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報刊編輯出版工作者。在短暫的38年生命里,李大釗參與新聞出版工作14年之久,創辦或參與編輯的刊物近20種,在各大報刊上發表文章超過400篇。辦刊活動不僅是李大釗革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宣傳理論、傳播思想、引領輿論、影響大眾的重要方式之一。
實踐歷程:國內與國外
李大釗的辦刊實踐是中國近代新聞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篇章,也深刻影響了他的新聞思想的形成。特別是在他留日期間和之后的新聞實踐,使他認識到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并非只是報道事實,更重要的是通過新聞報道喚醒民眾意識,推動社會進步。
1907年夏,正值反清斗爭浪潮席卷全國之際,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在校期間,他積極參與國會請愿運動,盡管運動未能成功,但這段經歷激起了他對與論和新聞工作的重視。他通過閱讀《克復報》《民心報》《中國報》等革命報刊,逐漸形成自己的政治觀念和新聞理念。1912年底,他和同學郁嶷一同擔任北洋法政學會編輯部部長,創辦《言治》雜志,這是他首次主辦新聞出版物。李大釗在《言治》上發表《隱憂篇》《大哀篇》等重要文章。
1913年冬,李大釗赴日本留學。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與一些重要的思想家、革命家如章士釗等建立了聯系。通過《甲寅》月刊等發表文章,抨擊社會黑暗,鼓舞民眾追求光明。他的文章《厭世心與自覺心》反駁了當時社會的悲觀情緒,強調文人應以先覺之明覺醒世人。他還通過《警告全國父老書》等文章,參與反對“二十一條”的斗爭。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中,李大釗擔任《民彝》雜志編輯部主任,通過這一平臺發表文章,推動了反袁斗爭。其中,他在日本所寫的文章《青春》強調青年在社會變革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升了青年的自覺性,為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1916年8月,李大釗歸國參與創辦并主編《晨鐘報》,強調青年在國家和社會變革中的角色和使命,特別是在創刊號上,他提出“以青年之使命為使命”的觀點,體現了他對于國家未來和革命性改變的期望。然而,由于與進步黨內部對政治路線存在分歧,他在同年9月辭去《晨鐘報》編輯職務。1917年初,李大釗受章士釗邀請加入在北京復刊的《甲寅》日刊,擔任主筆。他積極撰寫社論和評論,涉及國內政治、外交、社會問題等方面,尤為關注國際形勢。通過對俄國二月革命的深入分析,李大釗逐漸形成更為激進的政治立場,為他后來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基礎。
筆鋒所指:思想、綱領與時評
李大釗強調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主張新聞出版應服務于革命實踐,反映民眾的需求和聲音,這些理念都對中國新聞出版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引介先進理論,點亮思想之光
李大釗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傳播者,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先驅。他通過多種報刊作為傳播媒介,致力于將西方進步理論引入中國并本土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
早期,李大釗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擁護君主立憲,以求推翻封建軍閥統治。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廣泛閱讀西方的政治、經濟和哲學著作,特別是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理論。無政府主義中的反對壓迫、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使他開始關注社會不公和階級壓迫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識的深人,李大釗逐漸意識到無政府主義的局限性,認為其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實際操作性。
1916年5月15日,《民彝》雜志創刊。李大釗在創刊號上發表《民彝與政治》一文,宣揚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批判袁世凱的專制統治,提倡新思想和新文化。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蓋民與君不兩立,自由與專制不并存”的觀點,標志著他已經具有鮮明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此時正是他從革命的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階段。
留日期間,李大釗通過閱讀日本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的作品,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潮,使他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經濟理論,更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隨著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的發生,李大釗深受啟發,開始深入研究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和哲學觀點。11月,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李大釗對這場革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1918年在《言治》上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通過比較法國大革命與俄國十月革命,明確指出俄國革命的社會主義性質及其世界意義。李大釗在文章中強調:“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他進一步解釋,與法國大革命主要推動自由和平等的資產階級民主理念不同,俄國革命直接挑戰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為的是通過無產階級的領導實現社會的根本轉變。這篇文章對后來的中國革命思想和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同年,李大釗加入《新青年》編輯部,發表了多篇具有深遠影響的文章,不僅介紹了十月革命的意義,還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并針對中國實際進行了本土化、民族化解讀,推動《新青年》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平臺。《每周評論》是繼《新青年》之后李大釗和陳獨秀合作創辦的又一份重要政治理論刊物,李大釗為其撰寫和編輯了大量文章,包括討論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性及中國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問題等內容。
由此可見,李大釗在早期辦刊實踐中,不僅引入西方的民主、自由和馬克思主義思想,還將這些思想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完成了從革命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通過不斷地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傳播,不僅使讀者能夠從國際視野看待中國的問題,也促使他們認識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性,為后來的社會變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明確革命目標,匯聚強大力量
1918年初,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很快成為《新青年》雜志編委和主要作者之一。
五四時期,李大釗在重組后的《新青年》雜志及《晨報》上發表多篇文章,大力宣傳革命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在這一過程中,他展現出新聞人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證明了報刊在社會思想啟蒙和推動社會變革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18年11月,他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重要文章,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始。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中,他闡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社會主義如何戰勝了德國的軍國主義,預言:“試看將來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并強調中國人民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以擺脫黑暗,同時分析了布爾什維克如何領導俄國走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進一步強調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政黨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僅說明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基礎,也為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持,即強調建立以工人階級為主導的社會主義政府的必要性。在《庶民的勝利》中,他分析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強調底層民眾在社會變革中的決定性作用:“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這表明他對于底層民眾,尤其是工人階級和農民的重視,倡導通過教育和覺醒民眾的意識來實現社會變革。
1919年10月,李大釗為更系統地宣傳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將《新青年》第6卷第5號定為“馬克思主義專號”,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他指出,“馬克思的書卷帙浩繁,學理深晦”,要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在文章中,李大釗更深入地討論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以及為什么馬克思主義適用于中國。他寫道:“平心而論馬氏的學說,實在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馬氏時代,實在是一個最大的發見。”他強調,理解馬克思主義必須從其獨特的史觀出發,深入分析現有社會的根源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現狀,才能找到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路徑。
通過這些精心策劃撰寫的內容,李大釗有效地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革命志士。他的著作和編輯工作不僅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也成為激勵中國人民追求社會正義和國家獨立的號角。
(三)洞察時局變遷,引領公共輿論
李大釗認為報刊是宣傳政治思想、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工具。在他看來,每份報刊都應該有明確的政治傾向和宣傳目的,這種思想體現在他對報刊內容的嚴格把控和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評析上。
從早期主張民主主義、反對封建軍閥專制的《言治》《民彝》《憲法公言》等刊物,到后來全面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青年》《每周評論》,李大釗的辦刊活動始終聚焦于喚醒民眾、號召革命、傳播新思想等方面。俄國十月革命后,李大釗開始更加積極地引入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他參與主編的《新青年》雜志成為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和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平臺。在1924年5月發表的《這一周》中,他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應該細細的研考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怎樣應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詳細一點說,就是依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以研究怎樣成了中的法意自然也了很多的溪佛我們對於馬克思王 正宗馬克思主』然著這世界的大變動動了世 説沒有什應研完今天硬想談馬克思主藏】已經是舊越的 不能算是完圣了解馬克思王】的我需對於馬氏的學 德就他已判的著書中把他反復陳的主張得個要簡究 未會秀行的逗有很多上牛生的工夫來研究馬克思也不 地方馬氏的書本亦幾解添上這一唇越發難解了加以他的道 愧行的還第一卷和二三兩卷中間羅免有些街突矛盾的 氏生存時判行的第二第三雨卷是馬氏死後他約朋友昂格思 名【寳本三合二千一百三十五與其中第一卷是馬 定是默人之牋因為馬克思的書卷快浩趣理深晦他那 一偶應國人說過五干歲以下的人啟他能了解馬克思的 (1)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我的馬克思主額李大到國今日政治經濟的情狀,我們應該怎樣去作民族獨立的運動,把中國從列強壓迫之下救濟出來。”這一論述不僅推動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也引導了大眾對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認知。
李大釗在辦刊過程中還特別關注對國內動態和國際形勢的報道和分析,揭示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和中國軍閥的賣國行徑,極大地激發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反帝反封建的情緒,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爆發。如在1919年元旦發表的《新紀元》中,李大釗深刻剖析了戰爭的本質和影響:“從前在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之下,一國若想擴充他那一國中資本階級的勢力,都仗著戰爭把國界打破,合全世界作一個經濟組織,拿他一國的資本家的政府去支配全世界。”他也從不避諱批評國內時政錯誤和社會不公。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與壓迫下,李大釗明確反對新聞壟斷和言論控制,在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批評政府的無能和腐敗,盡力維護新聞真實性和新聞自由,強調新聞的監督和批判功能,試圖通過輿論的力量監督政府、糾正社會不公,推動政治和社會的進步。
編輯之道:啟示與指向
從1913年涉足報刊編輯出版,至1927年英勇就義,李大釗在這14年的時間里,通過《新青年》《少年中國》《勞動音》《工人周刊》等近20種報刊,廣泛傳播愛國思想,深入揭示社會問題的根源,呼呼民眾團結起來,共同為國家振興和民族獨立而奮斗。研究李大釗的辦刊實踐和編輯思想,對于當前的新聞輿論工作、編輯出版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堅守陣地:以報刊宣傳為思想戰場
李大釗的辦刊理念中,最為突出的是其鮮明的立場和陣地意識。他深知報刊在思想斗爭中的重要性,堅持將其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展現了他對于報刊思想引導作用的深刻認識。
李大釗非常重視報刊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報刊不僅是傳播信息的工具,更是進行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對推動社會思想解放和動員民眾方面有重要作用。在辦刊實踐中,他高度重視報刊的領導權和導向問題。他在不同時期參與主編的多數報刊,如《新青年》《晨報》副刊等,均始終堅守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支持革命的重要職責。在這些刊物上,他精心策劃主題、挑選適合的文章,旨在引導讀者理解和接受為改造社會和推翻封建統治所必需的思想武器。
李大釗始終嚴格把關報刊內容。在他看來,任何有悖于革命目標的言論都不應出現在刊物中。這種嚴格的內容審核不僅確保了刊物能夠持續地為革命服務,也保護了刊物不被反動勢力利用。例如,在《新青年》編輯工作中,李大釗特別注意避免文章內容出現誤解或偏離基本階級立場,確保每一期刊物都能如實反映革命的主張和人民的呼聲
李大釗還注重培養與革命共進的新聞工作者和編輯人才。他認識到,只有具備正確思想和專業技能的編輯團隊才能充分發揮報刊的作用。他不僅親自培訓青年編輯和記者,還通過寫作指導和編輯討論等方式來強化他們的階級覺悟和職業責任感,使之成為革命宣傳的得力助手。李大釗在辦刊過程中展現出的堅韌不拔和無畏精神也是其堅守陣地意識的重要表現。面對資金短缺和政治迫害等困難和壓力時,他從未放棄利用報刊這一陣地宣傳革命理念。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仍堅持用筆墨作為抗爭的武器,使報刊發揮出“革命的號角”的重要作用。
(二)追求卓越:以精益求精為工作原則
在具體編輯工作中,李大釗展現出高度的專業素養和工匠精神。無論是在文章選材、編輯校對還是在版面設計方面,他都秉持一絲不茍的精神,其專業精神和嚴謹態度為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樹立了標桿。
李大釗在撰寫和編輯文章時,運用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學術語言,以確保文章的深度和說服力。在《每周評論》創刊之初,他常常通宵達旦,不遺余力地確保報紙內容精準反映時政動態,力求在思想深度和論述質量上達到高標準。在《新青年》雜志“馬克思主義專號”的編輯過程中,他不僅精心挑選能夠體現馬克思主義核心思想的文章,還對翻譯和原創內容進行了細致的審查和潤色,以確保理論的準確性和論述的邏輯性。1919年擔任《晨報》副刊主編后,李大釗推動該刊大刀闊斧的改革,開設“自由論壇”欄目,多樣化內容布局,大力推廣白話文,使報紙內容更加貼近普通大眾,更易于理解。這些創新不僅提高了報刊的可讀性與親和力,也增強了其教育和引導功能。除了內容和語言上的調整,他在報刊形式和編輯手段上也進行創新,采用新式標點和清晰的段落分布,讓版面更加整潔、易讀,提高了閱讀效率,增強了視覺吸引力,有效傳播了進步思想。李大釗主編的《晨報》副刊成為北方傳播新思想的重要平臺。
(三)服務讀者:以民眾需求為根本導向
李大釗始終認為只有通過解放并依靠受壓迫的底層人民,才能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他的報刊出版實踐,他堅持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認為報刊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啟迪民眾。
從1913年涉足編輯出版工作開始,他就對民生問題表現出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他認為,新聞更重要的是要反映時代、服務民生。他的早期作品如《隱憂篇》和《大哀篇》,都展示了對國民苦難的深刻感受和對改變現狀的迫切希望。在《大哀篇》中,他以“哀吾民之失所也”為副標題,表達了對民眾痛苦命運的深切同情和關注。隨著對資本主義民主思想的深人批判和對馬克思主義的逐步接受,他的關注點轉向具體民生問題,這種轉變在他后期的出版實踐中尤為明顯,《工人周刊》的創辦就是一個標志性的舉措在這份刊物中,設有“調查”和“工人之聲”等欄目,專門報道和反映工人受到的剝削和壓迫,鼓勵工人階級組織起來保護自身權益。在《每周評論》上,他發表的《唐山煤礦工
報 晨 日四十月三年八國民華中 五期星現代 現代青年活動的方向兄且解得的日于 我 中途的指舒,總是指著道假方向走。駕有逢到瓶自的地的一名著新 必遣寂賞日子。是一種苦。恐一杯類惱。。 有意的日子 都是生 購 10 活動的方向。 自.12 電 在寂的方,不的方活門人來的 三 由廿心情順樂符過證寂寅口子。 得是一味·得為的思一去 光我中見不的人 稍有凍說。望我親愛的青年重聽! !我們有熟情的可年啊,快快起來 71J 論壇本閑詠迎投碼守常! 的崩 記 年 大
人生活》一文通過翔實調查和深入分析,揭示了工人所面臨的悲慘境遇和嚴苛現實。他在《勞動音》中用通俗的語言解釋馬克思主義理論,鼓勵工人通過投稿反映自身的生活和斗爭經歷,使報刊成為黨與廣大勞動群眾之間的橋梁。通過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話題,力求報刊內容能夠觸及不同群體的興趣和需求。此外,他還特別強調報刊語言的通俗化,認為使用白話文能讓普通讀者更容易理解內容。這種做法極大地降低了普通民眾獲取信息的門檻,使報刊真正成為公眾的喉舌。他還非常重視讀者反饋,經常在報刊中設立“讀者論壇”或“通訊”欄目,發布讀者來信,討論他們關心的問題。這種互動方式增強了報刊與讀者之間的聯系,使報刊由原來的單向傳播信息變成了雙向交流思想、共同進步的重要平臺。
李大釗的辦刊實踐和編輯思想為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作出重要貢獻,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對今天的新聞出版工作也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價值,
[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一般項目“歷史自信貫穿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研究”(22JDZK128)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分別系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
(責編 李芳可)