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臨近,教輔市場又現“押題熱”。與往年不同的是,現今一些機構打著“AI大模型精準預測”的旗號,推出價格不菲的押題試卷,聲稱能“命中真題”,讓部分考生和家長陷入“押題迷信”,甚至打亂正常復習節奏。高考是檢驗學生綜合素質的選拔性考試,若將備考異化為“猜題押寶”,不僅背離教育初衷,更可能適得其反。
“AI押題”看似高科技加持,然而,細究之下,所謂“押中”不過是牽強附會——題干不同、設問迥異,僅因涉及同一知識點便被包裝成“神預測”,實則仍是老套路。過去,某些教輔機構宣稱“內部渠道”“命題專家坐鎮”,如今則換上“大數據分析”“深度學習預測”的新衣,如此“擦邊球”式的宣傳,本質仍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制造焦慮。事實上,高考命題強調創新性和綜合性,絕不會簡單重復舊題。若迷信押題,反而可能因思維定式在考場上措手不及。
高考不是賭博,不能靠“押題”碰運氣。人工智能在個性化學習、知識梳理等方面確有獨特優勢。例如,AI可基于海量真題庫分析高頻考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也能通過智能批改快速反饋解題邏輯的疏漏。AI若合理使用,可輔助備考提升,但若盲目依賴,反而會削弱自主思考能力。真正的高分考生靠的是系統復習、扎實訓練和靈活運用,而非僥幸心理。備考如耕耘,沒有捷徑可走,唯有腳踏實地,方能穩扎穩打。
技術賦能教育,必須遵循教學規律,以提升學習效能為目標,而非淪為收割家長焦慮的“智商稅”。遏制“AI押題”亂象,需要監管、學校、家長共同發力。市場監管部門應嚴查夸大宣傳、虛假營銷行為,防止“天價押題卷”擾亂市場;學校需引導學生科學備考,強化基礎、提升能力,而非追逐“預測神話”;家長更應理性看待,莫被焦慮裹挾,把“押題”當作救命稻草。同時,技術企業應聚焦教育本質,開發真正助力學習的AI工具,如智能錯題分析、個性化復習規劃等,而非炒作“押題”噱頭。
教育是靜待花開的歷程,高考則是水到渠成的檢驗。押題營銷的喧囂恰似備考路上的“迷魂陣”,看似誘人,實則危險。與其寄望于“預測真題”,不如回歸課本、夯實基礎;與其迷信“AI押題”,不如相信日積月累的力量。正如一棵樹的成長離不開陽光雨露的滋養,而非揠苗助長的干預。面對高考,我們既要保持清醒,拒絕投機取巧,更要堅信:真正的實力從來不是“押”出來的,而是靠一點一滴的耕耘鑄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