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太行山麓某機場,一場學員夜航編組單飛場景考核正在緊張進行。突然,一架戰機在啟動前突發異常,座艙內警報燈閃爍不停。
海軍航空大學某團機械技師林宇輕點手中的智能終端,所需工具的具體位置一目了然。借助林宇研發的智能化工具管理系統,機組人員快速從整齊分類的工具區取出工具,整個過程不到2分鐘。與此同時,機械技師陳建軍手持便攜式電子測量儀,精準檢測相關部件,快速得出故障數據。很快,故障被排除,戰機順利起飛。
這次快速高效的應急處置,正是該團開展裝備革新升級的結果。正如其榮譽室所寫:“保障力就是戰斗力,我們打磨的不是零件,而是克敵制勝的金鑰匙!”
該團機務大隊的裝備革新,源自某新型戰機放飛前的一次機務保障任務。
那次任務前,一架戰機突發故障,林宇立即奔赴現場展開緊急搶修。但狹小的工具存放區一片狼藉,工具隨意散落。經過數分鐘的緊急搜尋,所需工具才被找到。故障雖然排除,但這次搶修過程中的混亂和低效,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林宇的心中。
機械技師陳建軍和林宇一樣有著煩心事。他發現,傳統的測量工具操作復雜,精度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而且攜帶不便。在一些空間狹小、結構復雜的維修場景中,難以快速準確地獲取測量數據,嚴重影響維修效率。
新機型的每一次起飛,都關系到部隊新質戰斗力的建設進程。機務保障質效問題引起該大隊黨委的高度重視。經過與機務官兵的座談交流和問卷調查,保障工具繁雜笨拙、保障能力與保障需求不匹配、機務保障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一一浮現。保障形勢分析會上,該大隊黨委達成共識:必須尊重官兵主體地位,向自主革新要戰斗力。
那段時間,該團黨委結合“三小發明”自主革新活動,邀請院校專家和工廠技術人員,為官兵進行裝備理論授課,夯實官兵理論基礎;開展“我為保障獻一計”群眾性大討論,廣泛收集“金點子”;組織崗位練兵比武,激發官兵精武強能熱情;晉職晉銜和立功受獎首先考慮革新發明貢獻突出人員……一系列務實舉措,讓機務大隊刮起一股“革新之風”。
“基層官兵是裝備的‘家人’,對裝備的‘脾氣秉性’更加了解,開展革新發明更加得心應手。”該團機務大隊領導介紹,依托“革新之風”,機務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以往,由于缺乏無損檢測設備,機務大隊修理廠對戰機部件的檢測主要依靠人工拆解和肉眼觀察,不僅檢測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現誤差。機務官兵對此獨立研究了一年多,依然沒能研制出有效的專業工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該團黨委利用大項任務保障時機,與裝備廠家展開深度合作。有了裝備廠家的助力,修理廠官兵成功研發出集超聲波檢測、X射線檢測和熱成像檢測于一體的無損檢測設備。該設備能夠在不拆解戰機部件的情況下,對其內部結構進行全方位、高精度檢測,精準發現微小裂紋和損傷。
這種聯動模式,推動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如今,該團已經研制出智能維修工具車、便攜式電子測量儀、智能加油裝置等成果,得到多個兄弟單位學習認可,并獲上級好評。
前不久,該團組織學員編組單飛實戰化考核。智能維修工具車在砂石地面行進受阻時,預設的“蜂群模式”自動啟動,6臺設備組成協作網絡,通過自組網實現工具共享。最終,所有戰機提前90分鐘達到出擊狀態。智能加油裝置更在該團轉場駐訓中大顯身手,在十級大風下仍保持精準加注,確保機群連續出動架次創新高。
如今,該團被上級列入信息化項目試點單位,著眼機務保障“感知實時化、決策智能化、作業精準化”目標,啟動“智慧機務”工程,構建全域互聯的智能保障云平臺,推動維修保障由“事后處置”向“預測防護”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