多,賀龍、粟裕、滕代遠故居及其紀念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通道轉兵紀念館等在省內外享有盛譽。其中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被任弼時同志稱為“中國南部蘇維埃運動發展中最重要的柱石”。豐富的湘西紅色文化資源,留下來眾多紅色遺址、戰場遺跡、紅色歌謠、英雄事跡以及革命精神等物質和非物質的紅色文化遺存。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本身就具有立德樹人的屬性,是各學段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精神舵盤,是傳遞紅色精神、樹立價值追求、具象愛國信仰、堅定人民立場的生動教材。二是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即根據不同學段的差異化特征和學生認知水平,優化頂層制度設計,按照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統籌規劃,科學設計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政課,使不同學段思政課在目標、內容等方面形成高效銜接的體系,確保學生在不同學段都能接受到與其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可見,二者在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上是貫通一致的。
紅色文化資源與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存在功能相通性,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能有效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是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育人功能。湘西地區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眾多紅色文化遺址和革命歷史遺跡,蘊含著豐富的紅色基因,承載著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價值追求,前有以賀龍、粟裕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進取的革命精神以及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后有從湘西地區走出去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民飽腹的理想為世界所感動,還有十八洞村村民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用脫貧攻堅故事詮釋脫貧攻堅精神。它們體現了湘西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甘于為祖國為人民犧牲的奉獻精神以及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是最生動、最鮮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重要資源和生動教材,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通過傳承和弘揚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可以讓學生深刻領會愛國情懷、民族精神和奮斗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政治認同、提升價值認同,從而更好地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過程。通過思政課這一重要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中,以文化的力量滋養學生心靈,培塑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和道德素養。當下倡導“大思政課”建設,主張從思政小課堂走入社會大課堂,其目的在于解決思政課理論與實踐脫節,傳統思政課偏重理論灌輸,無法有效發揮育人價值,忽略了文化育人的作用。將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發揮了協同育人合力,一方面不僅使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得到豐富拓展,為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實踐場景;另一方面,推動二者有機結合,能更好地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是繼承和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的重要體現,更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途徑。講好中國的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不僅是傳承紅色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中的題中之義,最終目的都是要為黨和國家培養時代新人。一是從初衷來看,紅色文化傳承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都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途徑。做好湘西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將湘西紅色文化融入到教育、實踐、文藝創作和日常生活,能夠幫助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情懷、培育奮斗精神、提升道德修養,培養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時代新人。雖然紅色文化傳承的教育對象是社會全體公民,受眾覆蓋面大于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教學對象,但在二者的交叉對象上,對待青少年這一群體,兩者均以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為出發點,幫助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增強責任擔當、錘煉吃苦精神、激發奮斗動力。二是從目的來看,紅色文化傳承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最終落腳點都在于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盡管小學階段注重啟蒙教育,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基本價值觀;中學階段強化思想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階段深化理論教育,增強學生政治認同、理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但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紅色基因是各學段思政課都應該傳承的重要內容。湘西紅色文化中的革命故事、紅色歌謠、紅色家書、紅色遺址、紅色精神等能夠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中發揮重要育人價值,為不同學段思政課之間搭建一體化建設橋梁。深入研究和挖掘這些資源并將其融入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能夠使青年學生了解到英雄人物的品德為人,感悟革命精神,潤物無聲般地影響青年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綜上,將湘西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二者價值同向、功能相通、目標同頻。湘西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過程,本質上也是各學段思政課堅守紅色文化這個新中國的底色,將紅色文化貫穿學生成長實現價值引領的全過程。紅色故事可以融入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革命遺址可供學生研學參觀,紅色精神可給學生精神滋養與文化浸潤,從感性到理性、從淺層到深層,增強學習體驗感和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懷,從而實現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價值引領,契合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價值導向要求。因此,活用湘西紅色文化,可為區域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提供鮮活養分、傳遞紅色精神、樹立價值追求、具象愛國信仰,不僅可能,而且可為。
基金項目:第二屆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課題“湘西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一體化路徑研究”(編號:Z202419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