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在創新型省份的建設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果,語言類學科也因此受益匪淺,實現了創新性發展。語言作為媒介,不僅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知識傳播以及“三創”活動的重要載體,在創新型省份的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語言類學科應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堅實支撐,助力創新型省份的建設。這一目標的實現,需依賴于“三創”與語言類學科之間的良性互動:創新是推動語言類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業是實現語言類學科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創意則是展現語言類學科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
首先,語言類學科“三創”理念與實踐脫節。安徽高校雖已普遍意識到“三創”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活動中,“三創”理念與實踐之間仍存在鴻溝,缺乏對“三創”精神系統培養。同時,跨學科融合不足,與其他學科,如信息技術、管理科學等融合不深,阻礙“三創”發展,制約著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
其次,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盡管安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位居全國第一方陣,然而,某些高校的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依然存在缺陷問題,導致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特別是新質生產力,削弱了“三創”成效。
最后,教師、教學資源與學生方面也存在問題。師資力量不夠強,難以適應“三創”需要,教師因“三創”經驗不足,難以引領“三創”開展,“三創”師資引培也有短板;教學資源匱乏,尤其是教材、案例和實驗設備等資源缺口較大,難以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制約了“三創”的推進;學生對“三創”認識不到位、參與熱情不高,加之宣推力度不大,導致學生參與度低,影響“三創”實際成效。
應以培養“三創”能力為目標,對當下課程體系進行結構化與內容優化整合,建構深度融合的“三創”教學體系。語言不僅是教學媒介,更應在其中融入“三創”要素。例如,增設商品進出口、境外旅游、或國際市場營銷等知識模塊,培養學生跨文化綜合素質,拓寬其國際視野。應利用信息技術,創新語言教學方式。例如,通過語言與信息科學等學科的融合,拓展語言類學科的研究與應用范圍,推動學科協同創新。又如,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創建語言學習社區,誠邀國內外語言愛好者在線共享資源、交流心得等,激發“三創”精神,以提高“三創”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三創”的關鍵環節。在此過程中,應注重將理論課程與實踐性課程有效融合,使學生在語言基礎知識學習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例如,通過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如模擬商務談判、國際文化交流項目、語言創意競賽等,讓學生在其中鍛煉“三創”能力。又如,通過認識實習、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學科競賽等環節,提升學生“三創”綜合能力。再如,通過語言服務創業項目,如翻譯服務與語言教育培訓,讓學生在實踐中親歷“三創”。
貫徹落實“三創”理念,激勵學生思考并付諸實踐。例如,通過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同時,應緊跟行業動態與市場需求,將最新“三創”理念和技術融入教學,助力培養學生“三創”能力。
合作育人在培養學生“三創”能力上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高校應與企業攜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這有利于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較好地對接企業實際需求。企業應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及“三創”平臺,這不僅促進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還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幫助他們了解行業動態、強化語言應用。同時,應鼓勵教師赴企業掛職,掌握行業動態與企業需求,優化教學與科研指導。
產教融合是提升“三創”能力的有效途徑。高校應與語言服務、外貿、翻譯、教育等領域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發課程,開展實習實訓、項目研發等。應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深化產學研融合,共同研發語言技術產品,如智能翻譯軟件、語言學習平臺等,確保科研成果轉化。例如,借助語言知識,研發智能翻譯系統、語音識別技術等,還可創辦語言服務企業,如翻譯公司及語言培訓機構等,為社會提供語言服務。又如,通過語言文化節、語言藝術展覽等,學生可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具體活動;也可結合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開發語言產品和服務,如方言詞典、民族文化旅游解說詞等。再如,可承接企業語言服務項目,為學生開辟實踐平臺和就業途徑。建立語言類學科成果轉化平臺,為學生提供展示“三創”成果、尋求合作機會的舞臺。通過對接行業企業舉辦“三創”訓練營等,全面促進學生“三創”成果有效轉化。
應與外國高校和語言機構合作,開設語言課程,交流教學方法和資源等。例如,通過選派師生赴外進修學習,加強與國外師生交流。國外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外國語言文化,培育并激發其“三創”精神,助力提升“三創”能力。同時,他們還能將國外獨特教學理念和方法帶回國內,促進語言類學科發展。應與國際企業及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如國際會議、商務談判、信息咨詢、合同或產品說明書翻譯等實踐機會,使其在真實工作環境中鍛煉語言技能,增強團隊協作,這不僅可以提升其語言能力,還能鍛煉其“三創”能力。
應以專職教師為基礎,兼職教師為骨干,組建“三創”團隊。例如,設立“三創”教研室,設置專職專任教師崗位,形成“三創”核心團隊。同時,組織一般兼職教師隊伍,聘用專業課教師、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等擔任兼職教師,建立長期穩定的工作關系。
“三創”師資隊伍的中的教師,應兼具教學能力和“三創”實踐經驗。通過考核程序,可確保教師素質符合“三創”要求。應組織教師參與多樣化的“三創”培訓,涵蓋學術交流、企業探訪、實地調研及企業掛職等,提升其“三創”能力。同時,應鼓勵教師參與社會行業的“三創”實踐,引導他們主動投入教學研討,全面提升其“三創”能力與素養。
“三創”師資隊伍建設,應強調教師需兼具科技創新與產學研合作能力。因此,還應加大對教師培養的力度。例如,通過短期培訓、國內外訪學等多種進修方式,更新教師知識體系,構建跨學科綜合性知識框架。同時,派遣教師到“應用能力發展工作站”掛職鍛煉,通過實踐提升其“雙能型”專業技能。
還應借助教學獎勵、科研項目資助及職稱晉升等多種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活創新潛能。同時,應強化師德教育與職業理想培育,鼓勵教師關注國家時事,熱愛本職崗位與學生,增強其開展“三創”的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創新型省份建設中,安徽省應依托高校語言類學科平臺,積極探索推進“三創”的方略,培育具備“三創”精神與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進一步驅動安徽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交流,助力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文化強省建設,為推動安徽經濟社會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基金項目:安徽省社科創新發展課題攻關項目“安徽創新型省份建設中語言類學科‘三創’研究”(編號:2022CX114);黃山學院徽文化研究重點項目“講好‘詩和遠方’故事:文旅融合推進徽文化國際傳播的多語言服務治理研究”(編號:2022xhwh005)。
(作者單位:黃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